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2016-02-22 17:36赵凤霞
西部皮革 2016年8期
关键词:德育实践德育

赵凤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00)



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赵凤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00)

摘要:道德关怀教育以其独特的情感激发、德育情景创设、教育主客体平等关系建立等为内涵特征,为解决大学德育课的德育困境开拓了一种崭新的途径。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素质,尤其是道德教育更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与人格至为关键。近几年大学生违法违纪、恋爱越轨、打架斗殴、自杀、行凶、考试作弊、“枪手”出没等现象层出不穷,“缺德”的严重现状反映了德育的“失语”。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问题令人堪忧,造成高校德育课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关怀教育。道德关怀教育以人生美德系统的建立为目标,以平等互助的主客体关系建构为模式,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德育; 德育实践; 道德关怀教育

1当前大学生德育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德育主流状况是喜人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和相悖特征,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 在政治态度上,绝大多数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趋于积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在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取向上呈现矛盾状态。

第二,在文化素养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观念上认同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可部分学生却在行为取向上偏好世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面对文化建设,他们的认识和评论独到而深刻,“没有文化的人是粗俗的人、没有品位的人”,“受不了一些文化思想方面的平庸和浅薄”。而大学校园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焦虑、心情烦躁、信心不足等各种心理问题也常有发生,不少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轻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被人称为“有知识,没文化”。

2大学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

大学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弱化主要原因:

其一,大学德育课的目标太高、内容太泛,缺乏对大学生切身需要的关怀。许多人认为:“德”的内容就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审美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德的核心和根本。这种目标的确立似乎很全面,殊不知这种无所不包的概括,严重地损害了德育的纯洁性,降低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其二,大学德育课对现实问题解释乏力,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关怀。现在德育教材往往注重解释性和权威性,忽略对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关怀,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

其三,大学德育课的德育实践忽略大学生自身特点,缺乏对大学生德育内化途径的关怀。大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觉悟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以前是“接受→消化→实施”;现在是“判断→取舍→实施”。大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思维的第一出发点考虑利己的多,考虑利他的少。而德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接受特点的关怀,更是加剧了德育功能的弱化。

其四,大学德育教师素质较低,缺乏对大学生德育应有的关怀能力。作为“心灵的工程师”的德育工作者本应该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相关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应该是高校中最受尊重、最受赞扬的人。事实是,一些大学的德育教研室“架子大”,但实际只有两三个专职教师,其他的都是聘请各部门的行政领导兼任。

3道德关怀教育的内涵分析

3.1道德关怀教育的实质内容:人生美德系统的建立

对于大学生而言,人生美德系统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底线伦理的遵守;二是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底线伦理指的是人们行为方式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和规范,它关注“人应该怎样行动才合乎规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的道德义务。

所谓道德价值观就是人们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内化一定的道德规范而在内心产生的一种稳定的、有正确道德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如果说底线伦理作为工具性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培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这应该成为大学德育课德育的重心。

“守德”之人不仅仅是社会的根本要求,“有德”之人才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道德关怀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从底线伦理的遵守到道德价值观的培育。

3.2道德关怀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建构:平等互助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尼尔·诺丁斯最先提出“关怀伦理”和“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关怀关系中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道德情感。高校师生的关系远不能与小学师生亲密关系相比,许多老师上课就是完成任务,忽略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师生之间缺少应有信任和理解,又怎么谈得上德育的效果呢?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关系中的自我”。

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课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道德认知: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不能偏离社会的需要。

第二,道德感染: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道德感染要达到切实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校园,校园生活环境的优化、美化将为有效地实施道德关怀教育提供平台。

第三,道德融合: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激发。道德融合也就是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道德主体性的逐步确立。

第四,道德升华:道德审美境界的追求。道德之美,是真与善的升华,马克思认为美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美就是一种充实和完善。美的境界是一种感召、一种向上、一种催动。

参考文献:

[1]拙文.道德关怀——现代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路.东岳论丛,2005(1).

[2]赵汀阳.我们和你们.哲学研究,20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216-01

作者简介:赵凤霞(1991-),女,汉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二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实践衔接性探析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