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璐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多校区大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张璐璐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高校多校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多校区的存在不但拓宽了高校的办学空间,提升了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而且还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多校区办学的复杂性,多校区管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愈发凸显。本文立足实际探讨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与实践对策,对于充分发挥多校区办学的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多校区办学;问题;对策
1.1办学管理模式与校区布局规划不协调。目前来看,我国多校区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专家学者对于多校区大学的发展规划很难有更深入的研究,只能结合其他高校的相关办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符合自身的办学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模式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甚至有些学校只简单依据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来制定本校的一系列发展规划。
1.2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高校管理中本来就存在着权力集中与权力分散的矛盾,科层制的优势仍然存在,这就使高校在多校区办学管理中处理问题的难度增加。有些校区管理部门为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获得相应的管理资源以实现管理目标,这就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性和复杂性。
1.3文化建设的融合有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高校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文化底蕴浅薄匮乏的新建校区办学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校区分散,新建和新组合的学科群尚未形成特色,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加上自身办学经历、周边社区文化的影响,各校区校园文化不会随着合并或新建校区和行政管理的统一而自然融合,而是存在着一个相互交流、认同、整合和积累沉淀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整体性的校园文化精神、一致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影响各校区文化建设的优势互补,无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
1.4教育资源利用配置问题。资源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多校区办学的功能预期:1+1>2。在目前多校区办学的实际运作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问题:多校区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性浪费,即过于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而系和专业规模的发展被忽视;多校区教育资源配置的范围性浪费,即物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不高、管理层次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多校区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浪费,学科的融合中基本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过度地看重学科门类的齐全而忽视了其结构的优化,不利于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
2.1改进管理方式,妥善处理集权分权关系。第一,我国的多校区大学规模庞大,这样,管理的纵深也就会加深,最后就导致管理层次增加。而管理层次的增加则又会导致决策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遗漏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个过程的迟滞性。过分集权的管理模式则会使得整个学校以及学校的内部组成要素显得不灵活,缺乏应变能力。所以,适度的分权式有利于提高分校区的活动性和效率的。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必定会影响到学校内部稳定与安全。大学一定要与外部环境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也就要求适度的分权。第三,学校合并后,直接面临的就是人员、物资、学科、文化等因素的融合问题,这是直接涉及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又由于原来的学校在这些因素上的体现各有不同,尤其是对于合并不久的高校。所以,这也要求给予分校区适度的权利,让各个校区实现平稳过渡,为后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整合校园文化。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的融合是高校实质性融合的重要标志。合并型高校必然存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各种文化间的取舍问题,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多样化的文化,适当的冲突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因此,对弱势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扬弃”而不要抛弃。任何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自己的传统、背景与特点,因此,在合并后的文化融合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选择的一般思路及其运行机制中,要善于发现弱势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将这些有益的成分保留下来,与植入的强势文化融为一体。
2.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学的教育资源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又包括管理、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人文环境等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确切的说,包括教职工、办学经费、校园校舍、图书设备、教学科研设施、实验条件、信息平台等方面。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应该盘活资源,建立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机制。
[1]温志强著.人力资源: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危机的核心要素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2]陈盈君,韩怀进.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初探[J].机构与行政,2013(4).
[3]张良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建设及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13-15.
[4]郑卿元,王斌,李美娴.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l.
[5]彭永宏,徐丽萍.美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启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黄群俊.浅论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
[7]郑卿元,王斌,李美娴.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02).
[8]刘新荣.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Z1):38-39.
[9]詹建英,江光亮.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探讨—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1-73.
[10]尚大军,张延超.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4-28.
[11]符银铃,乔建武,牛华锋,史天民,张刚娟,刘建峰,辛亚平.研究型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利弊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3(1).
张璐璐(1990-),女,汉,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硕士,就读于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G471
A
1671-1602(2016)16-0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