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平,林建华,朱 可,周晓梅,刘道福,唐 丹,杨 旭,李 军,张 尧,何清华
高原电网建设施工者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孙泽平,林建华,朱 可,周晓梅,刘道福,唐 丹,杨 旭,李 军,张 尧,何清华
目的了解高原电网建设施工者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高原电网建设医疗保障技术标准”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及发病率的调查。结果危险因素主要是施工人员原常住地海拔低,刚进入高原劳动强度大,进入高原速度太快,阶梯习服时间太短,心理因素(对高原环境有较重恐惧感等),年龄大。主要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结论针对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能科学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
高原;电网建设;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患病率;调查
我院国家电网高原病防治中心于2013年 8月~2014 年11月承担了国家电网川藏联网建设工程医疗保障,该工程起于四川甘孜州乡城县止于西藏昌都地区玉龙铜矿区,参建人员29 000余人次,线路全长583.03 km,工程施工地平均海拔3850 m,最高4980 m,多为山区地形,其中海拔4000 m以上都是人类“生命禁区”,高原电网建设、运营、维护任重道远,极易发生急性高原病[1]。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本研究对高原电网建设和运行维护中的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经济、简单易行的预防保障措施,降低建设和运行维护作业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
1.1 调查对象 从2013年8月~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现场保障医院确诊为急性高原病[2]患者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3000例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2];进入高原电网建设施工前按“高原电网建设与运维医疗保障技术标准[3]”进行体检,结论为合格者。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高原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原常住地、进入海拔高度、进入高原的速度;是否按规定要求经过阶梯习服进入高原;对高原环境、进入高原注意事项、常见高原疾病预防常识的了解程度;对高原环境的恐惧程度;从事施工作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发病诱因等。
1.3 调查方法 在患者被确诊为急性高原病后,现场由高原病专业医务人员采用自制高原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现场填写问卷,现场回收;对于因病情危重不能现场填写问卷者,待患者病情允许后再填写。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3500份 (现场收回3493份,回顾填写7份),有效3452份,无效48份(无效原因是原常住地海拔不详),有效问卷回收率98.6%。从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3000份,其中男性2817例,女性183例,年龄18~66岁,平均39.7岁;急性轻型高原病2973例,高原肺水肿19例,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1例,高原脑水肿7例。
2.1 原常住地海拔高度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所有患者均为从海拔3000 m以下地区进入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从较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从海拔2000 m以上地区进入海拔3000 m及以上者极少发生急性高原病。本研究3000例急性高原病患者中,2712例为从海拔 1000 m以下进入者,占90.4%。
2.2 进入高原速度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所有患者均为乘汽车经1.5~3.0 d抵达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相对于缓慢进入者,急速进入高原者的急性高原病明显升高,经过2.0~3.0 d进入高原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低于经<2.0 d进入者。本研究3000例急性高原病患者中,经<2.0 d进入者1726例,占57.5%。
2.3 习服水平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在海拔2000 m左右地区经过1~2 d习服后,再进入高原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未经正规习服(习服时间太短)者,其中习服≤1 d者1329例,占44.3%。
2.4 心理因素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对高原环境有初步了解、无明显高原恐惧感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高原有较明显恐惧感和不太了解高原环境者,后者1437例,占47.9%。
2.5 劳动强度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塔坑 (挖坑)作业、搬运器材等重体力劳动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相对较轻体力劳动者,前者1917例,占63.9%。
2.6 年龄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 年龄≥50岁的重体力劳动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者,前者807例,占26.9%。
2.7 发病诱因 急性高原病发病前,患呼吸道感染者2063例,占68.7%。
文献报道,未经习服而迅速进入海拔3000 m以上高原,或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因寒冷、呼吸道感染、体力负荷过度而加重机体缺氧程度时,个体适应能力不足或代偿反应过度,是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易感因素[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原电网建设施工者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依次是:原常住地海拔低,刚进入高原劳动强度大,进入高原速度太快,阶梯习服时间太短,心理因素(对高原环境有较重恐惧感),年龄大。主要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因此,应针对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对高原电网建设大批急进高原人群采取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才能切实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
[1] 牛文忠,王毅,张进军,等.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02,12(2):12-14.
[2]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J].高原医学杂志,1996,6(1):1.
[3] 孙泽平,朱可,周晓梅,等.大批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的防治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5,9(25):1009-1010.
[4] 李素芝,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R 339.5
A
1004-0188(2016)04-0460-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6.04.044
2015-11-09)
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课题
610021成都,四川电力医院、国家电网高原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