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医药优势*

2016-02-22 04:32:30曹洪涛
西部中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血管中医药

曹洪涛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 广州 510010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医药优势*

曹洪涛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 广州 510010

通过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系统阐述,论证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心血管疾病;优势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和饮食结构异常,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特色优势,大力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预后尤为重要。

1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1-3]

1.1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病位在心,是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等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证分为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痰湿内停、寒浊闭塞和火热扰阴。治则为益气养阴、芳香温通、补肾活血等。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其病变以标实为主,本虚次之,此时急则治其标,祛邪为要,辅以补虚,投以宣痹宽胸、活血理气之品,并酌情加入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药[4]。

1.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病机是心脉不畅,心神失主。病位在心,心病则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失常,神明不安,发“心悸”“怔忡”。病因包括虚实,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者多因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主要治则为安神定悸,辅以活血、祛痰、清火、化饮、补虚等。若久病入络,络脉闭阻,则拘急而痛,故心悸患者多伴有胸闷、胸痛等络脉瘀滞的症状。治疗上需权衡主次、轻重、缓急,安神的同时兼顾活血通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复脉;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安神的灵磁石、生龙齿、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等中药[5]。

1.3 高血压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病位在清窍,或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因与情志、饮食、劳逸失常相关,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以内伤为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实者多因本虚标实,可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或脾虚不运,痰湿中阻和瘀血痹阻清窍。常用治则为滋阴潜阳、平肝安神、活血通脉。

1.4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水肿”“支饮”“心痹”“胸痹”等范畴。病因病机为心阳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4脏,为本虚标实之证。中医辨证和治则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气阴两虚、痰湿阻滞治以益气养阴,化痰宁心;气阴两虚、水饮内停治以益气养阴,利水消肿;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治以温阳化水,理气除湿;气虚血瘀,水饮内停治以益气活血,行气利水;心肾阳虚、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化饮,益气定喘;气血两虚、心阳不振治以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气阴两虚、痰热阻肺治以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心肾阳虚、肝阳上亢治以养阴宁心,平肝潜阳;心气虚衰、心阳欲脱,治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

2 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2.1 中医“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与心、脑血管病的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6]。高血压治疗目标为降低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药能平稳降压,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此外,中药还能保护靶器官,预防各种并发症。中医药可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既病防变”调整内环境,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7-9]。

2.2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判断疾病证候,确定治则。诸多名家积累了辨证论治的丰富经验。如对于心肌梗死有医家擅长用汤剂行气活血、丸药强心养阴;有医家主张以通为利,以补为主;有医家以益气扶阳、宣痹涤痰、养血和营为法;有医家倡导祛瘀生新、行气活血等;陈可冀院士则认为本病以瘀血内阻为主,开创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10]。此外,中医也可根据高血压患者所伴的头痛、头重、眩晕、失眠等症状、舌脉等体征进行因证治疗。

2.3 中医的“整体观念”[11-12]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时可显出多方面的效应。研究证明,无论是单味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均有多靶点的“整体”效应,如丹参,能祛瘀止痛、活血调经、清心除烦。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具有丹参酮和丹参素、丹酚酸等多种药理成分。丹参酮可抗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心肌缺血以及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改善脂质代谢;丹参素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抑制胆固醇合成等;丹酚酸可降低心室纤颤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

2.4 中医的络病学说[13]络病学说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发的药物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如通心络胶囊可降脂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抑制血管痉挛;芪苈强心胶囊不仅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利尿、扩血管,还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肌重构。

2.5 中医的养生调护[14]中医养生在外要顺应天地四时气候变化以避邪气,在内应调和情志,忌七情过激,同时陶冶情操,劳逸结合。正如《灵枢·本神》篇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防病治病的养生理念,不仅适用于心血管病患者,也适用于关注自身健康、注重生活质量的普通人。

2.5.1 食物养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饮食与疾病密切相关。防治心血管疾病,要控制胆固醇、脂肪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限盐,少食多餐等。药膳中可用人参、黄芪补益心气;当归、熟地黄益心血;山药、白术健脾养心;药茶方面,枸杞茶可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决明子茶能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降血压作用;莲心茶能降血压等。

2.5.2 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传统养生运动可以调理人体阳气,阳气足则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和调。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功能,改善睡眠,增加胃肠蠕动;还能使全身肌肉放松,骨关节韧带弹性改善,是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运动方法。

2.5.3 季节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季节变换更替会影响脏器功能,因此心血管病患者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进行生活调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高人体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

2.5.4 起居养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们应顺应人体阳气的昼夜节律,按时作息。中医养生观倡导人们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以顺应时辰的阴阳消长变化和人体“生物钟”的自然节律。此外,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应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应。《黄帝内经》“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认为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长寿密切相关。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应与环境相应,起居有常;顺应四时和昼夜的变化,作息规律,使机体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2.5.5 情志调护 “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喜是高兴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脏,也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对人生乐观的人,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降低;而情绪急躁、精神抑郁、对人生悲观的人,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14]。

2.6 “红色”中药[15]中医认为中药的五色与五脏关系密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脉钩,其味苦,其色赤”,心在色为赤,红色中药多归心经,可活血、通脉、安神等,丹参、红花、牡丹皮等心血管保护药物均为红色。

2.7 中医的传统疗法[16]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针灸可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可激发经气,调节人体功能,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心病者,胸中闷,取其经,少阴少阳”,可取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等穴位;血瘀者可加膈俞、血海;气虚者配气海、足三里。穴位按摩冠心病患者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循经穴位,如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可疏通气血,强心止痛。重按内关穴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状态有重要意义。拔罐可疏通经络、祛瘀活血、扶正祛邪,临床疗效较好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膻中等。

3 讨论

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实效,为慢性病的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例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心宝丸等效果显著的中成药,但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复杂,证候错综多变,中医药防治仍任重道远。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首先,应重视中医理论系统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制定新思路;其次,深入研究中医药优势领域如心脏小血管病变、心肌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增强免疫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等。此外,要加强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剂型改革及安全性研究。

总之,只有从临床实践入手,在继承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才能最终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发扬光大。

[1] 龚一萍.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J].健康博览,2010(3): 15-17.

[2] 李小平.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5.

[3] 陈君臻,赵苓燕,刘峰,等.简述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34(7):157-158.

[4] 郭丽丽,王阶,陈雯,等.安神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配伍应用及作用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5(6): 1441-1443.

[5] 张瑞义,张伟妃,张伟荣.重镇安神法治疗心悸[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37-39.

[6] 戚浩然,姜恒坤,孙娇.浅谈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12(14):184-185.

[7] 邝安堃.气功预防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长期对比观察2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8~24年预后随访[J].中医杂志,1983,24(10):26-29.

[8] 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协作组.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6.

[9] Chen K anj i,Shi D azhuo,X u H ao,et al.X S0601 reduces t he i nci dence of rest enosi s:a prospect i ve st udy of 335 pat i ent s undergoi ng percut aneous coronary i nt ervent i on i n Chi na[J].Chi n M ed J,2006,119(1):6-13.

[10]马晓昌.陈可冀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41-442.

[11]董国菊,李立志.患者报告结局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262-263.

[12]吕仕超,张军平.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若干思考[J].中医杂志,2012,53(11):917-919.

[13]周亚滨,李杨,代洪绪.应用络病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014(8):100-102.

[14]史载祥,黄春林,史大卓.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98.

[15]毕礼明,陈英兰.血脂康防治心血管病的中医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612-613.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O Hongtao
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Genenral Hospital of PLA Guangzhou Military Area, Guangzhou 510010,China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rules of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rough the system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rrhythmia,hyperten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demonstrated as we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seases;advantage

R714.252

A

1004-6852(2016)10-0139-03

2016-03-27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编号20131133)。

曹洪涛(1967—),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心血管中医药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