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华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执着追求 铸就辉煌 授业解惑 继承创新
——我与恩师孟和教授*
李盛华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从孟和教授个人的科研、学术和临床等几方面成果叙述孟和教授的学术成就,深入陈述孟和教授的人格魅力和育人理念。
孟氏疗法;微创;骨科;中西医结合
孟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结合骨科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创伤研究室及生物力学研究室创始人、著名骨科矫形专家、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孟和教授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孟氏学术流派,是当今仍然活跃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界的领军人物之一[1]。笔者有幸拜孟和教授为师,获益匪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中医科学院(当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举办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和生物力学学习班”,作为本次学习班的学员,笔者有幸结识了主讲孟和教授。孟老师的精彩讲授,使笔者对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和骨科生物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对困惑的问题虚心请教,孟老师不厌其烦地细心解答。1997年秋天,应笔者的邀请,孟老师出席了在兰州举办的“甘肃省中西医结合骨科新技术推广应用学习班”,并作了专题报告。会后,孟老师在甘肃省中医院演示了2例手术,孟氏架矫治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及下肢短缩畸形延长矫形术,临床疗效卓著。在学习班结业时孟老师送给笔者受用终生的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2]。时至今日,笔者牢牢铭记着孟老师的教诲,而且也将这句话送给自己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影响他们的成长。
在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想到-敢想-联想”是自始至终贯穿孟老师创新之路的一条主线,他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骨科有原创、有贡献的三人(尚天裕、陈中伟、孟和)之一”。
2.1 提出小夹板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孟老师对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临床与生物力学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并提出了小夹板“固定”骨折机理的7种力的作用:布带约束力、夹板固定力、纸垫效应力、肢体肌肉活动力、外在牵引力、肢体远段重力、骨折端啮合力[3]。他因此也成为小夹板治疗骨折创始人之一,为小夹板固定找到了理论依据。
2.2 创立了孟氏疗法和孟氏架 孟老师是骨科生物力学奠基人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成功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系列,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明了系列骨折复位固定器——孟氏架。孟氏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循序渐进地完善和提升了孟氏疗法,铸就了骨科学术的一项新成就。在矫形与骨病方面:从治疗一般骨伤患者到矫正治疗畸形腿患者,是孟氏疗法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内涵。根据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孟老师根据孟氏架的特点设计了切口小、损伤少、愈合快,不需二次手术的新型截骨术用于D、O、K、X形腿的矫正,此术还可施行肢体延长术及急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2.3 提出了骨折治疗的4个结合 在骨折治疗方面:孟老师提出了4个结合:1)复位、手法与器械结合;2)固定、穿针与压板结合;3)用药、内服与外敷结合;4)活动、主动与被动结合。从而提高骨折解剖对位率及固定的稳定性,又可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扩大了适应症,减少了并发症,配合中西药物,缩短疗程,减少了伤残率,将骨折治疗效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孟老师发明的孟氏架及其系列孟氏疗法,不仅在国内一些城市医院得到临床应用和推广,造福广大患者,而且还走出国门,得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骨科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许。1993年骨折复位固定器及其疗法被卫生部定为十大重要研究成果向全国推广。同年荣获第九届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3项大奖。孟老师先后举办全国骨折复位固定器及生物力学培训班21期,培养出1 000余名骨科技术骨干;多次应邀赴德、美、俄、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先后获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等10项成果奖。由于孟老师的骨伤科治疗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曾荣获两届卫生部部长的奖励和题词。孟老师2001年还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突出贡献资深专家奖,并在2012年由其主持完成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体系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
受孟老师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笔者对微创骨科疗法有较深的认识。笔者认为,微创骨科疗法可分为6类[5],即:经皮内固定疗法、骨外固定器疗法、微针刀疗法、内腔镜技术、微创介入疗法和其他疗法。笔者对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经皮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以及有限切开经皮内固定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系列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其中主编的专著《骨科经皮复位内固定疗法》被评为2000年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一等奖;主编的《骨科微创治疗学》于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著作)二等奖,这2部书均填补了此方面的国内空白,成为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工作者常用的工具书。主编创办了西部第一本骨科专业刊物《骨伤论坛》;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中国微创骨科网,成为宣传推动微创治疗理念的网络平台。研制的“医治四肢关节部骨折的器械与新方法”获国家专利,主持成立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为我省中西医结合专业增添了一支新的学术力量,推动了我省微创骨科事业的发展[6]。
孟和教授古稀之年才正式退休,但依然忙碌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相继在北京和外地6家医院担任学术和技术指导。正所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现在孟老师已年逾80,但仍活跃在工作一线上,殚精竭虑地为广大骨伤患者奉献着余热和爱心——“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像他的座右铭所言:“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执着地终身为之奋斗。”孟老师从医50余载,为骨伤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诊治骨伤科沉疴痼疾,屡见奇效,深受广大患者赞誉。在科研工作方面,他潜心钻研,成果丰硕;在教学上他匠心独运,诲人不倦;他为人正直,诚恳和善,堪称后辈学者的楷模。他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更令人尊敬和仰慕。正可谓:“做人第一,医术精湛;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执着追求,自信意坚;医者仁术,爱心永见;孟氏疗法,独树一帜;坚挺微创,中西合参;退而不休,老骥伏枥;薪火相传,桃李满园。”
[1] 房书亭,姚乃礼.沉痛悼念本刊主编尚天裕教授——继承发扬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座谈会纪实(二)[J].中国骨伤,2002,16(10):6-8.
[2] 方星.孟和:世界上有种骨科支架姓“孟”[C].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11.
[3] 孟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45年[C].兰州: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
[4] 孟和,王和鸣.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1.
[5] 李盛华.微创观念与微创骨科[J].中国骨伤,2003,16(6):60-61.
[6] 李盛华,谢兴文,李晶.骨科微创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J].西部中医药,2011,24(11):102-105.
Persistent Pursuit,Splendors Achievement,Teach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Prof.Menghe of Teacher with Me
LI Shenghua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
From individual scientific research,scholarship,clinics of prof.Menghe,to narrate scholar achievements of prof.Menghe,state personal charm and education concept of him.
Mengshi therapy;minimal invasion;orthopaedics;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R249
A
1004-6852(2016)10-0055-02
2016-09-27
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李盛华(1959—),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333”科技人才,甘肃省卫生厅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国家级重点学(专)科——骨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康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编,《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骨伤》《中医正骨》杂志编委。研究方向:骨与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