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超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龙头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大连 116041)
仔猪水肿病的病因与对策
戴文超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龙头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大连 116041)
近几年来,仔猪水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势头,其危害程度已经超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疾病,该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病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仔猪水肿病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是到处存在的细菌。当饲养管理、营养、环境等方面出现失误时,可诱发水肿病。因此,消灭水肿病相当困难,但是,只要对常见的诱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仔猪水肿病的发生。近几年,本人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观察,临床治疗,向有经验的兽医工作者请教,总结出以下常见发病诱因及防范对策。
水肿病80%发生在断奶不久的仔猪,体重在7.5~20kg之间。主要原因是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35日龄以前,小肠粘膜和胰脏分泌淀粉酶很少。因此仔猪不能充分利用饲料中的淀粉。特别是仔猪断奶后一周内,胰脏分泌的消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直到半月后才能恢复到断奶前水平。所以,早期断奶的仔猪对植物蛋白和淀粉消化率明显降低,突然换料或配料不当,易导致消化不良。其次再现在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产生足够胃酸的能力,直到生后3个月左右分泌胃酸的能力才达到成猪水平。那么仔猪胃内酸性环境靠什么维持呢?主要靠母乳提供的乳糖。在仔猪胃肠内通过乳酸杆菌作用转化为乳酸,维持酸性环境,仔猪断奶后,乳糖终止供应,胃内酸度下降,胃蛋白酶元不能激活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直接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在肠道内腐败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为大肠杆菌增殖提供了良好环境。
防治对策,针对仔猪消化生理特点,(1)在哺乳期间提供早补料,可利用饲料厂家生产的乳猪料,从生后7日龄开始补料,断奶时仔猪达到以吃料为主,吸乳为辅,增强其胃肠功能。(2)适时断奶,断奶时间不能千篇一律,一般在30日龄以后,仔猪体重达9kg,以大口吃料为准。(3)断奶仔猪饲料要酸化,维持肠道内菌系之间的平衡。
根据资料和本人观察表明:仔猪发生水肿前,1~2d常有消化不良和轻度腹泻,消化不良的肠内容物可以作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直到在小肠上定植,发生大肠杆菌病,控制断奶仔猪消化不良和腹泻在预防水肿病上有十分重要意义。
控制仔猪消化不良主要从饲料入手,(1)不能喂发霉变质的饲料;(2)坚持定量,防止暴饮暴食;(3)猪舍经常打扫,保持卫生,做到水净、料净;(4)猪舍保证冬暖夏凉,防止风寒感易;(5)预防性投药土霉素碱或氟派酸。
有人认为:全价料的生产和使用与水肿病发病率呈平行关系,适当减少或停喂全价料可以减少或控制水肿病的发生。问题实质是仔猪对全价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仔猪消化道中蛋白酶的发育须经6~8周龄才能趋于完善。因此,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蛋白消化能力极差,较多的蛋白进入肠道后腐败分解,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诱发水肿病。
解决办法:(1)断奶仔猪日粮中的粗蛋白维持在16%~18%,最好用豆粕、忌用生豆饼;(2)入栏1~5周内限饲,以少喂勤喂为宜,每次吃八分饱;(3)可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同时平衡多种必需氨基酸。
硒-VE在体内共同参与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亚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的破坏。二者具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缺乏硒-VE使肝、胰、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病理性伤害更为严重,肝损伤更为突出,常引起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功能异常,诱发水肿病。
防治办法:注意硒-VE的补充,(1)母猪在妊娠哺乳期间补充含硒-VE的饲料;(2)母猪产前半个月注射亚硒酸钠VE4~5mL;(3)在仔猪生后7~10日龄注射亚硒酸钠VE 1mL,必要时在20日龄左右再注射一次亚硒酸钠VE2mL。
猪受到应激原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使血液中的皮质酮量升高,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出现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抗病力减弱。
5.1 猪常见的应激
断奶、环境变化、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制度改变等。其中断奶应激对猪影响最大,断奶应激原于心理应激(母子分离)、营养应激(从母乳转向固体饲料)和环境应激三个方面,特别是营养应激仔猪反应强烈,常导致仔猪腹泻诱发水肿病,为什么水肿猝死的猪都是体大健壮的个体,因为仔猪生长过快本身也是一种应激,二种以上应激原叠加时,仔猪反应更为强烈。
5.2 减少应激反应的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同窝猪转育成猪栏最好,这样可以避免运输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2)早期补料,逐步断奶,减少断奶对营养应激的刺激。(3)断奶后的仔猪,日粮中粗纤维可增至5%,可以缓解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日粮的影响。(4)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季节变化或过冷过热的刺激,冬季大棚养猪要特别注意舍内通风,避免温度过大。
6.1 免疫
大肠杆菌是猪消化道内的常在菌,而且血清型太多,给制苗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从90年代以后,推广“猪水肿病多价灭活苗”,这种苗要求对哺乳仔猪15~16日龄注射。但在实际中,都是在仔猪断奶后畜主购买后再进行注射免疫,效果极不稳定。
6.2 治疗
导致成仔猪水肿病的不是大肠杆菌,而是大肠杆菌释放的内毒素,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解除这种毒素的解毒药。因此,只要病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眼睑水肿、肢瘫、叫声嘶哑、体温下降等表明治疗已为时太晚。绝大部分的病猪都死亡。所谓治疗,就是对同群假定健康的猪实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阻止发病,市面上常用的药物很多,可以选择使用,也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仔猪水肿病在大型养猪场中很少发生,而农村散养户猪水肿病发病率特别高,有的农户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原因有:(1)大型猪场坚持自繁自养,疫病控制稳定,而农村绝大部分农户到市场上购仔猪,加之不执行规范的兽医制度,所以疫情极为复杂。(2)控制仔猪水肿病主要靠综合性预防,而在营养、环境、饲养管理、保健等方面实施科学的技术规程,这在大型猪场能做到而农户养猪落实起来很困难。甚至片面强调药物和菌苗的作用,所以发病率居高不下。可以深信,随着科学养猪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规模化饲养不断扩大,仔猪水肿病最终会得到有效控制。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