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东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烟台 264100)
牛副结核病的流行和诊疗措施
姜旭东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烟台 264100)
副结核病,又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分支杆菌属中的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主要是牛)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牛副结核病以顽固性腹泻、进行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为特征。
本病1895年首次被发现,1906年人工感染犊牛成功,1961年获得本菌的培养物。目前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量较大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据报道,自1972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奶牛牧场、种公牛场等均有本病发生,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结核杆菌。本菌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从公牛的性腺也曾发现过牛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患副结核病时,子宫感染率达50%以上;有人从有临床症状的牛的胎儿组织(肝、脾、肾、小肠)分离到了副结核杆菌,从而证实了本病可通过母牛子宫传染给犊牛。由于病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可以存活数月。副结核杆菌主要导致奶牛发病,其中犊牛最易感,除牛外其他动物也可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带菌动物。病原菌污染饮水、草料等,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牛体内。病牛可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一部分病例病菌经血流或牛乳、尿液排出体外。试验证明,皮下或静脉接种也可使犊牛感染。
虽然幼龄牛对本病最为易感,但潜伏期甚长,可达半年到1年,甚至更长。一般在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特别是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于出现临床症状。高产奶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为严重;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发病少。饲料中缺乏无机盐、矿物质,可促进本病的发展。此外,品种不同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个月、1年以上或更长些,在2~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体温常无变化。食欲起初正常,精神良好,逐渐食欲减退,渐进消瘦,眼窝下陷,精神萎靡,经常倒卧。泌乳量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副结核杆菌到达肠道后,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在其中繁殖,引起肠道的损害,最初在小肠,以后逐渐蔓延到大肠。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大量上皮样细胞逐渐变厚,形成皱襞。同时肠黏膜腺体受到压迫而导致萎缩,影响消化、吸收等正常活动。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逐渐变为经常性的反复出现的顽固性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有气泡,混有黏液和血液凝块。当排便呈水样时,可出现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等症状。腹泻有时可暂时停止,排泄物恢复常态,体重有所增加,但再度发生严重腹泻而不止时,一般经3~4个月因机体过度衰竭而亡。感染本病的牛群每年死亡率可达10%以上。对病牛血象研究表明,患本病后血红蛋白减少,血钙和血镁下降。若有牛在数月至1年以上呈慢性下痢或呈反复而顽固性下痢,机体渐进性消瘦时,则应首先怀疑本病。
3.1 病理剖检变化尸体外观表现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上。消化道的损害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回肠损害尤为明显。肠腔内容物甚少。有时肠外表无大变化,但淋巴结肿大,肠壁常增厚,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肿大,呈索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黏膜色黄白或灰黄色,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态,黏膜上面紧附有黏液,稠而混浊,但无结节和坏死,也无溃疡。肠黏膜常增厚3~20倍,并产生硬而弯曲的皱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变软,切面湿润,上有黄白色病灶,但无干酪样病变。
3.2 病理组织学变化肠黏膜固有层和肠黏膜下层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增生。小肠病变轻时,增生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有少量的上皮样细胞,主要出现在黏膜固有层。严重病例,增生更为广泛,除黏膜固有层以外,在黏膜下层也有厚厚的一层增生的细胞,其中以上皮样细胞占大多数,仅在黏膜肌层有薄薄的一层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排列非常紧密,偶尔可见巨噬细胞。此外,在黏膜肌层和浆膜层血管的外围,也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浸润。
肠绒毛变粗呈棒状,或消失。肠腺受压萎缩、变性或消失。在黏膜下层,水肿十分明显。黏膜肌层同样水肿,实质结构疏松,由于水肿液的积聚呈现大量空隙。大肠变化和小肠基本相仿。病情较轻者,小肠黏膜固有层出现较明显的增生反应。增生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大肠的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及小肠明显,并以浆细胞增生占优势。重症病例,肠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如黏膜下层明显,增生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肠壁上的淋巴滤泡,仍保持固有结构,细胞成分仍以淋巴细胞为主,中间混有极少数吞噬病菌的上皮样细胞。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窦内上皮样细胞大量增生,有时出现少量巨噬细胞。在淋巴结输入淋巴管一侧的皮质窦和髓质窦内上皮样细胞较多,并吞噬有病原菌。还可见到坏死和钙化病灶。其他器官特别是肝脏中常有由巨噬细胞构成的小肉芽肿,有时有巨噬细胞。
4.1 病料采集和处理取病肠段或回盲瓣、病肠淋巴结,将肠段剪开,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刀刮取黏膜约10~20g。肠淋巴结可先除去周边脂肪,切取10~20g并剪碎。刮取和剪碎的组织放入消毒的带铜纱网的乳钵中研磨,边磨边加0.5%胰酶水溶液40mL,使成混悬液,用1mo1/L NaOH溶液调pH为9.0,放在烧杯中,在磁力搅拌器上于室温下搅拌1h进行消化。然后以5000转/min离心30min,去上清,沉淀物加20mL生理盐水,再加等量10%草酸和0.02%孔雀绿水溶液,置37℃水浴中30min,不时摇振。再离心(5000转/min)30min,去上清,取沉淀物供分离培养及制成抹片,待抗酸性染色后镜检用。取粪便样品(选带黏膜及血块的)2g,加生理盐水40mL,摇振使之充分散开。取粪水4.5mL加7.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5mL,使药液浓度为0.75%,4℃下过夜。取出弃上清,不用离心,取沉淀物供培养和镜检用。
4.2 细菌学检查对可疑病牛于生前取直肠刮取物(于肛门内30cm左右处)或取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粪便以及病料的沉淀物制成涂片标本,经抗酸性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镜下可见到成丛、成团排列的特征抗酸性菌具有诊断意义。
4.3 分离培养本菌初代培养较为困难。在含有蛋白质的4%甘油及10%结核分支杆菌素或已死的结核分支杆菌、草分支杆菌浸液等培养基有利于初代培养生长。初代分离培养时,可采用改良Dubos氏培养基。菌种传代可用Wastou Reid(W.R)培养基和改良Herro1d培养基。分离培养时,将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于改良的Dubos培养基上,每份病料接种3~5管,接种后,先将试管斜放于37℃恒温箱内数日,然后再立起来进行培养。每周观察发育情况1~2次。初代分离培养于培养后5~6周可长出细小灰白色菌落。钩取菌落做涂片镜检,可见成丛、成团排列的抗酸性染色阳性(红色)短杆菌。
4.4 分离菌的鉴别可将初代分离的培养物,接种于含有草分支杆菌素的改良Dubos培养基一管,另设不含草分支杆菌素的一管为对照,培养3~4周,如前者生长,后者不生长时,则初步认为是副结核分支杆菌(少数菌株也有例外,即在后者也能轻度生长)。为进一步鉴别,可试做生长温度鉴别试验,即在W.R马铃薯培养基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于43~44℃下可生长,而牛分支杆菌及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在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但在牛体内有时可分出的胞内分支杆菌可以生长。
坚持自繁自养。若必须引进外场牛,则引入前应作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牛体检查,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注意合理搭配日粮,尤其是在犊牛及育成牛阶段,更应合理饲喂,保证牛只健康,提高抗病力。一旦牛场中出现消瘦、顽固性腹泻病牛,应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阳性牛,应扑杀。对病牛的厩舍、用具、垫草及粪尿残留物应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疗法。若腹泻严重,可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次,静脉注射。止泻可内服鞣酸、次硝酸铋等,可使病牛有好转趋向。为防治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1000mL或40%乌洛托品50~100mL,静注。病牛应单独饲养,给以优质干草,并适当增加骨粉,以改善体况,缓解腹泻。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