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亮,常洪宇
(1.吉林省通榆县草原管理站,吉林 白城 137200;2.吉林省洮南市草原工作站,吉林 洮南 137100)
鹅肥肝生产的技术措施
包永亮1,常洪宇2
(1.吉林省通榆县草原管理站,吉林 白城 137200;2.吉林省洮南市草原工作站,吉林 洮南 137100)
鹅肥肝是一种特殊的肝脏,通过实施人工强制肥育,大量填饲高能量的玉米,形成巨大的脂肪肝,但不同于病态脂肪肝。现主要介绍了鹅肥肝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即肥肝鹅的选择、肥肝鹅的体重、肥肝鹅的性别、肥肝鹅的年龄选择、肥肝鹅的饲粮及加工。
鹅肥肝;生产;填饲;技术
鹅肥肝是一种特殊的肝脏,对已达体成熟,且生长发育良好的肉用仔鹅,实施人工强制肥育,大量填饲高能量的玉米,使其肝脏中沉积大量的脂肪,形成比正常鹅肝脏大几倍至十几倍的特大脂肪肝。鹅肥肝与病态的脂肪肝不同,其是人为改变鹅采食习惯,迫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失去平衡,将多余的脂肪沉积在肝脏内所形成的。
鹅肥肝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肝,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肥肝脂肪含量比正常肝高出6~9倍,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0%以上,其中油酸61%~62%,亚油酸(人的必需脂肪酸)1%~2%,棕榈油酸3%~4%[1];甘油三酯含量较正常肝高176倍,卵磷脂增加4倍,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酸增加1倍,酶的活性提高3倍,并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十分有益。鹅肥肝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食品,享有“世界绿色食品之王”的美誉,是世界三大美味之一[2]。
品种对肥肝大小的影响很明显,应尽可能选择大型品种填饲。一般讲,凡肉用性能好的大型鹅种都可用于生产肥肝。国际上用于肥肝生产的鹅种,主要有法国土鲁斯鹅、朗德鹅、玛瑟布鹅、莱茵鹅、匈牙利白鹅、意大利鹅、以色列鹅、德国埃姆登鹅等,其中首推土鲁斯鹅。我国用于生产肥肝的鹅种,除豁眼鹅外,都具有较好的肥肝生产性能;其中以狮头鹅和溆浦鹅表现最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肝质较好、繁殖力高,平均肥肝重可达700g左右。在实践中,为了提高肥肝的生产能力,常采用杂交方式,即以生产肥肝较好的品种为父本,以产蛋性能较好的品种为母本,用杂交仔鹅生产肥肝。这种方式可获得较多的肥肝雏鹅,加之杂交仔鹅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更有利于肥肝生产。目前,常用的母本鹅有太湖鹅、四川白鹅、五龙鹅等。应选用颈粗而短的鹅作肥肝鹅,便于操作,不易使食管伤残。填鹅的体躯要长,胸腹部大而深,使肝脏增长时体内有足够的空间。
供生产肥肝鹅的体重因体型而异,大、中型品种填饲体重以4~5kg,小型品种相应以3~3.5kg为宜。若体重较小,肝脏中沉积的脂肪相对较少,生产的肥肝较小,饲料转化率也较低。
一般来说,母鹅比公鹅易肥育,与其雌性激素分泌有关,但母鹅的耐填性与抗病力较差。适宜的填饲年龄,不仅关系着肥肝的品质和重量,还影响胴体质量和肥肝的填饲成本。应在体成熟后,即肌肉组织停止生长时,用于生产肥肝。就我国鹅种来看,大、中型品种宜在4月龄开始填饲,发育良好的肉用仔鹅养至3月龄、体重达到4500~5000g时,也可以提前进入填饲期,小型品种或杂交种宜在3月龄时开始填饲;成年和老年鹅也可用来生产肥肝,但必须体格健壮,还应有2~3周的过渡预饲期,以调整体况。此外,在填饲前2~3周,应给放牧的鹅供应粗蛋白质20%的饲粮,促使其骨骼、肌肉更好地发育,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填饲打下良好的基础。
肥肝鹅的饲粮。整粒玉米是填饲肥肝鹅最理想的饲粮,适当添加肉禽微量元素、维生素添加剂、食盐和油脂效果更佳,但肥肝的颜色常因玉米颜色而异,对肥肝质量有一定影响。饲喂黄玉米生产的肥肝呈深黄色,而以白玉米生产的肥肝呈粉红色。生产1kg肥肝,需用玉米35~40kg。
饲粮加工调制。玉米须加工处理后才能用于填饲生产肥肝鹅,加工玉米的方法主要有炒和煮两种。①炒玉米法。这是我国四川民间的传统调制方法,将玉米过筛去除杂质后,放在铁锅内用文火不停地翻炒,至玉米粒呈深黄色,大约八成熟(切忌炒焦);将其冷却后装袋备用。填饲前,用温水浸泡炒玉米1~1.5h,若用冷水浸泡则应适当延长时间,以玉米粒表皮泡涨为度;然后,滤去水分,加0.5%~1%的食盐,搅拌均匀,装入盛料箱填饲。炒玉米易于保存,存放时间较长,但加工较费劳力,炒时火候不易掌握。②煮玉米法。将清除泥砂、石子等杂物后的玉米放入水中浸涨,水面应淹过玉米粒10~15cm。加热煮沸5~10min后滤去水分,趁热向玉米中加入1%~5%的动植物油和0.3%~1%的食盐,并按肉鹅标准添加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经充分搅拌后即可填饲。
[1] 邵丹,王来娣,张蕊,等.鹅肥肝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9):42-46.
[2] 李翔,周圻,王玉莲,等.鹅肥肝形成机理的研究[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10):32-34.
2016-05-17
包永亮(1972-),男,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0.19369/j.cnki.2095-9737.2016.09.031
S835.4
B
2095-9737(2016)09-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