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传承现状

2016-02-21 01:37潘建西李泽佳方敬岐甄文君张思胜康新民刘彦宏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甘肃中医药大学
西部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状

潘建西,李泽佳,宋 敏,方敬岐,甄文君,张思胜,康新民,2,刘彦宏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传承现状

潘建西1,2,李泽佳1,宋敏2,3,方敬岐1,2,甄文君1,2,张思胜1,2,康新民1,2,刘彦宏1
1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甘肃中医药大学

[摘要]从5大中医骨伤科学派的传承脉络、代表医家、学术成果等方面,以少综多,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发展前景与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伤科学术流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流派;中医骨伤科;现状

Current State of Heritage of TCM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Academic School

PAN Jianxi1,2,LI Zejia1,SONG Min2,3,FANG Jingqi1,2,ZHEN Wenjun1,2,ZHANG Sisheng1,2,KANG Xinmin1,2,LIU Yanhong1
1 Lanzhou TCM Hospital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Lanzhou 730000,China;2 LongZhong Bone-setting Academic School Heritage Studio;3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orthopedic and traumatology school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from the heritage of five orthopedic and traumatology schools,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octors,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thers,therefore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thopedic and traumatology school.

Keywords academic school;TCM orthopedic and traumatology department;current state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经济文化背景下与某一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独到诊疗技术,清晰的传承脉络、传承人和一定历史影响力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和文化现象。其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体系与诊疗技艺的丰富、发展。长期以来,各学派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及我国中医药环境的变化,学术流派健康发展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1 中医骨伤流派历史沿革与形成概况

中医骨伤科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是长期以来在学科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信赖、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其存在有力促进了中医骨伤科学术与疾病诊疗技术的丰富与发展,成为现代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伤科萌芽于原始社会,成形于战国、秦汉,发展于隋、唐、宋、元,兴盛于明、清。周代已把疡医列为医学四科(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一。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骨折治疗的整复、固定、练功、用药等四项原则,采用“拔伸”“撩正”等复位手法,对开放性骨折伤口采用经过煮沸消毒的水进行冲洗,对动静结合思想较前人有了进一步阐述,首次将髋关节脱位分为前后两型。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系统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手法及内外治法方药等作了详细记载,提出“正骨八法”,指出正确应用手法的重要性,即“知其相体,识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并运用手法治疗腰腿痛等伤筋疾患,使用攀、索、叠、转法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至今仍被推崇;固定方面,主张“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在外固定方面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具,使骨伤科进入兴盛时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成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4大骨伤医疗中心,随后相继成立了更多的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骨伤科医院等,同时对学派及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伤科诊疗水平。传承至今,较有影响力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已达30余家,如河南郭氏正骨、上海石氏伤科、北京刘氏正骨、福建林氏正骨、上海魏氏伤科等;但由于划分标准各异,导致分法不一,如从地理位置来分,可以分为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从伤科流派与武术的渊缘来分,又分为少林(佛家)伤科和武当(道家)伤科;从学业出身来分,又有西学中,或中学西而结合形成的汇通伤科等[1]。丁继华等[2]提出了十大学术流派的观点(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学术成就方面,各大学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尤其是在正骨手法、整脊手法乃至固定器械使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其显著的疗效与独特优势深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2012年有13家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首批64家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大大促进了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2 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研究现状

2.1洛阳平乐郭氏正骨

2.1.1传承脉络洛阳平乐正骨起源于清代嘉庆初年,创始人可追溯到平乐郭氏家族第17代人郭祥泰(字申玉),郭祥泰之后,平乐正骨分为两支:1)郭树楷(子)→郭鸣岗→郭耀堂(侄)→郭均甫→郭汉章、郭焕章→郭宪章→郭景仲。2)郭树信(侄)→郭贯田(子)→子登三、聘三、建三、九三。郭聘三→郭灿若(子);郭建三→郭春园(子);郭灿若→高云峰(妻)→郭维淮(子)[3]。

2.1.2代表医家郭春园、高云峰、郭维淮、郭灿若等。

2.1.3学术研究1)学术思想:平乐郭氏正骨形成以“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的学术思想[4]。2)伤科理论:气血学说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平乐正骨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决定了脏腑经络的变化,主张伤科临证应以气血为纲,整体辨证,审证求因,始终围绕气血变化加以调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3)治疗特色:平乐正骨以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为主,在祖传的定搓、压棉、缚理、拔伸、砌砖和推拿等手法基础上,继承并发展总结出“拔伸牵引、推挤提按、折顶对位、嵌入缓解、回旋拔搓、倒行逆施、摇摆推顶、旋撬复位”八大正骨方法;治筋四法:“揉药法、理筋法、活筋法、通经活络法”[3]。平乐正骨十分强调辨证施治,尤重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在药物治疗上创立了“破、和、补”的3期治疗原则,并创制了不少有效方药,沿用至今。4)发展成就:平乐正骨经200余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已至第八代,其传人遍布洛阳、西安、兰州、深圳等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平乐正骨经不断总结、升华治伤经验,在学术研究与临床诊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高云峰编写了《平乐正骨》《平乐正骨讲义》,郭维淮主编了《正骨学讲义》《简明正骨》《中医骨伤科学》《平乐正骨》等著作,主持完成的课题多次获奖;于2008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入选全国首批64家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开发研制的“筋骨痛消丸”等成为国家注册药品,历史与实践证明了平乐正骨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目前洛阳平乐正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骨伤科学术流派。

2.2上海石氏伤科

2.2.1传承脉络石兰亭创立→石晓山→石筱山、石幼山→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王拥军、詹红生等。

2.2.2代表医家石筱山、石幼山、石仰山、施杞等。

2.2.3学术研究1)学术思想:注重从人体的整体观点出发,以四诊八纲为辨证依据,尤重审察病因、病位和脏腑的关系。在论治时,首重气血,气血兼顾,以血为主,以气为先;审虚实,施补泻;调治兼邪,尤注重伤科临证从痰取治[5];内外兼治,综合治疗。2)治疗特色:石氏认为手法是治疗伤筋的重要手段,筋骨并重是筋骨损伤的重要治疗原则,固定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6]。石氏一般常用“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转”十二法,“拔、伸、捺、正”用于骨折整复,“拽、捏、端、提”用于脱位上骸,“按、揉、摇、转”多用于离槽错缝、伤筋岔气,具体应用时,随遇而变,诸法互参,综合运用。强调手法操作时应“稳而有劲、柔而灵活”[7],或使用衬垫、夹缚、牵引等器械治疗,内外并重,综合治疗。石氏伤科药治大都是古今医家的验方,常用的有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三色敷药、伤筋药水、经验洗方等[8]。3)发展成就:石氏伤科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发展,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施杞主编了《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中国骨伤科学》《临床中医脑病学》等专著;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46篇,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同时研制的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6类新药,相继成立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施杞名中医工作室”等,形成的中医骨伤研究平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本学派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人才,为石氏伤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3上海魏氏伤科流派

2.3.1传承脉络魏子薪(1925年创立)→李国衡等→李飞跃等。

2.3.2代表医家魏子薪、李国衡、李飞跃等。

2.3.3学术研究1)学术思想:魏氏首先将各种损伤归纳为硬伤、软伤、外伤、内伤四大类别,重视伤科辨证,尤重“望、比、摸”三法,要求摸诊时“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并强调既要掌握常法,又要临证变法,做到“手随心转,法随病至”。注重扎实的手法基本功和通过练功来达到气、力、劲的“三合”[1]。注重整体观念,强调筋骨并重,认为“整骨容易顺筋难”[9]。主张各类损伤都应早期导引锻炼。既重外治,又重内治,内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作用,认为脾胃健运有助于祛瘀生新[10]。2)治疗特色:魏氏提出16种单式手法:摸、推、拿、按、摩、揉、点、挤、提、拉、摇、抖、扣、背、捻、搓;18种复式手法:叩击、叠挤、分臂、扩胸、提阳、对拉、提拉、和腰、转腰、双侧拉肩、压掌掏肩、压掌推背、双手抱肩、悬足压膝、直膝屈腰、屈膝分腿、挤压胯线和提腿点按揉法[11]。3)发展成就:李国衡撰写了《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李国衡谈腰椎病》《中西医结合与魏氏伤科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等专著,发表40余篇论文,科研多次获奖。第三代继承者李飞跃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班硕博士生导师,将魏氏热敷床方等不同制剂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2.4北京刘氏正骨流派

2.4.1传承脉络由刘寿山创立,门人有奚达、臧福科、孙呈祥、刘兴福、王英杰、孙树椿、康瑞廷等。

2.4.2代表医家刘寿山、奚达、孙树椿、孙呈祥、方建国等。

2.4.3学术研究1)学术思想:刘氏主张以正骨手法、固定、用药和调养为基本治疗原则[12]。强调手法的重要性,提出“七分手法,三分药”。在手法应用中,注重辨证论治和手法纯熟,强调“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13]。刘氏认为筋骨之损伤必及于气血,故此治疗筋骨损伤,调理气血当为首要。2)治疗方法:刘氏认为“筋喜柔不喜刚”,手法应柔韧和缓,外柔内刚。在治疗脱骸时,上骸八法的运用突出一“摘”字,亦即“欲合先离”之意。其接骨之时是筋骨并重,认为伤骨必伤筋。刘氏提出的接骨、上骱、治筋二十四法,即“推、拿、续、整、接、掐、把、托,接骨法也;提、端、捺、正、屈、挺、扣、捏,上骱法也;戳、拔、捻、揉、归、合、顺、散,治筋法也。”精辟而系统地总结了手法的具体内容。在手法应用中,刘氏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质、身体状况,注重辨证论治。刘氏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又实用的练功术势,并运用于筋骨损伤的治疗和调养之中,疗效突出[1]。3)发展成就:刘氏以手法取效而闻名,编著了《刘寿山正骨经验》,孙树椿运用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练了手法,使之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其主持完成的“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等课题多次获奖,研发的国家级新药“颈痛颗粒”“腰痹通胶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编《临床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药治疗颈痛》《中医筋伤学》等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张军从基础形态学、生理学及细胞分子学等方面对颈椎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动物模型,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了对中医骨伤科传统手法的研究。

2.5福建林氏正骨流派

2.5.1传承脉络林达年→林如高(1985年成立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张安祯、王和鸣、张俐等。

2.5.2代表医家林如高、林子顺、张安祯、王和鸣等。

2.5.3学术研究1)学术思想:林氏强调正确的复位、合理的固定、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有效的内外用药是保证骨折愈合的基本原则。推崇《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认为手法乃正骨之首务,手法复位是治疗骨折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强调伤筋与骨折、脱位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第三,阐发痹证病因,崇尚辨证论治;第四,论述痿证病因病机,主张治痿独取阳明[14]。2)治疗方法:林氏擅用正骨手法来进行骨折和脱臼的复位,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总结了林氏正骨十法:触摸、拔伸、持牵、按压、提托、推挤、摇转、捏分、反折、理筋[15]。常用的理筋法有:揉筋法、按筋法、拿筋法、推筋法、播转法、摩筋法;林氏认为:伤科内伤不同于内科内伤,其治以《血证论》为辨证基础,治疗原则以疏通内部气血为主[7]。3)发展成就:目前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练功三十六法》等著作[16],发表论文80余篇,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传统医药类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骨科医术。

3 展望

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林立,学说众多,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鲜明特点,也符合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发展特点,中医骨伤科源远流长,但发展缓慢,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文化的变革,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众多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治疗方药、技术、固定器械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学科,但在中医骨伤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新问题:第一,传承模式,流派研究是中医学术传承的方式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作为与流派产生相伴随的传统的继承模式(师带徒、家传等)已被主流的高等教育所取代,使流派健康传承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失传现象。第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查新等方式发现,关于中医骨伤流派研究的学术论文及著作较少,主要集中于回顾性研究中,而运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对各流派诊疗技术、方药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第三,流派诊疗技术发挥不够,当前,在新的医院管理体制下,某些能用传统手法治愈的疾患,往往进行了手术治疗,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骨伤科的优势,在西医学迅速扩张的今天,中医骨伤科流派如何保留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只有紧抓关键问题,突破学术瓶颈,才能真正实现学术流派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弘扬中医药特色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继华.现代中医骨伤科流派菁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5.

[2]丁继华,王宏,连智华,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的整理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2):29-31.

[3]陈立国,周立强.平乐正骨渊源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55-58.

[4]郭维维.洛阳平乐正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

[5]郭维维.平乐正骨郭维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1.

[6]朱世增.石筱山论骨伤科[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21-33.

[7]刘柏龄,邓福树.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36.

[8]石仰山,邱德华.石氏伤科石仰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7.

[9]李飞跃.魏氏伤科李国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10]施杞.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518-519.

[11]李国衡.魏指薪治伤方法与导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

[12]奚达,孙树椿.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J].北京中医杂志,1982,2(1):6-8.

[13]刘寿山.刘寿山正骨经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47.

[14]林子顺,王和鸣.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

[15]张安桢,林子顺.林如高正骨经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15-19.

[16]林子顺,王和鸣.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潘建西(1962—),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6)02-0061-04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