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杜诗书法作品鉴赏

2016-02-21 00:35安剑华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武侯祠杜诗纸本

尹 恒 安剑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杜诗书法作品鉴赏

尹 恒 安剑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除收藏大量杜甫诗意绘画外,还藏有清代至近现代多位名家的三十余幅杜诗书法作品。本文拟选取其中十余幅作品进行梳理介绍,以期对清代至近现代书法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成都武侯祠 杜甫 诗意 书法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收藏书法作品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其中杜诗书法作品艺术及文献价值尤高。馆藏杜诗书法三十余幅,书体涵盖篆、隶、草、行、楷五大种类,涉及杜诗《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之五、《古柏行》《八阵图》《诸葛庙》《武侯庙》《上白帝城二首》之二、《谒先主庙》《重游何氏五首》及《秦州杂诗》之十九,共十一首,囊括了杜甫吟咏诸葛亮、刘备的大部分作品。另有化用杜诗书法作品五幅,借工部辞采典赡,抒过遗庙凭吊武侯之胸臆。仇注评曰:“少陵题先主武侯诗,特具论世知人之识,从古诗家所仅见者。”①

《苕溪渔隐丛话》载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②清末至近现代,中国政治体制与文化思潮历经巨变,书法艺术亦随之在表达形式与结构内容上发生嬗变,文人雅士摘老杜诗句作书,点铁成金。馆藏杜诗书法作品即这一时期书坛面貌的重要侧写片段。本文拟甄选馆藏杜甫诗意书法作品十余幅进行赏析,涉及书家刘孟伉、沈尹默、沙孟海、费新我、臧克家、启功、范曾等,以期裨益杜诗书法的进一步研究。

1.清李鸿裔行楷书轴

纸本,纵76厘米、横16厘米。书杜甫诗《重游何氏五首》:

款题“芝亭姻八兄雅属即正,眉生弟李鸿裔”。钤白文“眉生”印、朱文“鸿裔之印”。

李鸿裔(1831—1885),字眉生,号香严、苏邻,又号苏粼,四川中江人。清咸丰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兵部主事,晚年辞官后迁居苏州瞿氏“网师园”,重加整修后更名为“苏邻小筑”,内设“万卷堂”,藏书四万余卷。其人擅书法,亦通经史、金石、诗文,著《苏邻诗集》。

李氏书体掺魏晋碑铭之法,此幅用笔删繁就简,收放有度,线条灵巧秀逸,纵观整幅,给人以安详自若,神闲气定之感,深得赵孟頫结体妍丽,用笔遒劲之风,并颇具唐人诗意。

2.清孙海行楷书团扇

绢本,纵26厘米、横26厘米。扇面右侧书庾信《哀江南赋》句:“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扇面左侧书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句:“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款识“庾子山赋一段录于灯下,录工部秦州杂诗,梅樵仁兄大人法正,吟帆孙海”。下钤二方印:上为朱文“臣”印、下为白文 “海”印。

孙海(1840—1901), 字吟帆,一字举卿,号配山,秦安县人。清代书法名家孙振声之子,曾任四川遂宁知县。其人家学渊博,少有才名,兼善书法,初师欧阳询楷书,后学北碑,兼草书,其书体飘逸洒脱,饱满含蓄,是清代秦安开北碑风气之书家。

杜甫有“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之句,对庾子山晚年辞赋颇有赞叹。杜诗被称为“诗史”,庾赋亦被誉为“赋史”,皆以描绘家国兴亡之历史图景而著称,孙海将两人诗文并录,颇有意蕴。此幅用笔端方古雅,其中或行或楷,流丽秀美。整幅疏朗含蓄,却不显纤弱,尽显孙海成熟时期书法风貌。

3.现代沈尹默行书联

纸本,纵161、横35厘米,书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上款署“录唐杜甫诗句”,下款署“一九六四年沈尹默书”。下钤两方印,一为朱文 “有竹人家”印、一为白文 “沈尹默印”。联文出自唐大历元年(766)杜甫于夔州所作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其文大意为诸葛亮英名永留天地之间,他清高忠义的品德令后人肃然起敬。清代黄生赞曰:“此诗先表其才之挺出,后惜其志之不成,武侯平生出处,直以五十六字论定。前后诸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杜诗详注》卷一七引)杜甫生活的唐代距三国虽已有五百余年,但时人对于武侯的感怀并未衰减。此诗吟咏诸葛亮,并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及感怀,并与诗人仕途失意引发通感,抒发了自身的政治理想及身世感慨的悲哀。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浙江湖州人。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大教授。其人诗史兼通,尤擅书法,楷、行、草书俱佳。早年学唐碑,后遍览魏晋名碑,中年建立风格,其字体清秀遒逸,自成一家。沈氏书法理论成就亦高,倡导以腕行笔,于笔法、笔势亦具卓见,在书法教育方面影响巨大。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书法论丛》《二王法书管窥》等。

沈尹默早年学“二王”、文征明,后多临“米黄”,又精研汉魏名碑,各书体皆能,是为一代开宗立派之书家。其行书承魏碑面貌,用笔劲健雄强,气势撼人。此幅诗联书老杜《蜀相》名句,结体庄重匀称,用墨厚重凝练,行笔洒脱激荡,整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表现出沈氏晚年的娴熟技法与沉厚气韵,与杜诗中豪迈沉雄的千年一慨深深契合。

4. 现代冯灌父行书联

纸本,纵247厘米、横59厘米。上联“伯仲之间见伊吕”,下联“指挥若定失萧曹”,联文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右上侧题“唐杜甫诗联”,左侧款署“八三老人平园灌父书”,下钤朱文“平园灌父”、白文 “长乐永康”二方印。

冯灌父(1884—1969),名骧,别号平园。四川广汉人,毕业于北洋陆军讲武堂。先后在热河、四川军政界任职。1949年后,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天彭丹景图》。书法初学“二王”,后攻“苏米”。苍劲遒拔,尤善擘窠大字,所题重庆“朝天门”,字径丈余。遗墨散于川西多地名胜。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诸葛孔明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至哉言乎。信能此,则吾心即造化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己不劳而万物服矣。乃知孔明长啸草庐时,其所讲不在伊吕下。杜少陵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可谓识孔明心事矣。或谓既比之以伊吕矣,又比之以萧曹,何也?余曰,不然,下句盖惜其指挥未定而死耳,使其指挥若定,则虽萧曹且不能当,况司马仲达乎!”③

老杜在诗中叹惋武侯个人才智独步青史,万古莫及,甚至在西汉开国佐臣萧何、曹参之上,但由于国运转移,汉室国祚消亡,一人之力亦无法回天。冯灌父此联笔墨沉重迟涩,多见飞白。结体宽博开张,线条粗犷浑厚,章法布局疏朗匀称,整体情感内蕴,表现出冯氏所崇尚的“书为我用”的质朴天然的艺术风格。

5. 现代张宾吾行书诗轴

纸本,纵172厘米、横48厘米。书杜甫诗《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题首书“唐杜甫古柏行”。无款识,无印章。

张宾吾(1884—1970),字名振,重庆长寿人。晚清进士。善草书。曾任工部、吏部主事,弼德院秘书官;北京政府国务院法典编篡会编修、法制局长、秘书长;长寿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重庆正阳法学院、西南学院、四川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重庆大学教授;长寿县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川东行署委员,川东行署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大第一、二届代表,政协四川省第一、二届常委,全国人大第三届代表。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

老杜《古柏行》乃其借物言志的名篇。刘平国尝评之云:“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归造化功。”④此幅乃我馆所藏唯一书《古柏行》全文作品,全卷妍美流丽,气韵儒雅,形肖古意,结体修长纤瘦,笔法行中兼楷,清苍娟秀。李方叔云:“或谓子美作此诗,备诗家众体,非独形容一时君臣相遇之盛,亦所以自况,而又以悯其所值之时不如古也。”⑤通观此幅,一气呵成,氛围含蓄深邃,蔓延着杜甫诗意中惆怅自哀的情绪。

6. 现代刘孟伉隶书轴

纸本,纵135厘米、横68厘米。书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引首书诗作者名及题目“唐杜甫蜀相”。末尾钤二方印,上为 “刘孟伉”印, “刘”为朱文,“孟伉”为白文;下为朱文“寱叟豪翰”印。《蜀相》乃杜诗名篇之一,诗意自出机杼,情感凝练炙热,是杜甫入蜀后的典型作品。

《唐宋诗醇》卷十五评《蜀相》诗曰:“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此为谒祠之作,前半用笔甚淡,五六乃写出孔明身份,七八折转而下。当时后世,悲感并到……刘会孟曰:‘一字一泪,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⑥

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此诗借游祠凭吊,表达了对蜀相诸葛亮忠义及才智的称颂以及对于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赍志而殁的叹惋之情。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号呓叟,50岁后写作寱叜。重庆云阳人。诗人,书法家、篆刻家。曾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书风雄健超拔,在现代书坛独树一帜。书法遗迹在巴蜀甚多,为人珍视。长期潜心于文史、艺术研究工作。曾主编《杜甫年谱》,著有诗集《冻桐花馆诗钞》《庚辛堕稿》等。

刘氏隶书初学汉碑,此幅空间布局极具分割感,用笔疏放雍容,沉稳板正,转折处多方笔。结构方正匀称,线条简洁端美,整幅意蕴高古浑厚,完整地契合并烘托出《蜀相》诗寂静萧肃的氛围,意胜于笔,诗与书,情与境四者高度融合,极具功力,是刘氏隶书的代表作之一。

7.现代刘孟伉隶书诗轴

纸本,纵132厘米、横66厘米。书杜甫诗《上白帝城二首》之二:

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江山城宛转,栋宇客徘徊。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后人将酒肉,虚殿日尘埃。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

引首书诗作者名及题目“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二”。末尾钤二方印,上为白文“刘孟伉”印;下为朱文“寱叟豪翰”印。

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八里旧城内,是蜀汉先主刘备薨逝并向诸葛亮托孤之地。此诗乃老杜于大历元年(776)再登白帝城时,吊古谒庙,抚景自伤而咏怀之作。

自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以来,刘孟伉常在武侯祠以文会友,留下大量墨迹,此幅上白帝城诗轴乃刘氏游历川渝名胜后,来到武侯祠,感受到蜀汉先主刘备与诸葛武侯当年英爽赫奕,如今仅祠庙犹存,叹其种种随身死而俱泯,而仅此遗庙供人拜谒,千载如生,当下思如泉涌,挥毫写就。通观此幅工整端方,用笔遒劲稳健,方圆兼具,气象古朴浑厚,与《上白帝城》诗意相得益彰,暗含高远孤独之感,显示出作者对杜诗深厚的理解。

8. 现代沙孟海行书联

纸本,纵154厘米、横33厘米。联文选自书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下联“万古云霄一羽毛”。左侧款署“沙孟海年八十三”,下钤白文“沙文若”“孟海”二方印。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别名石荒、沙村、兰沙、决明。浙江宁波鄞县人。自幼喜金石书画,尤擅篆书。早年师冯君木学古文,师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博历史部主任、浙江美协副主席等职。书法早年广涉各体,晚年尤精于行草书,其书参合欧、颜诸家,雄健豪放,气酣势疾,韵味沉厚,结体紧密而神采飞扬,自成风格。治印则取朴拙一路,不专师一家一法。著述颇丰,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传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全文一唱三叹,意味悠长,沙氏所引此句更是历代文人用以颂咏蜀相最常用的千古名句。此书结体紧密刚健,笔法气酣势疾,迅疾流畅,用墨淋漓放纵,富于层次,整体古拙华滋,浑厚朴茂,风神豪迈。董其昌《容台集》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⑧可谓沙氏晚年书法的真实写照。

9.现代刘东父行书诗轴

纸本,纵172厘米、横46厘米。题首书“唐杜甫谒先主庙”。无款识,无印章。书杜甫《谒先主庙》诗: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锦江原过楚,剑阁复通秦。旧俗存祠庙,空山泣鬼神。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闾阎儿女换,歌舞岁时新。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刘东父(1902—1980),名恒壁,号乐无居士、旷翁,四川双流人。曾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出身蜀中翰墨世家,自幼学书,擅长多种书体。初学赵孟頫,继学唐代楷书、魏碑及汉隶、秦隶,后致力于王羲之、苏东坡、米芾、李邕等名家的行草书,形成了清雅俊逸的个人风格,享誉蜀中。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刘东父曾祖、著名经学家刘沅,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祠内文臣武将塑像并在祠内留下三十余通碑碣。刘氏一门书香传家,文人辈出,为武侯祠留下了大量墨宝。刘东父自幼学书,各体皆能,碑帖兼通,尤擅行草。此幅通篇章法缜密,意态娴雅,用笔细劲,结字严密,沉厚中见潇洒,节奏明快疏朗,富于变化,表现出刘氏放逸而沉厚的艺术境界,与《谒先主庙》激昂悲壮后逐渐归于沉郁的诗意暗暗相合。

10.现代臧克家行书轴

纸本,纵68厘米、横35厘米, 书“茅庐三顾明主意,尽瘁鞠躬老臣心”。左侧自题“为武侯祠题句”,款署“臧克家”“丙寅之夏于北京”。下钤朱文 “臧克家印”。该作品内容为作者受杜甫《蜀相》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之启发而创作,是诗人受“五四”以后白话文运动影响,打破旧体诗格律所创作的作品。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孙荃、何嘉。曾用名臧瑗望。山东诸城人,著名小说家、诗人,作品力求含蓄、精练、朴素、真实,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淮上吟》等。建国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诗刊》主编等职,1956年编选了《中国新诗选》《臧克家诗选》《怀人集》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臧克家此书清劲刚健,用笔生拙,讲求古雅墨趣,诗意盎然,自成一家。整体风格天真率意,充满和谐生动的韵律之美。

11.现代黄稚荃行书诗轴

纸本,纵132厘米、横66厘米。无款识,无印章。书杜甫诗《诸葛庙》一首: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黄稚荃(1908—1993),女,四川江安县人。其父黄荃斋,江安才子,曾任省参议员,擅诗词,工书法,通音律,对她影响极大。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研究院。1935年与时任西康省驻南京代表冷融喜结秦晋。1942年出版《三十以前诗》,谢无量、赵熙等名宿题诗吟赞,称其有丈夫气概,得杜甫遗风。1943年其夫遇刺身亡,孤儿寡母,凄苦无助。曾任国民政府国史馆纂修,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解放后曾在西师、重师等高校任教,以诗人而兼书画家。生前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顾问。出版有《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邻存稿》《黄稚荃诗集》等。

黄稚荃于篆、隶、行、草诸体皆能,并雅好杜诗,号“杜邻”。此行书作品,表现出书家自然恬淡的情怀,结体舒展,用墨清简闲淡,线条流丽秀逸,整幅意蕴举重若轻,以冲淡平和之笔勾勒出老杜谒诸葛庙时波涛汹涌的起伏心潮。

12.现代伍瘦梅隶书诗轴

纸本,纵180厘米、横89厘米。书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款署“一九六五年夏为武侯祠书杜甫《八阵图》诗,瘦梅”。款下钤二方印,上为朱文 “瘦梅”印;下为白文“好学为福”印。 该诗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为咏怀诸葛亮而作,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诗的前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对刘备伐吴失败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布局表示惋惜。虽然如此,诗人仍感诸葛武侯的英名与《八阵图》遗迹一样长蓄永芳。

伍瘦梅(1909—1971),早名绳炯,继名莹,号宋民,字瘦梅。成都人。年仅弱冠开首次个展,三十四岁再开个展,名噪艺林,饮誉巴蜀,治学凡经史、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作品具诗书画一体之风范。著有《再读画品》《论画·歌括一百首》《名贤词集联》等。

伍瘦梅曾作《杜甫诗意山水画册》,对于杜诗极有精诣。此幅《八阵图》诗轴结体方正敦厚,运笔宽博豪放,转折处方笔带圆,字尾多“燕尾”。寥寥十余字,书尽武侯鞠躬尽瘁却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使人观之黯然。

13.现代夏鼐行书诗轴

纸本,纵68厘米、横61厘米,书杜甫《八阵图》诗一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左侧题“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三日重游武侯祠录杜工部《八阵图》诗补壁”,款署“夏鼐”,无印章。

夏鼐(1910—1985),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曾主持并参加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

此幅乃馆藏近现代学者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颇具文人气息。整幅布局匀称,字体修长,笔意醇雅舒淡,蕴含安详朴质之意,夏鼐此书弱化了《八阵图》诗意中豪放悲壮的情绪,而以考古学家的视角,融心境入笔意,感知岁月消损后,夏水飘荡,八阵之地无迹可寻,惟诸葛英名在时空中续存的隽永余味,发人深思。

14.现代启功行书轴

纸本,纵134厘米、横67厘米,书“万古云霄一羽毛,当时妙算鄙孙曹。如今大统垂光际,盛业乡侯孰与高。”款署“成都诸葛武侯祠补壁”“启功”。 下钤二方印,一为白文 “启功之印”,一为朱文 “元白”印。“万古云霄一羽毛”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第五首,启功先生受杜甫诗歌影响,借用此句开头,创作了一首全新的绝句,乃化用杜诗题材书法作品中的典范。

启功( 1914—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早年师陈垣学史,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自幼学书,并工诗词、精鉴赏,精研历代碑帖,工各体,尤擅楷、行、草,书体兼融“二王”笔意,颜柳风骨,风格独具。其作品为世所重,享有盛誉。著有《书法概论》《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书法选》等。

历代文人化用杜诗或集句或隐括创变或借鉴词语,启功此诗首句摘自杜诗,后三句化用其意,重新创作并在武侯祠现场书就,体现出其诗、书皆能的深厚学养及笔墨功底。此幅结字修长挺拔,用笔精纯利朗,骨肉停匀,转折处气韵连贯,张弛自若,尽显灵秀飘逸之卓然风姿。整幅布局奇巧,紧凑而舒展,书风温润明雅,超逸出尘,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乃启功寄兴感怀之书中的佳作。

15.现代赵蕴玉草书诗轴

纸本,纵121厘米、横60厘米。书杜甫《蜀相》诗全文。自题 “一九七八年蕴玉书”。钤白文“蕴玉赵石”印。

赵蕴玉(1915—2003),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四川阆中人。幼年入塾后专修书画,1945年入成都岷云艺专任教,师事张大千。后从事戏剧改革工作,1952年入四川省博物馆从事复制和鉴定古字画工作。书法早年学篆、隶,三十岁后专写行草,所作篆、隶雄浑而秀雅,行草则遒劲矫丽,使转有方,自然洒脱,富有书卷气。擅国画,雅好诗词,弹琴舞剑亦有所长。曾为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武侯祠馆藏多位名家所书《蜀相》诗作品,此幅乃仅有的两幅草书作品之一。赵蕴玉书画皆能,尤擅行草,此幅书体圆转流美,笔法沉着纵逸,行中夹草,布局随性而不失法度,字距紧密,行距疏朗,纵观整幅神驰情纵,古柏祠堂草木森森,诸葛武侯尽忠竭智匡扶汉室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

16.现代马识途隶书诗轴

纸本,纵90厘米、横34厘米,书杜甫《蜀相》一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左侧题“甲子夏书赠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识途老马”。下钤白文篆书 “识途老马”方印。

马识途(1915—),曾用名千木、千禾、兢克。四川忠县人。著名作家。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短篇小说《老三妲》等。

马识途五岁学书,尤擅隶书。作为文学家,马氏书风注重“书以载道”,他认为“书贵有法,书无定法,妙在有法无法之际,于有法中求无法。”此幅书法结体工整,运笔取法高古,粗放凝重,隶中带篆,波磔明显,布局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整体意蕴古朴沉厚,独具风神,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忿心情展露无遗,是马氏隶书的典型作品。

17.现代范曾行书诗轴

纸本,纵135、横69厘米。书《蜀相》全文。下题“杜工部诗,书赠武侯祠”,款署“一九七八年,江东范曾于成都。”下钤白文“范曾”印。

范曾(1938年—),江苏南通人。17岁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专修国画。毕业后在中央工艺美院和南开大学从事专业教学和创作。师从蒋兆和,擅写意人物,取法梁楷、牧溪,兼学西画。所作多为古典题材,气魄宏大,神采飞扬,内涵丰富,意境高雅。出版有《范曾画集》等,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教授。

范曾此书集成汉碑面貌,用笔凝重浑厚,苍劲朴拙,并兼有米芾笔意,枯而不老,肥而不润,线条连段之间风格独具。结体修长纵逸,布局章法严密,整体呈现出蜀相诗意中为光复汉室而效股肱之力,执贞信之节的忠节老臣风骨。

注释: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③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0页。

④⑤叶寘:《爱日斋丛抄》,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6页、第77页。

⑥爱新觉罗·弘历等著:《御选唐宋诗醇》,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97页。

⑦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页。

⑧董其昌:《容台集》,西泠印社2012年版,第1页。

⑨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页。

责任编辑 张宏

作者:尹 恒,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610041; 安剑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610041。

猜你喜欢
武侯祠杜诗纸本
张睿作品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过武侯祠
武侯祠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陈芳桂艺术作品
贫困无田杜太守
城市热门景区周边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
谒成都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