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美
摘 要: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而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智力缺陷,和普通学生差距甚远,因而出现种种的距离,下面笔者就特殊家庭子女和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键词:教育学习;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性格孤僻而执拗、学习困难、纪律散漫、心理有严重障碍以及智力缺陷的问题学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因此,要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就必须首先弄清问题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
众所周知,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最基础的组织。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因此,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凡是生活在和谐、健康、幸福家庭的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失和(单亲、继亲、重组等)与失教(溺爱、打骂、放任等)的家庭,则是孕育问题的温床。问题学生的家庭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特殊
1.是富裕型家庭。这类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不尽相同,但家长往往只满足子女在金钱方面的需求,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过于优裕的家庭条件,使这些家庭出来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贪图享受而不懂勤俭节约、辛勤劳动,不懂得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
2.是拮据型家庭。这类家庭由于父母下岗等诸多因素,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家长常常不能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因虚荣心作怪而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境,他们有时争强好胜,有时则自暴自弃。
二、家庭构建特殊
1.是残缺型家庭。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的隔代家庭、领养家庭都属于残缺型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的学生往往因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领养家庭又有了亲生孩子时,父母兴趣的转移和分散会使被领养子女产生嫉妒心,因而容易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强烈,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2.是重组型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丧偶的再婚家庭,尤其是带子女重新组合的家庭,父母往往溺爱亲生子女,放任养子女,致使养子女排斥父母,家庭矛盾增加。
三、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1.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有的相互推卸责任,有的由单方抚养,要么容易产生溺爱,要么冷落孩子,对孩子而言都会带来身心上的不良影响。溺爱孩子,在物质上 无止境的满足,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性格:生活上的百般照顾,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孩子的过错一味迁就,易造成孩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给孩子太多 的爱,容易造成孩子只知被动的接受爱,而不知对人付出爱。而从冷落孩子来说,孩子都是需要爱,需要关怀的,冷落孩子,孩子必然滋生恨的情绪,如果把这种恨 的情绪转移到周围的老师,同学,亲友,很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2.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婚后长期不和,经常大吵大闹,对孩子置之不理,推卸责任,孩子的心灵易受到极大的创伤。易造成对家庭的厌恶感,把这种厌恶感转移 到周围的一切,可能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残酷的,悲观,厌世,否定他人,否定社会,形成性格上的畸形,心理上的病态。
3.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工作,打工者家庭。这类型的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就缺乏父爱关怀或母爱,在心灵结构上就不是健全的,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碍甚至于造成孩子的人格不健全,对孩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健康的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启蒙教师”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亲友(包括爷爷奶奶)
当然,并非所以这一类型家庭的孩子都存在问题,但排除小部分孩子,大部分孩子受家庭不良影响,存在心理缺陷,从而在学校的生活也会存在种种问题,这表现在思想复杂、失去学习动力而无心学习;性格孤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融洽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身心的良性发展;品行渐进恶化,陷入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情况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中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往往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老师要么采取极端措施纠正,要么则不闻不问,这使得问题愈发严重而无解决之道。与此同时,他们中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内心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在学习中能勤奋刻苦,在思想上能认识到自身未来的发展所需,但苦于内心和现实的无助,常常会失去持之以恒的拼搏勇气,陷入迷茫之中,急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鼓励。既然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1)对于家长来说,应积极营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对待婚烟,婚后要和睦,共同担当起哺 育孩子的责任。一旦家庭遭遇不幸,家长不应自己先消沉下去,更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可以举爱因斯坦,孟母等的事例,说明遭遇不幸的人只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爬起来,要站的高,看的远,化悲痛为力量,也能做出一番成绩来。家长无论工作多忙,离家多远,都应承担起抚养,爱抚,养育孩子的责任,要把其作为自己生命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全社会都来积极关注特殊家庭背景学生。政府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当地居委会(或村委会)应经常保持与这些家庭的联系,了解存在的困难,帮助解决,也可通过媒体,报道其真实事实,以获得帮助。
(3)我们的老师应关心,爱护这些学生,不因这些儿童的家庭背景不同而冷落他们,不搞偏见,教师应具有敏感的观察力,洞查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异常反映 作出反应,积极与学生沟通,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并加以全面而科学的指导。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包括遗传和环境特点),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父母关系如何,近期是否遭遇过天灾人祸,多给他们一点关爱。
(4)我们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给予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的疏通和积极引导,帮助其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使其在问题初期能得到纠正,防微杜渐,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教育实践证明:特别是自卑感较强的特殊家庭和问题学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更应该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相应对策,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引导他们正确客观评价现实,勇敢面对未来,促使他们能逐步走向成功。
课题项目:本文系课题《特殊家庭或者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编号:BY[2015]G088)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