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彝民族历史里,《玛牧特依》被彝族人们奉为《训世诗》,《教育经》等等。它是彝族先民在几千以来的生产生活中积累、锤炼形成的教育经典,几乎影响、主导、教化着几千年来彝族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本文从《玛牧特依》中截取部分进行浅析它是怎样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彝族人们。
关键词:《玛牧特依》 ;彝族;道德;教育
一、《玛牧特依》的形成
彝族是一支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彝族人们习惯以诗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简洁易懂,寓意深刻,意味深长。因此,彝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习惯于口耳相传,背诵,手抄的方式把《玛牧特依》传承下来,它具体以文字成册出的现年代久远,当今彝玛牧特意族人们对玛牧特依的收集,著作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玛牧特依》是由古代一名叫阿卡拉子(又名巴卡拉子)的人所著,并说阿卡拉子与石尔俄特是同一时代的人,连有关石头尔俄特的传说也是他写进去的;另一种传说,《玛牧特依》是由一名叫阿都尔普的人所著。呷啊牛子仆,阿卡拉子,阿都尔普三人中,阿卡拉子更久远一些,其次是呷阿牛子仆,再次才是阿都尔普,可阿都尔普距今已有三十至四十带了,如果按每代30年算的话,玛牧特依至今已经在千余年以上了。
二、《玛牧特依》的结构
《玛牧特依》与传统意义上的其它民族的教育经构成有质的不同,她跟彝族人们的表达习惯有必要的联系。其次,它地提出方式是把人的年龄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准确论述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随之提出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玛牧特依》对不同年龄段彝族人们道德约束的体现
1.少年时代
居木的子孙/生后一两岁/母亲怀中坐/伸手抓母乳/跟母到处走……人往高处走/乌鸦向上飞/兔往高处跳/山火往上烧/筐筐往上编……莫打邻居狗/打狗顾主面/幼儿会语言/父母宽心/羊儿叫声好/牧人宽心
在人刚出生地时,《玛牧特依》里面还是习惯性的用诗的角度、节奏和韵律提出人的出生,这里对出生者并没有具体要求做什么,毕竟还处于幼小。稍懂事时就透露出了《玛牧特依》对于人们道德渗透性的教育,按照彝族人们习惯性的诗性排比,拟人的修辞表达从乌鸦,兔子,筐筐上升到幼时的小朋友,父母的期盼,意味着幼儿要学会从语言上给父母以宽心,使父母高兴以便达到这阶段对父母的孝敬。教导小朋友不要打邻居家的狗,会影响到主人家的面子,涉及到邻里和睦,村寨和谐,团结互助的正能量。
2.青年时代
居木的子孙……一日重言谈/学习言和词/一日重力气/练功学武术……一日重技术/工具握手中/一日重学习/书本握手中/找蓑衣篼笠/一日重耕种/找犁头枷档……
在人生的青壮年成长时期,《玛牧特依》提出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提出积累知识和财富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讲到了人的一生必须具备不同的素质修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验证了这些道理。当今社会,知识丰富或者知识面广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的事业或者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资源。
居木的子孙……热的是太阳/太阳挂的高/爱得是父母/父母隔的远/种要种五谷/牧要牧绵羊/绵羊牧处广/跟要跟父母……绵羊会生活/牧人不打它/骟鸡会生活/公鸡不啄它/骟牛会生活/牯牛不顶它……所有妇女们/莫嫌弃娘家/唯娘家最亲你/所有男儿们/莫得罪家族/家族最能袒护你……是男莫想拐女人/是女莫想偷男人/去偷拐便出丑/乱伦便丢人/出丑丢人了/男儿失荣誉/女子背恶名……
《玛牧特依》默认这年龄段的人应该是成家立业了,离开父母了,即使热爱父母,但是教育人们得自己挑起生活的重担,亲自种粮食,养牲畜,放牧等。成家后,关键的事情还是遵从父母的,要求初成家的男人必须知道家支对自己及家人的重要性,不能背叛家支,一旦被逐出,遇事只能自己扛。在彝族社会里,家支是个体不受外人欺负的第一保障,家支对家族每个成员在受到外人欺负时第一时间来保护。随后告诫出嫁了的女人勿嫌弃娘家,彝族家支里,虽然女性未入家谱,但是出嫁了的女人要是在婆家受到欺负,娘家会来很多人到女的婆家来说理,讨个说法,婆家这边必须杀猪宰羊款待娘家的人,即使是婆家不杀猪宰羊款待,娘家来的人也会强行宰猪杀羊的,为女方讨个说法的,所以在彝族人们这里娘家是出嫁了的女人们依靠与不受欺负的保障。之后再次强调到成家的男人要学会做人,就像骟鸡、骟牛一样安分守己、遵守道德修养;对已经出嫁成家了的妇女们也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遵守妇道、不乱伦的基础上,不随便议论他人是非,作为一个女性学会自尊、自重的基础与前提。
3.中老年时代
居木的子孙……人活为争口气/虎死后留张皮……扶犁力减弱/有知识无记忆力/不管邻里事……莫找冤家给儿孙/要为儿孙和解冤家/树敌一天……君子说好话/自觉文明礼貌/小人说坏话/不知自己丑/明礼人说话/部分自己对……一日弃家支/一生难续家支/莫与孬人做对……莫互相扯皮/莫互闹纠纷/姻亲互扯皮/无嫁娶对象/家门互扯皮/无斗敌之伴……无信任之伴/邻居互扯皮/无解愁之伴……
中老年期,《玛牧特依》首先从生理上告诫人们,已经不再有力气去作体力活,就算是在智力方面,有渊博的知识体系也是记忆力下降了。接着提出了长者不该给儿孙树敌,结冤家,这与彝区的人情世故是一脉相承的。彝族历史上都以部落结合家支居住在一起的,一般一个部落都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婚姻联盟体,然而部落之间时常因为利益发生打冤家的情况,然而彝族先民们已经悟出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之后再次教育人们应该谦虚谨慎、文明礼貌、低调行事的处世原则。甚至直言道出与弟兄、姊妹、邻居、孬人、相处过程中结下仇的利与弊,时至今日荏苒在彝区适用性和使用性极强,彝民族历来都是实行严格的家支教育,忌讳家支内斗,强调不能与亲朋好友,隔壁邻居结仇。
四、结语
《玛牧特依》是彝族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至今荏苒影响、教化着广大的彝区的彝族人们。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在提倡民族大融合潮流中作为彝族人们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认真学习,宣传《玛牧特依》的经典内容,因为《玛牧特依》的内容实质上是彝文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中“以人为本,道德模范,和谐共处”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罗家修.玛牧特衣[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罗蓉芝.玛牧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邱金华,男,彝族,四川冕宁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硕士,研究方向:彝族文化与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