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民族村寨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2016-02-20 05:30李慧璇柳庆英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主街肇兴侗寨

李慧璇, 赵 航, 柳庆英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地域文化视角下民族村寨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李慧璇, 赵 航, 柳庆英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把握街巷网络形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村寨街巷空间平面形态、空间界面、空间尺度和街巷节点,进而从侧面反映村寨的空间文化内涵。从功能和人文的角度对侗寨街巷空间进行评价,认为村寨街巷空间是村寨文化的容貌,也是村寨旅游文化的核心要素。最后,对街巷空间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探寻民族村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村寨街巷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保护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办法。

侗族村寨;民族文化;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和人文地理学关于空间内涵的不断演进背景下,空间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解释社会的方式[1]。少数民族村落以其独特的空间文化也在近几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目光。但是,随着我国西部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冲突性越发明显,由旅游带来的“商业化”已经给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损毁,地域文化特色正悄然磨灭。2012年12月5日国家民委发布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相协调的乡村风貌,民族村镇整体保护与发展研究因此提上了日程[2]。这就要求各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民族建筑本身的保护和传承,还应该注重民族建筑与建筑之间、民族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进而在民族建筑空间环境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便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并制定和颁布了诸多纲领性文件[3]。针对街巷空间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日本的芦原义信、英国的克利夫·芒福汀(Cliff Moughtin) 和斯蒂芬·马歇尔(Stephen Marshal) 等[4-6]。随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成为法律概念,国内逐渐涌现了大量的传统公共空间研究。贵州也在黔东南地区开展了一定研究,但对少数民族村寨空间的探讨多集中在生活文化和建筑艺术上,对少数民族村寨街巷空间建构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的成果甚少[8-10]。再者,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街巷空间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因此,文章对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街道空间特征和空间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以街道为框架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及文化传承,对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街巷空间格局及其构成要素

(一)街巷空间格局

村寨街巷的空间网络形成主要是由村寨整体结构决定的,而村寨的整体结构又受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制约。在过去,肇兴侗寨原来的街巷基本上都是先建房子,再由惯常的足迹慢慢形成路。而后,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外来游客增多,游客对村寨街巷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规划重整后,村寨的整体平面图和网络形态如下图1所示:

图1 肇兴侗寨总平面示意图

肇兴侗寨村寨内部建筑多是沿着主街道、河道搭建,并顺势延伸,主街道近似平行于河道,次街巷垂直于河道联通民居窄巷,是以主街和河道为脊的“交叉鱼骨状”街巷布局,街——巷——道——河的线性结构特征明显。

(二)街巷空间构成要素

肇兴侗寨的占地面积不大,但街巷空间组织却相对丰富。各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性空间文化表达分析如下(表1):

表1 街巷要素空间文化功能分析

肇兴街巷功能性空间特征明显,其构成所塑造的空间界面、空间尺度和空间节点等的变化突显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从侧面展现了侗族文化的特色所在。

三、寨内街巷空间特点及其文化

村寨的街巷是作为社会生活在村寨形态上的反映,是村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肇兴街巷,无论是它的空间格局、空间界面、空间尺度还是空间节点,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街巷空间界面

肇兴侗寨依山而建,除主街建设有些栖息和遮阳树木外,其他人工绿化比较少,寨内最主要的界面是道路界面、建筑界面和顶界面三种。

1.道路界面

街巷空间的道路界面是一切街巷活动的承载平台,由房屋外墙基、沟渠等地面要素构成。作为开放性旅游区,路面铺地的材质也正是街巷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肇兴侗寨的道路路面很多已经过改造铺上了水泥石板,安防、照明、排水等设施也基本具备。

2.建筑界面

建筑能自然构成街巷的空间界面,并形成街巷的基本风格。在肇兴侗寨,街巷或是由两侧建筑围成,或一侧为建筑一侧为河道(或者池塘),又或是少数由其他外部环境要素围成。建筑单体基本上都是用杉木搭建而成,屋顶用灰瓦铺盖,整体建筑材质和色彩较为统一,保持了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是侗族村寨一大特色。

3.顶界面

顶界面是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限定的天际范围,它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能提供自然条件的界面。在肇兴侗寨,寨中顶界面多存在于有回廊的走道、窄巷以及巷中商业搭棚,其中,窄巷形成的顶面最为普遍。

总的来说,街巷的空间界面特色首先与当地的建筑风格有关,肇兴侗寨街巷空间界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明显的连续性,凸显了街巷空间的美感。

(二)街巷空间尺度

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他提出,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以D/H=1为界线,当D/H>1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成游离状,街道显得空旷,有远离之感;D/H<1时,街巷空间狭窄,有紧迫之感[11]。寨内主要有三种类型街巷,分别为主街、支巷、次级支巷和河道两侧道路。据现场勘测结果,肇兴侗寨的街巷空间D/H比值及其特征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四种街巷类型的空间尺度分析

街道环境涵盖了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和在这一文化脉络中生存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来讲,街巷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街巷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12]。

1.主街

旅游开发后,主街已逐步发展为商业性街市,两侧多为茶座、饭馆、旅店、工艺品零售店等开放式店铺,具备交通、生活和商业三大功能属性。由于要承担观光车甚至马车的通行和停靠以及商业服务等功能,其尺度较其它街道和巷道的稍大。主街全长仅约980 m,宽约12~20 m,避免了游人在步行中因街道太长而心感单调出现心理疲劳,亦不会因为街道过窄而感觉拘束。

2.支巷

支巷是肇兴侗寨空间体系中密度最高的线性空间,它们多垂直于主街或河道,尺度比主街的小得多,路面宽度大概在2~4 m,由居民建筑外墙围成,是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通往各标志性节点建筑的重要通道。在寨子里,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到巷道,保留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感情色彩浓烈。

3.次级支巷

巷内视野较窄,由间距不到2 m的两栋以上的居民楼聚合而成,安静幽深。在旅游区内,这样的设计沿袭了侗寨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也保证了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过多的干扰。小巷于居民,多用来摆放私人柴火、染缸、家禽饲料等,生活气息浓郁,是充满神秘感的“半公共”场所。

4.河道两侧道路

肇兴侗寨文化发展离不开水,河道作为村寨的水空间,丰富了街道的立面空间。寨内有两条河道,宽分别为7 m和4 m,沿河巷道宽约1.5 m,其中穿过村寨的主河道长约1 032 m。两侧道路紧挨民居,虽河侧廊道路面仅2 m左右,但由于是房-路-水-路-房的布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有着悠长自在之感。

(三)街巷空间节点

肇兴侗寨由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所自然形成的街巷空间有着丰富的节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在街巷进行公共活动的积极空间,也是街巷和民居进行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组织。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的五座鼓楼、花桥、广场与寨门作为寨内最突出的空间节点标志物,其空间分布如下图2所示:

作为村寨入口的标志,寨门是侗族村寨界定空间的一种方式,同时发挥迎宾、送客的礼仪功能,张扬着侗家人的敦厚和友好,展示着侗寨的和谐与热情;五座鼓楼分别以仁、义、礼、智、信来命名,由各自团的居民房包围着,大小高低不一,蔚为大观;花桥(风雨桥)架于寨内两条较宽的河面上,檐牙交错;寨内表演广场三面紧挨建筑和巷道、另一面是山体,距离主街道也只有45~50 m,是来自四海八方的游客最明确的游赏之地,更是典型的由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围成的空间环境,展示了其积极空间的文化内涵。

街巷的交叉路口也是街巷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街相交的横向巷道有十数条,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路口交叉节点,街道与巷道的连接关系主要有十字型(类型3)、T字型(类型1、2)、Y字型(类型4)这三种基本类型,具体如图3所示。寨内道路交叉节点看似简单,但这些交叉路口所形成的节点在村寨里足以很好地实现不同街巷空间的转换,且使得街、巷、道、院落布局结构清晰完整,主次分明。

图3 主街路口交叉类型示意图

从空间形态来说,这些节点是属于开放空间,是村寨街巷空间的生命活力所在。对于居民而言,居民的生活的气息也多围绕着鼓楼和花桥,这些节点能很好地满足他们日常公共活动的需求。对于游人而言,这些标志性建筑作为特殊空间节点可以起到聚集和疏散人群的作用,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游客辨认方位,不失人文气氛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四、街巷文化传承与适应性保护启思

纵观肇兴侗寨的旅游开发现状,村寨景观意象特点鲜明,但街巷系统空间结构弱化、街巷尺度失调、公共空间缺失等严峻问题及其他诸多限制条件却在更新改造中日益凸显,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风貌正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此,肇兴侗寨作为目前受到社会经济浪潮影响的侗族古村落最主要的代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实时掌控村寨的发展现状,应把传承与保护的理念放在首位。

(一)保存完整连续的街巷界面

通过实地考察,肇兴侗寨居民建筑的传统立面细节在更新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过旅游开发改造,主街通过招牌、幌子、灯笼、门口屋檐装饰等实体要素的加入,使寨中主街绿化高大的树木和商业招牌成为了侧界面的第二次轮廓线,虽活跃了街巷的生产生活,但浓重的商业气息显然是淹没街巷传统文化的雾霭。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获取经济效益与保持传统古村落原有风貌的矛盾,严格制定更新改造的相关建设标准,不可忽视街道空间序列的完整性。

(二)保留传统街巷空间尺度

经过改造,村寨主街有所拓宽,而支巷和次级支巷大部分都有保持原来的尺度,但也有部分居民楼明显因为楼房变高,相邻两建筑间的巷道空间尺度明显变小,甚至出现明显的顶界面。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坚持保留传统街巷空间尺度,正确掌握街巷中主街、巷道、支巷与民居建筑的组合关系[13]:(1)在居民房密集的区域,房屋改造要根据街道宽来控制建筑檐口的高度,并在原址重建,避免原有轮廓线受到破坏;(2)在掌握特定外部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划分不同的保护区,因地制宜地划分特定高度和标准层数建筑群;(3)控制商业性楼房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村寨应该以传统居民楼为主要建筑形式。

(三)疏通街巷道路交通

在街巷交通管理方面,村寨入口道路伴随着旅游发展毋庸置疑要承载越来越多的现代交通工具,仅2016年元旦肇兴侗寨景区便接纳了1.48万人次的游客,其中自驾游的占1/5。经过改造后的肇兴商业主街可适当通行汽车和牛车以承接区域交通和商业性交往空间的功能,但居住区域应以步行为主,道路的拓建和改建不能因追求标新立异而改变无限改变街巷原有的韵律和尺度感。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通过外部疏解、内外联通、内部疏通等方式在街巷交通管理工作上多加投入[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栖共存的,在考虑车辆通行能力的同时,也应考虑人的步行感受。

(四)合理利用街巷空间节点

节点空间都是短暂停留和居民聚集的地方,在保护与更新的实际进程中,规划部门已经把原有节点空间狭窄的地段适当扩大,发展成为街头休憩场所,成效较好。但是,从村寨街巷生活文化的角度来看,过于井然有序的路口规划和标志性建筑的过度修饰显然已经使村寨失去某些自然的、生活化的气息。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需尽量保留街巷空间节点原有尺度和格局,原有一些街巷建筑元素虽已经不实用了,但还是应该尽量保留下来,顺应时代需求,成为村寨一个重要场所。避免过度的改造、拓宽和粉饰,使原有的街巷空间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五、结语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回顾、访谈、实地测量、资料收集等方法对肇兴街巷空间的整体格局、空间界面、空间尺度、节点以及街巷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传统街巷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可很好地展现一个区域厚重的文化积淀;(2)传统的街巷空间是街巷形成村寨意象的主导因素,是延续中国传统生活脉络的重要场所,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是保护古村寨的基础。最后,文章分析了村寨的发展现状,从民族文化发展需求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从“保护”与“更新”两个方面统筹传统街巷空间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具体保护措施。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上看,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对于传统街巷空间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一层次的研究,研究角度诸多,深度甚广,而本研究只是从街巷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和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挖掘文化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对肇兴侗寨的街巷空间进行了细节分析,但对其街巷街的更新保护只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仅在于抛砖引玉,还有待继续完善。在今后的课题中,拟在街巷的空间属性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村寨街巷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发展动向的预测,进一步深入渗透其文化属性研究,探索其文化发展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邓小辉.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家庭旅馆研究——以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12.

[2]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2-12-11)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 233536.

[3]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区工作者协会第八次会议.华盛顿宪章.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7.

[4]克利夫·芒福汀著.绿色尺度[M].高文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20.

[5]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王听度,等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56-57.

[6]阿兰·雅各布斯著.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9-33.

[8]唐洪刚.黔东南侗族民居的地域特质与现代江启示[D].重庆:重庆大学,2007.

[9]李志英.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10]项锡黔.“意境”表现与“意象”召唤——古典园林与少数民族村寨的审美文化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61-165.

[11][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1979)[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97-201.

[12]胡佳.浅议背街小巷的街巷文化[J].新美术,2008,29(6):105-106.

[13]李霄鹤,兰思仁,余韵.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5(7):19-22.

[14]邓玲玲.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5):77-82.

[15]徐敏.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J].现代城市研究,2013(3):70-76.

Analysis of Ethnic Villages'Stree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A Case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 in GuiZhou

LI Hui-xuan, ZHAO Hang, LIU Qing-y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

Taking the Zhaoxing Dong minority village located in Lip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treet lane space form,space interface,space scale and street markers.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street network form and other factors,the connotation of the village's space culture can be found.To evaluate the stree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ties and the function of Dong,the appearance of village culture,also the core elements of village tourism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Finall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works of the street spac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growth point of the Zhaoxing minority villages,to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Dong minority traditional street.

Dong minority village;national culture;street space form;protecting and updating

K892.25

A

1671-9743(2016)12-0015-05

2016-11-07

2013年贵州省民族委员会地理专项研究资金(民地科[2013]01)。

李慧璇,1989年生,女,广东阳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

赵 航,1981年生,男,贵州贵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地理。

猜你喜欢
主街肇兴侗寨
视觉中国之黎平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侗寨里的斗牛舞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