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尚军
(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黑龙江 黑河 164131)
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土壤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侯尚军
(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黑龙江 黑河 164131)
在黑龙江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进行4种栽培模式对土壤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方式不但能明显提高0~10 cm的土壤温度、含水量,改善土壤容重,提高马铃薯产量,还能避免塑料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
马铃薯;覆盖栽培模式;土壤;产量
选择黑龙江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为试验地,土壤为肥沃的棕壤型黑土,该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有效积温2 316.4℃,年无霜期达119 d,年总辐射量在30万kJ/m以上,年日照时间2 400~3 000 h,年降雨量410~500 mm,且降雨量主要分布在5—7月马铃薯生长季内,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生态要求。
试验品种选择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培育的克新18号。4种栽培覆盖模式分别为稻草覆盖(RS)、玉米秸秆覆盖(MS)、普通地膜覆盖(CPF)和裸地无覆盖(CK),其中CK为对照组。
试验时,4个覆盖模式分别设计一个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面积为120 m2,4个种植区随机组合成一组,小组连续重复3次。采取单垄栽培,垄宽60 cm、垄沟50 cm、垄高12 cm。马铃薯垄播,垄沟覆盖稻草和玉米秸秆直到与垄面高度一致。普通地膜材质为聚乙烯,宽80 cm,厚8 mm。
试验整地时,施羊粪2万kg/hm2,施纯氮150 kg/hm2,复合肥525 kg/hm2,于5月15日播种,将克新18号种薯切块,控制每个种薯的质量在50 g左右,顶部朝上播种,种植密度5.5万株/hm2,各区组采用相同种植管理方法。
2.1 土壤温度测量
分别在马铃薯生的出苗期、发棵期、现蕾期、盛花期与结薯期,使用标准温度计每隔2 d在9∶00、14∶00、19∶00测量4种覆盖模式种植区8 cm深的土壤温度,各覆盖模式每个生育期的测量数据最后进行平均处理。
2.2 土壤含水量测量
分别在马铃薯各生育期不同覆盖模式种植区运用烘干法测定处理0~1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测量数据最后进行平均处理。
2.3 土壤容重测量
分别在马铃薯各生育期不同覆盖模式种植区运用环刀法在0~5 cm土层采集原土,每个生育期重复3次,测定其土壤容重,测量数据最后进行平均处理。
3.1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8 cm深的土壤温度测量结果表明,马铃薯覆盖种植比不覆盖处理的土壤平均温度高1~3℃,土壤均值温度大小为CPF>RS>MS>CK。CPF和CK的日土壤温度变化都达到6~8℃,RS和MS覆盖模式的日土壤温度变化较低,只有2~4℃。9∶00时测得土壤温度CPF、RS大于MS,MS大于CK;14∶00测得土壤温度CPF>CK>MS>RS;19∶00测得土壤温度CPF>CK>RS>MS。综上所述,环境温度较低时,CPF和MS覆盖模式能提高土壤温度,且CPF升温高效果好;高温时,MS覆盖模式提升土壤温度,比CPF和CK都缓慢,这能有效预防温度过高使幼苗烧死,并有利于块茎膨大。
3.2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无覆盖模式在出苗期含水量最低为14.32%,其他3种覆盖模式时出苗期的土壤含水量平均高于无覆盖栽培2%;发棵期和现蕾期覆盖栽培土壤含水量仍大于无覆盖处理,CPF>RS>MS>CK,盛花期和末花期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丰富。由此可见,合理选择覆盖模式能明显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含水量,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3.3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土壤容重映体现了土壤的板结程度,是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一[1]。该试验中,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容重产生不同的效果,MS和CPF可以减小土壤容重,且MS覆盖模式的效果更好,RS增加了土壤容重。
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提升土壤0~10 cm温度效果不同,环境温度较低时,普通地膜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模式都能提高土壤温度;玉米秸秆覆盖模式在高温环境下提升土壤温度比其他栽培模式都缓慢,能有效预防马铃薯烧苗现象。
[1]马生发.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土壤环境和产量的影响[J].陇东学院学报,2013(24):48-50.
S532
B
1674-7909(2016)1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