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部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

2016-02-20 09:53吕永昶王鹏
乡村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全蚀叶鞘病株

吕永昶 王鹏

(邹平县农业局,山东 邹平 256200)

小麦根部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

吕永昶 王鹏

(邹平县农业局,山东 邹平 256200)

通过简述小麦根部病害的主要症状,从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优化小麦种子和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的方法,以期为做好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小麦;根部病害;症状;防治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这几种病害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小麦根茎基部,发病率高,生育期内均会感染根部病害,轻微染病植株减产率是10%~20%,重度染病可减产70%~80%,甚至会造成绝产。病害蔓延很快,在田间呈现“点-线-片”发生。多年来,小麦根部病害一直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对小麦几种根部病害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法。

1 症状识别

1.1 小麦纹枯病

主要侵害小麦的茎秆、茎基部及叶鞘,是有禾谷丝核菌和立枯线核菌侵染造成的,在小麦的生育后期危害较重。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秋苗发病,首先在第一叶鞘上生成淡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步扩大,中央呈灰色,边缘为褐色。病症发展到后期时,叶鞘上会出现云纹状花纹,如同“花秆”,“小麦纹枯病”之名由此而来。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且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这是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

1.2 小麦全蚀病

是一种小麦在生育期内均会感染的根腐和基腐性病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毁灭性病害,是有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引起的,也称黑脚病,已成为我国重点植物检疫病害。小麦全蚀病可附着种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时远距离传播,小麦幼苗期感病后形成黑根,在小麦返青后病害扩展,拔节后期病株矮化、稀疏,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因为受害植株根部全部腐烂,这是区别于其他病害的显著特征,只有在小麦灌浆后期才明显;正常小麦落黄,全蚀病株白干、枯白穗、容易拔起,这是小麦全蚀病的典型症状。

1.3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春季受害,发病更重。秋苗发病后,根及胚芽鞘变褐坏死;严重者,胚芽未出土即可腐烂死亡。病苗矮小,下部叶片黄弱,叶鞘褐色坏死,严重的导致地上部植株枯死。

2 防治技术

2.1 农业措施

2.1.1 优选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栽品种。

2.1.2 轮作换茬,适期晚播。可选择小麦与棉花的两熟换茬轮作,可以与蔬菜、花生、绿肥等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均能明显减少病害的发生。另外,病害的发生程度与播种期的早晚关系显著,所以适期晚播也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2.1.3 增施有机肥。通过有机肥的使用,缓解土壤透气性差、板结的现象,改善土壤,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1.4 精量播种。小麦群体密度过高,会创造出适宜病菌高温湿热的环境,导致病菌快速繁殖。而提倡精量播种可以改善小麦的生长条件,壮苗防病。

2.1.5 合理施肥。增施锌肥,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病菌的繁殖,对小麦全蚀病菌有拮抗作用,增施锌肥1~2 kg/667 m2是防治小麦全蚀病很有效的农业措施。

2.1.6 田间除草。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株残体及杂草,可破坏病菌生存环境,减少病菌感染和病害的发生。

2.2 化学防治

小麦根部病害的化学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要辅以田间喷雾,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2.2.1 种子处理。用6%戊唑醇种子处理剂30~60 mL拌100.0 kg种子;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 mL,拌12.0~12.5 kg麦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 mL后,拌麦种50.0 kg。拌种时水种比大约为1∶(40~50),拌种完成后,堆闷3~5 h,晾干即可播种。

2.2.2 田间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可在返青至拔节期田间病株率达5%时用药进行防治,每667 m2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g或20%井冈霉素40 g兑水50 kg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对全蚀病高发区,2.5%咯菌腈悬浮剂20~40 mL/ 667 m2,兑水80~100 kg,顺麦垄淋浇于小麦基部;或采用灌根,用20%三唑酮乳油l00 mL兑水50 kg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S435.12

B

1674-7909(2016)14-91-1

猜你喜欢
全蚀叶鞘病株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