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玲 刘安静
摘要: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经验,分析高职教育多样化课程模式的建设要求与特征,总结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举措及关键,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指导。
關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9-02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益翻新,近年来,诸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及慕课等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先后出现,体现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促进了教学改革。
一、多样化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12年2月,教育部批准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多个项目同时启动建设,课程统一在“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上,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形式使用,接受社会评价。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观测点看似有些相同,但权重已经做了调整。精品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参与网上或下载学习的人数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没有或少有继续建设,学习资源不完善,不能满足学习者的系统化学习需求[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受众主要是学生,辐射到社会人员,设有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适合并满足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是获取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教学和学习过程,适合并满足探究型、检验型及交流共享型自主学习模式,可实现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积累学习经验或学习策略的效果[2]。
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网站的开放程度和流畅度都有较高的建设技术要求,具有更多功能,每节课都要求有视频录像,结合课程特色来制作。微课和慕课是近年出现的新型课程模式。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围绕某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过程,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慕课程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简称,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时间空间灵活,全天开放,使用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能利用开放网络互动,出现于2008年[3],具有受众人数多等特点,以兴趣导向。量大面广的内容,或是科技前沿的内容,适合以MOOCs的形式进行建设。它的优势在于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和精细化,是教学过程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是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学生的高度可参与性[4]。微课程资源容量小,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常用流媒体格式,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辅助资源,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移动学习。
二、多样化课程模式开发的举措
1.政策解读与培训及时。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应把有关政策、课程建设要求及时地传达到一线教师,举办教师培训班,以实例展开,避免空套话。作为一线教师,要沉下心来,以积极学习的心态,主动、热心地领会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投入课程建设之中。
2.示范及重点专业引领。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进行100所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先后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专业。这些专业的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积累建设经验、策略及方法,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及优秀人才。因此,今后课程建设应抓住此有利条件,以示范性重点专业引领,高效进行课程开发。
3.日常教学运行实施。课程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对课程的设计层面,应及时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及时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只有在实施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建设成效。比如,课程的开发成果可以在学校公选课和系选修课上开设、实施和运行。2015年5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教育与网友交流,解答我国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提出高校要探索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
4.监管保障措施到位。课程开发建设是一项有意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倾注教师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属于教学研究领域,所以学校的配套措施要到位,尤其应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教育技术支撑和服务,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建设与改革中。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1.课程教学团队组建要考虑周全。课程团队应包括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和助教。团队须在开课后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安排、互动和答疑等工作。课程主持人要有本专业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熟悉课程内容在行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具有合作无界化的思想意识,从长远和大局出发组建课程团队,充分考虑和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爱好,主要成员以熟悉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同时,考虑课程视频制作、媒体播放、课程维护、后续推广应用等多方面人才的加入。团队成员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要合理,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2.熟悉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的目的。专业是通过课程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专业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和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所设置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或具备的知识素养。高职教育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培养,以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为主。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全面了解专业教学方案,注意前导课、后续课及并行课之间的衔接,领会课程设置目的,为课程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3.课程设计与实施应把握好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即教什么,做到选取实践训练的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一致。其次,授課教师,即谁来教。发挥教师特长,尽可能做到主讲教师与技能训练指导师一致。再次,教学地点,即在哪教。明确哪些教学内容或知识点在教室集中讲授,哪些内容或技能点在实训室或实习车间完成。最后,教学策略、方法与手段,即怎样教。这是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是对授课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与执教能力的综合考量。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创设教学场境。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引导、讨论和鼓励等,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自主意识,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5]。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堂秩序监管,用心教学,提高教育感化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5]。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数高职学生喜欢到现场学习,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因此,对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采取课堂集中讲授;技能培养则以实例仿真分析、现场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在实训现场。
4.课程制作须符合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不同模式的课程建设,要认真解读相应课程技术指标要求,符合网络传播特点,视频严格按照要求制作。我国对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制定有课程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如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按照实际授课情况进行拍摄,不应有过多的编辑。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时长一般为5~8分钟,甚至更短,主讲人可以出镜,也可以话外音。
慕课程、微课程等课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颠覆,创新了教学模式。课程制作要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有所拆分,课程内容的展现形式上要有所整合。具体来说,教师主动地将知识点拆分,梳理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先后关系[7]。课程所呈现的教学课堂也被称为“翻转课堂”,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要“翻转”过来,一些知识还是需要传授的,究竟哪些学科或知识点、技能点更适合,确须深入研究[8]。
纵观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归根到底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属于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开发过程,使得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多方受益。通过文件解读、政策领会、培训学习,开阔教师视野。课程制作中,教师要和同行交流探讨,深入企业,增进与社会的联系,锻炼教师,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课程成果使建设者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信心。现代化的课程开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于高职工科专业来说,课程内容实践性更强。因此,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对工科专业的技术问题,课程建设要做到科学化和通俗化的完美结合,这并非易事,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刚,余红梅.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2).
[2]郭红.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7).
[3]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
[4]龚晖.“慕课”的优势究竟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3-19.
[5]刘安静.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2,(2).
[6]周文玲.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引擎.新课程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7).
[7]于歆杰.关于MOOCs认识的几个误区[J].计算机教育,2014,(21).
[8]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有关“翻转课堂”的一线观察[N].中国教育报,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