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及其特征*

2016-02-19 10:02李锦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极化网民现实

■ 袁 慧 李锦珍

(作者单位:袁慧:北京师范大学团委;李锦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及其特征*

■袁慧李锦珍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由詹姆斯·斯托纳提出,他认为相比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凯斯·桑斯坦进一步指出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在当今泛网络时代,群体极化现象借由网络这一推手愈发加剧,现实中群体极化现象经由网络传播极大地扩大影响面且加深影响力度,甚至打破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壁垒,造成现实中的影响。最终,现实和网络中群体极化相互影响,造成超出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故而需要采取现实和网络中各自对应的手段加以疏导和规制,构建网络生态文明和健康和谐社会。

群体极化;互联网;道德;媒体

一、群体极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1.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最早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研究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他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即相比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更加容易走向极端。

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群体极化”这一概念做了简单且明确的界定,“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

现实中,群体决策和群体行动时,群体极化已经成为一种充斥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类事件在中国时有发生。根据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近十四年间,规模在百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发生高达871起,其中55%为维权类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很多,其中劳资纠纷、执法不当和拆迁征地位居前列,环境污染、交通肇事、消费纠纷等也是热门原因。

按照詹姆斯·斯托纳的看法,群体极化似乎是个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因为群体极化的方向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冒险。事实上,群体极化也确实有积极的影响,公民权运动、废奴运动、女权运动等也曾经被视为极端而备受打压。如今这些方面的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积极后果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愈加走向消极的方向。

2.网络群体极化

最早将互联网和群体极化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来分析的是凯斯·桑斯坦。他认为群体极化也发生在互联网中。他这样写道,“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②。

借由互联网这一沟通媒介,世界各地的人能够更加方便迅速地找到和自己有着同样看法的肯定者和支持者,并且能够在网络上轻易地交流彼此之间的看法,这时,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部,人们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是相似的,在互相讨论之后,他们相互认同、相互鼓励、相互强化。和这些观点类似的朋友讨论、交流会强化他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每一个成员都被群体中其余的人们认同且支持,这会带给群体内每一个成员极大的强化力量。多股被强化后的力量互相作用并重复作用,群体就会产生巨大膨胀后的能量,甚至逐渐变得极端。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后果不稳定,对此进行透彻的原因剖析和对症下药的疏导管理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群体极化在泛网络时代膨胀的表现

1.现实群体极化现象被网络媒介放大

现实群体极化现象被网络媒介放大的典型案例,当属我国PX项目一事。2007年两会期间提议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这一化工项目引起厦门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对。市民们在手机短信上、论坛上、博客上都能看到呼吁反对和转发的号召。长期争论后,2007年6月1日、2日两天,一万多厦门市民上街游行抗议,至此事件升级为群体性事件。6月7、8日,科普读本《PX知多少》25万册免费发送给市民,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宣布重新考量项目选址。同年12月,在一系列民意征集会议上,绝大部分厦门市民表达了对PX项目的坚决反对。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决定迁建PX项目。最终,该项目落户漳州漳浦的古雷港开发区。

这件事似乎是平息下来了,但有关PX项目的说法在网上层出不穷,相关讨论也越发激烈。很多网民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地喊出了自以为理性的声音。受网络影响,民众担心PX项目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健康,对其说法抱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极态度。很多对此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的民众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对此表示反对。此后,中国PX项目一次次地遭到了各地人们的抵制。例如2011年8月大连PX项目、2012年10月宁波PX项目都在公众抗议声中停止。2014年3月30日,在广东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中,一部分闹事者趁机破坏公共设施,实施打砸行为。事件造成伤者15名,包括4名受伤警察,场面一度失控。

纵观我国PX项目系列事件,很大成分是由于互联网的渲染宣传扩大了影响。事实上,PX项目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PX项目的巨大危害是真实存在的,尽管依据并不充分、理论并不扎实,但人们内心足够畏惧。当地政府可以缓解平息某一次的群体事件,但无法阻止网络上的相关讨论。故而,在下一次PX项目预备启动时,又会再一次引发民众的关注和反对。每一次协商的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惧在互联网上蔓延,等到下一次,项目启动依然会受阻。这一系列事件,最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现实和网络的交错。妥协的迁址不是根本之道,暂时的平息也不是终结之法。如果不在网络上妥善地处理此事,这类事件将会继续出现。这也是中国PX项目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延伸至现实生活

近年来,发生了不少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延伸至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当网络上群体性事件足够具有话题度和争辩度,这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就会极大地吸引网民关注并讨论,如果事件进展进一步激化了网民们的情绪,例如正义感或者愤怒,就有可能引发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无处不在的网民通过人肉搜索会使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曝光在互联网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经历、职业、家庭成员及其工作情况、联系方式、住所,甚至朋友的信息。其后果便是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巨大的干扰。网络舆论压力已经超脱网络这一场域,打破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壁垒,侵入到现实生活中。故而也有学者这样总结“网络群体极化”:在网络社会场域内,网民通过微博、博客、BBS论坛等平台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及焦点话题进行转载、讨论、评价而引发的群体观点激化、固化直至形成极化群体的现象。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的强大力量向现实生活中渗透,确实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迫使当事人作出符合大众预期的行为反应,这似乎也是广大网民们的目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在向现实生活渗透的这一过程中,如人肉搜索,极大地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的安全。然而,这些受损的权利,当事人却缺乏足够的可追究的现实可操作性。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处于悲痛之中,此时一个女生辱骂汶川地震及灾区人民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事件起源于国务院规定在5月19日到21日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缅怀遇难者,该女子因不能玩劲舞团游戏破口大骂。该女子对灾区人民和死难者的不敬谩骂激起网民们的巨大愤怒,人肉搜索很快将该女子的姓名、出生日期、籍贯、居住地、身份证号码以及家庭情况暴露出来。21日,该女子被沈阳警方抓获,其父母也出面写了道歉信,很多网友并不买账原谅,依旧在网络上对其攻击讨伐。事隔几年,网络上再度提起此事依旧对该女子持批判态度。这样一句在日常生活中的牢骚话,在网络的强大传播力量下迅速膨胀发酵至席卷全国。这是网络入侵现实的力量体现。

三、群体极化原因分析和规避措施

1.国家层面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改革导致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分化加速、贫富差距扩大,因而社会矛盾增加,群体极化事件根源于此。“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病’的一种病态反应。”④同时,民众诉求渠道不畅使得内心的不满积压在心里,长此以往只需一个导火索便能引燃。

故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民众感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幸福感。加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打击社会不公平现象,严厉查处社会腐败、拖欠工资、教育不公、医疗保险不到位等社会热点问题,并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积极倾听民众的呼声并给予快速有效的回应。

2.社会层面

在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失序导致社会行为失范。“社会转型削弱了传统伦理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使人们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局面。”⑤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公平与正义被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试图建构,网络成了广大网民“实现正义”的场所。当网民以道德的名义进行伦理审判时,这种正义的愤怒情绪迅速感染广大网民,使其丧失在现实中的冷静和客观,群体情绪迅速极化。

故而应重塑传统道德伦理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从实际操作来看,尽管传统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挑战,但其在受众心目中的真实性、权威性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和道德观念建构的功能,纠正偏斜的社会舆情。另外,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舆论主体的变化,对事件应做到理性看待、理性发言、理性参与,掌握恰当的教育技巧;再者,政府要大力建设主流政治文化,不能流于表面、止于口号,要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传达给民众。

3.政府监管层面

政府在网络监管方面经验不足,疏导方式缺乏技巧。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政府监管相对来说要比现实中更有难度。在网络的庇护下,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归根到底是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暂时消解了社会中的规范和个体内心的准则。互联网传播渠道多样,论坛、博客、聊天软件等都是可以迅速发声的平台。我国互联网环境尚不成熟,一些网站和网络编辑为了点击率和浏览量会违背事实,做出例如标题标新立异、事实黑白不分、主题脱离主流价值观等行为。网民们在网络参与过程中也存在着恶意炒作、吸引眼球、污言秽语等行为。然而,目前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明确的网络行为规范体系,且官方言论在网络上权威性受限,很容易淹没在网络中,或者网民看见也并不多加理会,实际效果有限。

故而应建立健全配套的互联网监管机制,规范网络参与。着力建构网络社会道德体系,制定网络舆论安全监管条例,以纠正互联网不正之风、净化网络环境。政府要正确看待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双面效应,对网民提出的中肯意见予以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消极情绪的表达进行合理疏导。适当地实现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明确社交论坛版主团队的管理职责,积极关注论坛内热点事件的讨论风向,必要时可使用删帖、禁言、封号等惩处措施惩罚恶意煽动大众情绪的行为。

4.民众层面

其一,在社会分化、利益受损的环境下,民众的社会心态失衡,极易被触动和激化。基于现实中民众内心的不满,网络平台的道德批判迅速转变为现实的道德仇恨与群体的情绪宣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

其二,群体心理的去个性化。去个性化产生的外在环境有三个:第一是身份的隐匿,当民众隐匿在群体中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同时责任意识也会明显弱化。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做出一些迥异于日常的行为,这是一种从众心理。第二是责任的模糊化,群体使得责任模糊化,个人在群体的庇护下可以大胆做出超出个体责任范围的行为,并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第三,网民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够合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网民要自身加强自律,提高文明上网素质;另一方面,鉴于近年来“意见领袖”在热点事件中的“引航员”作用愈加明显,我们要加大宣传成熟的专家学者的网络意见,加强舆论领导力,塑造有网民信服力的网络“大V”。

无论是现实群体极化现象还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都在网络这一媒介的干预下扩大化,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群体极化现象源于社会分化造成矛盾,群体极化本身表现了民众寻求社会公平、试图改正社会不良风气的美好愿景。但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道德价值的迷失、网络环境的复杂、群体心理的免责性、政府监管的弱力度等多方面原因,群体极化多数走向负面。为避免群体极化现象影响社会稳定,从政府到社会个体都应努力做出恰当的改进来规避群体极化在泛网络时代的负效应。

注释:

①②[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鲁松:《网络群体极化的负效应——网络暴民现象初探》,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新闻记者》,2009年第7期。

⑤杨波:《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作者单位:袁慧:北京师范大学团委;李锦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责任编辑:潘可武】

*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5YB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极化网民现实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