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02-19 07:16方剑峰李全康郭金鸿黄保华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年3期
关键词:临床价值治疗

方剑峰 沈 华 赵 岗 李全康 郭金鸿 黄保华(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分析

方剑峰沈华赵岗李全康郭金鸿黄保华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5 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情况、并发症。结果2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心包反应、心律失常、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者减轻,平均引流量为(1428.28±167.17)ml;平均置管时间为(8.19±1.18)d。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导管堵塞症状,经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结论对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临床治疗中并发症较少,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CT;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价值

心包积液在临床上是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病情严重患者无法平卧,出现心脏压塞、体循环淤血等病情。有学者指出,心包积液多少以及心包填塞的严重程度主要为轻重不一[1]。此病发作后因患者急需把症状缓解,但是常规反复穿刺抽液会增加感染机率、组织损伤以及死亡等并发症。为研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我院选取2013年5 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现展开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4±10.11)岁。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28例患者中有4例发烧症状,11例患者有胸闷、胸痛症状,13例患者有心包压塞症状。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特征、X线胸片检查外均实施CT检查。

1.2方法

1.2.1设备和材料(1)设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大孔径16层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管电流为250mAs、管电压为120kV、层间距为5mm、层厚为5mm。使用中心静脉穿刺包。(2)材料:穿刺包、引流软管、扩张鞘、导丝、注射器。

1.2.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血常规检查,检查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术前探明患者心包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范围、暗区、具体表距离、宽度等。术前使用利多卡因药物对患者进行麻醉。

1.2.3手术方法术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且实施心电监护,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并且给予其少量药物。取患者仰卧位,局部皮肤消毒并且麻醉,CT检查后定位选择好进针角度,患者胸壁和穿刺针角度控制在15-30°,按照CT机选取方向并进针,保证负压并且缓慢的进针,把针尖抵入到壁层,等待突破感以及有液体抽出后即停止进针。进入到患者心包腔以后保证成功穿刺并把针芯拔出,等待液体流出后把一次性导丝置入并且将穿刺针退出。使用扩张鞘沿着导丝扩张皮下组织、皮肤,把扩张鞘拔出,把一次性中心静脉引流管置入并且拔除导丝,使用缝线把引流管固定。

1.2.4术后处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按照患者病情确定引流速度以及引流量。然后按照病因把不同药物注入。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引流管内没有引流液后把引流管拔除。

1.3观察指标[2]

(1)观察28例心包积液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引流量、置管时间。(2)观察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现象。

2 结 果

2.1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引流量、置管时间分析

研究发现,2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总引流量在为(1428.28±167.17)ml,引流管置管时间为(8.19±1.18)d。

2.2并发症分析

观察发现,所有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者减轻,只有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占3.6%,经过全面检查后确认为引流后患者积液减少导致,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以及导管堵塞症状,占7.1%,经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7%。

3 讨 论

导致心包积液的病情比较复杂,人体心包本身以及自身疾病很容易有心包积液疾病出现,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原则是按照原发病病因治疗,但是急诊状态下很容易因患者临床症状等原因无法进行全面检查。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心包穿刺抽液,但是研究发现,虽然该治疗方式会把患者临床症状暂时缓解,但是再次发病的机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对病情诊断,通常需要对其反复穿刺抽液治疗,这种方式会把心包穿刺失败率、并发症机率明显增加,比如心律失常、心包膜反应、血管损伤、感染甚至死亡等。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以及痛苦,还会把医生工作量及心理压力增加。并且因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很容易出现潜在的纠纷,因此众多学者[3]均认为可在CT引导下使用标准穿刺方式治疗。

本研究中对28例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使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其该种治疗方式的主要优点包括:(1)操作简单:和常规穿刺方式比较,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方便、置管有较高的成功率,减少了患者因治疗带来的痛苦以及治疗费用[4]。(2)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心包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因存在侧孔,不易出现堵塞,并且因导管是硅胶材料,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引流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变化体位,从而使得引流更加彻底、安全,降低心包黏连、肥厚的可能性。并且通过把管夹调整还可把引流速度、引流量有效控制,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引流过程中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3)为确定疾病提供思路:可重复性、无创性的获取多个新鲜的样本,经过送积液生化、常规、细菌培养等多个检查确定非炎性或者炎性,从而为进一步辅助检查、化验检查提供了良好思路[5]。(4)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只要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定,即使长期置管治疗也不会把感染率增加,并且携带导管比较方便、出现脱落的机率较低,不会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会把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术后有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经过全面检查后确认为引流后患者积液减少导致,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以及导管堵塞症状,经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基于此现象,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时要遵守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并且对患者定期换药治疗,保证局部干燥,从而减少感染机率。(2)如穿刺治疗过程中有血性液体出现,要及时静置3min-5min,观察有无凝固现象,把血液可能现象有效排除[6-7]。(3)术中要严格控制心包积液引流速度以及引流量,为避免出现血液动力学失衡,要从低速、少量逐渐开始,对合并脏器异常以及血液动力学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血压、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8-10]。(4)如果引流量在20ml/d以下或者无积液引流,要对患者夹管密切观察3d-5d,随后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即可实施拔管。

综上所述,对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安全有效,不仅可把患者心包积液现象有效缓解,还能帮助患者明确出现心包积液的主要原因,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有效分流的目的,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兵,朱荣峰,郭建锋,等.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治疗心包积液[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2):107- 109.

[2]王雪樵,刘传垠,万风福,等.不同导管在心包置管引流术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41.

[3]郑后军,杨汉丰,杜勇,等.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23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8):655- 657.

[4]张蓉,刘倚河,刘舜辉,等.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40 例[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53- 154.

[5]朱震豪,林晓红,项靖楠,等.急诊超声引导下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对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 (11):1091- 1093.

[6]潘春华,聂建平.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52例体会[J].江西医药,2010,45(11):1107- 1109.

[7]黎奇才,邓红胜,莫逆,等.25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1):108- 109.

[8]李萍,梁晓红,纪永利,等.沿心脏切线方向穿刺植入5- FU缓释粒子治疗恶性心包积液81例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12):77- 81,93.

[9]曾艳,马文菲,陈少华等.进行心包穿刺和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5):276- 278.

[10]李海良.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41.

■论著/心脏及血管病■

作者简介:方剑峰,1977年生,男,白族,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放射介入治疗工作。

猜你喜欢
临床价值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