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2016-02-19 05:06王燕平王海波范鹏飞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辅导员

王燕平,王海波,范鹏飞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部,陕西 西安 710055)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使用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表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教育发展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立德树人”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先哲就提出了“立德”和“树人”的概念。鲁国大夫叔孙豹最早提出以“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1]1088为主要内容的“三不朽”思想,受到后世儒家思想家的大力推崇,对我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过重要影响。“树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管子·权修》篇中。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55的人才观,他把培养人才看作是兴国安邦的根本大计。这一思想自汉代以后受到思想家的普遍赞赏。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期的《大学》在总结先秦“立德”和“树人”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明明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将“止于至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确立了我国古代“德育为先”的教育传统,对后人为学、为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德树人”既传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并吸收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有益成果;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理论内涵,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研究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少数大学生、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一些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德性;重技术,轻文化等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颇不无关系。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高等院校不仅应当,而且必须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深邃内涵。与已有研究多侧重于“树人”不同,本文研究更侧重于“立德”,认为解决好“立何德?谁来立?如何立?”这三个基本问题后,方能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的自觉行动。

一、立何德?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道”的最初涵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说文解字》:“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德”的初始涵义就是“得”;“外得于人”,即“利他”是道德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以“内得于己”,即将善念存诸心中,并外施于人,可以使人身心得益,精神愉悦。

“立德”,对社会而言,就是要高扬道德信念,建构有益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道德秩序和敬畏道德的社会氛围;对学者而言,“立德”的使命就是要为特定的时代建构道德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即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对于学校而言,“立德”就是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研究和讲授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以教师干部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提高精神境界,养成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德”的外延广大,内涵丰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等院校要立的“德”既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之德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德有本质区别,也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要求有所不同,我们应当立的是适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事业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最根本的内容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不少深刻的论述。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广大青年要“修德”。他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还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正是通过“以德载道”的方式,指明了当代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中华民族复兴之“道”。载中华民族复兴之“道”的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德、公德和私德”。

从文字表述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各自对应的价值追求,但三者之间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因为无论国家、社会,其最终落脚点都只能是“人”。例如,国家如欲实现“富强”,离不开公民的“爱国”和“敬业”,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国家的“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平等”如欲实现,缺少了公民的“友善”和“诚信”无异于海市蜃楼。正因如此,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终都是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作为社会公民的人才得以实现的。

一个人若能遵纪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定有私德;若其能致力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有公德;若其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致力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定有大德。

所以,当前中国教育的“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树”具有大德、公德和私德的德才兼备之“人”。

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为当下当前中国社会“德”之内涵后,还需要明确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施主体,也就是由谁来具体落实的问题。

二、谁来立?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所有在校的教职员工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全过程,需要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共同成为实施主体。

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德育课教师负责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广大教职工都负有承担“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责任。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将“立德”融入教学过程,加强正面引导,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体现育人导向,把规范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弘扬美德、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此外,广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也应严格要求,带头示范,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号令)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相伴数年,对他们影响最大,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工作任务的骨干力量。一个称职的辅导员必须具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能力特征。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同时还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包括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不难看出,一个合格、称职的高校辅导员其职业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指出的是,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学生时,实际上应是“彰德”,即彰显其已有之德。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师生之间不断互动,辅导员的品德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不能简单地用“立德”来概括,否则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都混淆了。

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建设,只有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才能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三、如何立?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把“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列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这个“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五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正是“如何立?”的答案。

需要强调的是,这五个“育人”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因为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爱国”、“敬业”、“公正”和“友善”,教书就会很容易变成“呲必中国”,正如《辽宁日报》调查所反映的一样。有教师可能不认为“呲必中国”就是不爱国,甚至表示正因为爱这个国家,所以才批评它。但是,这不符合教师这一担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先就应该做好“传道”,传授道理,倡导正能量,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高等教育中,要实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条途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就是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提出的,两者一脉相承。“育人为本”,就是要求高校把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把学生看成学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主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把他们培养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求高校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注重德育对于整体教育具有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发挥德育对于各种知识学习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把握品德对于人的知识、才能、业绩的主导性和主控性作用[3]B3,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要将大学阶段的理论课与中学阶段的德育课紧密衔接;改革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说教、讲授向引导、体会转变,将单一形式向复合形式转变,要探索建立问题教学、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辩论、答题、展示、演讲等形式,进行感受教学,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5]31。教师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印在学生的心上,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随便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就可能毁掉我们通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塑造的正面形象,所以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特别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教师师德的教育、实践、服务和考核,把育人质量和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4.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其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6]。校园文化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开展学生党团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举办道德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报告会,强化综合测评与“争先创优”中德育表现的比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和措施,不断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与服务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李波.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N].贵州民族报,2014-07-22(B3).

[4]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98.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