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疆主流媒体气候传播的研究探析*

2016-02-19 04:18:26艾维依郭彦伟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疆

艾维依 郭彦伟(新疆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当前新疆主流媒体气候传播的研究探析*

艾维依郭彦伟
(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传播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但不同于欧美国家,我国的气候传播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关于国内及各省份的气候传播研究。新疆由于生态环境及气候状况多样复杂,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疆;主流媒体;气候传播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欧美,我国的气候传播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由于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中的气候传播实践,而新疆生态环境多样复杂,气候条件也是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有关新疆气候传播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加强对新疆的气候传播研究可以丰富我国局部地区的气候传播理论体系。

一、我国气候传播的研究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把气候传播界定为:“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1]

2010年,国内首个有关气候传播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组成立,该项目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香港乐施会共同设立,由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担任项目中心主任。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组已经陆续开展了“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NGO)的角色和影响力研究”、“通往坎昆——气候传播系列行动”“走向南非——气候变化传播战略研究”等一系列项目研究。郑保卫教授编写的中国首本气候传播研究专著《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夕出版。2015年11月30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前夕,郑保卫教授主编的第二本气候传播研究专著——《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一书正式出版。如果说,2011年出版的《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是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奠基石,那么,四年后的这本《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则是搭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理论大厦的高阶论纲。从气候传播战略与策略研究、气候传播主体及效果研究、气候传播公众研究、气候传播文本研究的内容分类来看,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气候传播研究科学的理论框架与学术体系在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二、新疆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状况

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半干旱区,其地貌格局山盆相间,从而形成了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

(一)“三山两盆”的地貌格局

新疆的地貌格局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即高大的山脉与广阔的盆地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分别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昆仑山脉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三山两盆”的地貌格局为生物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了地貌条件。由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以及盆地中部极端干旱缺水的限制,形成了新疆各族人民主要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经济格局。

(二)恶劣极端的气候状况

新疆深居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与往年相比,2015年全疆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雪、高温、暴雨、冰雹、大风、沙尘等。2015年新疆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有4月下旬大风强沙尘席卷全疆、6月下旬罕见暴雨侵袭伊犁河谷、7月全疆长时间异常高温、9月气温异常偏低、12月乌鲁木齐遭遇史上最强暴雪等。2015年是新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暖年。[2]

(三)敏感脆弱的绿洲生态

绿洲是指在干旱荒漠中有稳定水源,适于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息的独特地理景观区,在新疆,仅占全区面积4.2%的绿洲养育着全疆95%的人口。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的双重影响下,荒漠化已对绿洲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绿洲散布于盆地边缘,镶嵌于戈壁沙漠之间,决定了绿洲生态环境不仅易受外部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山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其范围的扩展和萎缩产生制约作用。

三、我国主流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气候传播有五大行为主体——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作为其中的引导者,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1992年,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5年,第一届公约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至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但谈判的各国处于各自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谈判立场分歧较大,从而导致谈判进程缓慢。结合我国媒体近年来对气候会议的报道以及在气候传播中的实践,可将我国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气候变化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近年来,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对气候变化的大量报道,将气候变化议题引入公众的视线,人们对全球变暖的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才得以实现。[3]

以2015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例,在大会召开的第一天,人民网就发文《气候大会,巴黎不会成为第二个哥本哈根》,文章写道,“与6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同,在气候问题上的全球治理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观察人士认为,巴黎不会成为第二个哥本哈根。”[4]这一议题的设置,使公众对这次气候大会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和期待。最终经过两周的艰难谈判,于巴黎时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黎成果,这也标志着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二)解释气候变化知识

由于气候变化属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性和科学性较强,公众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在传播相关方面的科学知识时,尽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提高公众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责任意识,从而带动公众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中来。以新华网为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设立的专题网页报道为例,其中的“中国贡献”专栏,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回顾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气候大会关键词”部分,向公众详细解释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2摄氏度全球温度升高目标等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大会的专业术语。

(三)助推气候大会进程

新闻媒体在气候大会谈判过程中,积极传播本国政府的立场和信息,从而达到试探其他国家的立场和目的,树立本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有助于谈判进程的推进。2011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媒体注重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相结合,在对气候国际谈判的报道中,积极表明妥协姿态,将主动权握在手中,并对会场内“中国角”连日举行的各种活动进行系列报道,展示出了一个“热心气候问题的中国”形象,为政府全面展示自己的谈判主张和立场,争取国内外舆论支持,占据道义制高点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新疆主流媒体的气候传播报道实践

(一)对气候传播议题的设置

以新疆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天山网为例,网页的首页专门设立了环保新疆专题部分,下设环境与生活、生态保护、环境时评、执法监督、法制天地等版块,查找各个板块中与气候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可归纳新疆主流媒体对气候传播议题的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几个角度:新疆的气候变化情况、新疆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积极举措、新疆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以及对国家新近出台的气候方面的法律的介绍等。如《10月份乌鲁木齐市收获23个蓝天》、《11月乌鲁木齐市出现9个雾天》就是对新疆气候变化信息的播报;《新疆建设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是新疆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积极举措;《乌鲁木齐市拆改1200台燃煤设施“洗”蓝天》详细介绍了新疆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气法〉有望今年修订》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做了详细解读。

(二)报道气候传播的策略方针

1.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

作为气候传播的报道者,必须具备气候知识的基本储备,只有提升记者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对气候传播报道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否则便无法让受众信服,影响传播效果。在天山网环保新疆专题下设的环境时评版块中,新闻记者针对生活在出现的破坏大气环境的不良现象,发表个人的理性评论,颇受网友支持。如2014年9月15日天山网发表了题为《露天烧烤,割不完的韭菜?》的评论文章,文中先是分析了露天烧烤难治的具体原因,然后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措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科学素养。

2.拓展气候传播的国际视野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为此,媒体对气候传播的报道实践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省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而应站在全球的视野高度。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与8个国家接壤,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为此,新疆媒体还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为中亚乃至世界的气候传播研究贡献一份力。

3.巧妙运用形象传播与视觉传播

对气候传播的报道不能是气象数据的简单堆砌,也不能是专业术语的东拼西凑,而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以一种可视可感的方式向其传播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在“读图时代”的今天,人们愈加注重视觉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实践证明,进行体验式场景报道、掌握讲故事的叙事技巧等都是一些实际有效的传播方法。

4.恰当使用恐惧诉求与情感诉求

恐惧诉求是媒体在进行气候传播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如电视镜头中融化的冰川、浓烟滚滚的烟囱、冒着尾气拥挤不堪的交通画面等,无不给人带来一种震慑感和危机感。恐惧诉求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公众采取行动,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也容易给传播对象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影响传播效果。同理,情感诉求的运用也不能泛滥,否则也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五、结语

气候传播目前在我国还缺乏全面的理论概括和系统的理论阐释,对新疆的气候传播进行研究的首要价值就是有助于丰富我国气候传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另外,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新闻媒体的传播报道,政府、NGO、企业以及公众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最后,从新闻业务角度对新疆主流媒体的气候传播实践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李玉洁.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1(11):57.

[2]新疆发布2015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EB/ O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104/n4333513 91.shtml.201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4]气候大会,巴黎不会成为第二个哥本哈根[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 1130/c157278-27869013.html.2015.

作者简介:艾维依,女(汉族),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多民族地区文化传播。

收稿日期:2015-12-19

*基金项目:本文为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项目“新疆生态文化建设动态分析研究”(050314B05)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新疆
走进新疆
国画家(2022年2期)2022-04-13 09:07:46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环球人物(2021年8期)2021-05-06 08:00:43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44:40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中国记者(2016年4期)2016-12-20 09:52:46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关于网络问政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6:50:13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0:25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