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思考

2016-02-19 03:42马桂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一带一带一路

马桂芳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20)

“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思考

马桂芳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20)

“一带一路”战略空间的构建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东西差距过大的一条重要措施。建议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等举措来缩短地区差距,让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一带一路;少数民族;文化空间;文化再生产;文化优势

在“开放、共享、合作、互赢”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与践行中,国内和国际社会正在规划和实践着这条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所绘制的美好蓝图。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这个构想至今,我国不仅与多个国家建立了互利合作的贸易机制,在传播人类文明的同时,逐步在改善和提升这条新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正处在这条线路上,并且自古丝绸贸易以来,这条道上各民族间的交流就不断,民族文化在碰撞中互动、调适,呈现多样性。如今,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在向西推进的战略中,挖掘潜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优势,建立更大、更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既促进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商贸的良性循环,又解决民生问题。与此同时,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

一、“一带一路”战略空间与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空间

人类学对“空间”的研究,其实包含着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不同空间,每一种空间绝不是独立存在和运行的,甚至“空间”也可以被视为“宇宙观和一种象征”①关于“空间”的概念,无论是几何学、地理学、哲学,还是物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都从各自的学科范围和研究视角来阐述空间,其内涵和外延丰富、广博,较为熟悉的研究者有:柏拉图、康德、福柯、布迪厄、列斐伏尔、费孝通、黄应贵等等。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感受也随之变迁。黄应贵所指的作为“宇宙观和象征的空间”,是指要想了解汉人如何通过对风水的操弄以争取个人的财富、健康与安危,只有先了解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宇宙观之后才可以做到。(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5.)列斐伏尔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存在是对应于我们所说的历史创造、空间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而“空间生产”是“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有意义的一种方式。。列斐伏尔认为,“研究空间,必须揭示出物质领域(自然界)、精神领域(逻辑的和形式的抽象)以及社会领域的理论统一性,虽然这三个领域通常被认为是相互割裂的”[1]。自现代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或“城市化”,都是一种“空间生产”形态,这场持久的、剧烈的经济全球化(或是生活城市化),使得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增长,“中国已经进入空间生产的黄金时代”[2],空间生产的理论指导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毋庸置疑。

“一带一路”的“战略空间”②“一带一路”战略空间:“一带一路”即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横贯陆上东西,将我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国家密切联结起来,向西开放,推广包容性的发展与合作。沿线国家和地区将不再是过去东西方贸易的“驿站”,而是打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改变我国落后的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长期劣势的地理区位而变成这条经济长廊上新的开放区域。“一路”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分别到达印度洋至欧洲和南太平洋。,便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构建新的空间生产格局的有力表征,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现实策略,是我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转型的迫切要求。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利用陆上和海上两条主要的空间战略新途径,全方位打开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带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朝着积极进取与包容互信的方向发展,是未来国际间合作的新模式。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生产

当前,人类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一般是要把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宏观与微观、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等结合在一起,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来分析。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打破封闭、保守、落后的现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不断的调适与重构。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自有一套传承机制,当然,文化的传承机制是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并行不悖,甚至与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3]。萨林斯认为,传统文化并不会随着全球化而消失,

“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新出来。”[4]所以,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是各种人文资源重构的动态过程,每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布迪厄所言:“文化是以再生产的方式来延续和创新,而不是对原有文化简单的复制、模仿、加工。”

(三)文化空间与文化再生产

“一带一路”战略空间和民族文化再生产这两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一带一路”的线路本身穿越了多个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前景可观。这样的战略空间应该被表述为一种“文化空间”,因为它更符合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广泛认同,这既避免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至上的理解与误会,又赋予“一带一路”新的人文内涵,毕竟,任何规划与建设都要满足人类社会自身的需求与发展。

这里,布迪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再生产的独特视角,他引入“场域”这个概念,解释社会、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网络,揭示了人们在场域间进行着“各种资本”③布迪厄的三种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的交换。其实,这里的场域就是一种空间,和费孝通先生说的“圈子”、列斐伏尔论述的“空间”虽然表述有差异,但是都含有“文化空间”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所搭建的战略空间,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再生产提供了可能,它调整了以往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在地理、资源、技术、城乡、民族等方面的不平衡,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找到立足点,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优势与“一带一路”的对接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①西北地区包括: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五省区现有少数民族18个,其中,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历史悠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曾一度(比如在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心,陆地面积占全国近1/3,人口密度小,截止2014年末,“西北五省区总人口为9909万,全国为136782万,占全国的7.24%。相较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9676万人),西北地区总人口呈逐年递增的状态”②这里的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状态。比如,维吾尔族学者马赫德穆·喀什葛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是中原汉族汉语词汇借鉴的来源;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拥有的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史迹等的数量、级别、密度在全国首屈一指;琵琶、箜篌、胡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均来自西北少数民族;书写民族历史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长篇叙事诗《江格尔》等;流传在甘青宁一带的“花儿”,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鲜卑族的《敕乐歌》等民歌、民间故事、传说都是各族人民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感的表达。当然,在农作物种植、科学技术、医学、建筑以及在近现代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西北少数民族也做出了很多贡献,这里不详述③比如,在农作物方面,我们今天的高粱、玉米、葡萄、芝麻、黄瓜、胡萝卜等粮食和蔬菜,还有棉花,均是历史上从西域陆陆续续传入内地的。在科学技术上,元代回族天文学家马鲁丁编写的《万年历》,制造的“浑天仪”等天文仪器得到广泛应用,藏族医学文献《四部药典》,蒙古族数学家的《割圆密率捷法》,回族建筑师亦黑迭儿丁领导设计的元大都宫阙等,都在不同领域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近现代历史中,西北各少数民族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也为祖国的统一奋起拼搏、流血牺牲。。

(二)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优势在经济层面的最显现回馈。西北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相应地制定了发展规划。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将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发展。

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为第一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条文化路线长约5000千米,共有遗迹33处,中国段有“22处”④中国段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南省有4处。新疆的6处分别是: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陕西省的7处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甘肃省的五处分别是: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这三个省区就占全国的81.8%。。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是人类漫长而久远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之写照。今天,这些文化遗产将借力“一带一路”,不断发扬光大。

陕西省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个旅游产业文化大省,有武侯祠春节文化庙会、陕西民俗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演场所,秦腔、腰鼓、民歌等精湛的民间技艺,大雁塔、白云观、西安清真寺、东岳庙等宗教文化圣地等。甘肃省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枢纽站,有民间民俗文化,如“花儿”、兰州太平鼓、庆阳剪纸、香包、皮影等。宁夏境内灵武市有“水洞沟遗址”,“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青海是热贡艺术之乡和循化撒拉族之乡,互助的土族风情、青南的藏族风情,还有花儿会、赛马节等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西宁塔尔寺、莱巴沟、玉树结古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王母瑶池等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圣地;新疆,地大物博,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自然人文景观拥有多项“世界之最”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漠——世界最大流动沙漠、胡杨林——世界最大胡杨林分布区、音苏盖提冰川——中国最大冰川等。历史文化遗产较多,如楼兰古城、努拉赛铜矿遗址、克尔克千佛洞等。,有木卡姆、冬不拉、刀郎麦西热甫等独特的民族民间传说、故事、技艺、节庆风俗等,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多姿多彩。

(三)名声日渐远扬的“清真产业”②清真产业:特指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销售以及服务于穆斯林的文化、旅游、金融等领域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清真产业的核心消费者是穆斯林民众,还有广大的非穆斯林消费群体。清真产业涉及食品、餐饮、服饰、洗浴用品、家具装饰、穆斯林出版印刷业、清真商贸物流、回族医药保健养生、清真寺(拱北)建筑装饰等等。[5]

西北地区,由于穆斯林人口比例较大,清真食品消费也较多。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北地区“清真产业”发展迅速,五省区各有优势。

其中,宁夏清真食品的种类、穆斯林的各种生活用品、毛皮业、家具业等已经发展壮大并成为优势产业。目前,宁夏与多个国家建立的“清真食品标准互认合作协议”,逐步将清真产业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甘肃的清真产业,一是以“兰州牛肉面”为主打的清真餐饮不仅风靡全国,而且正在走向国际;二是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依托打造清真产业优势品牌,比如,“临夏兴强地毯”、“甘肃康美集团”(主营清真牛肉),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与中西亚的合作营造了一个民族经贸合作的平台;三是打造天水张家川县“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推动甘肃清真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宾馆服务业。青海正在打造以西宁为中心的清真产业,并逐步融入中亚经济贸易圈。清真餐饮业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华隆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牛肉面馆有8000多家。陕西省清真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西安“回坊”的清真美食闻名遐迩,老字号企业如“风发祥、同顺祥”,集清真食品、医药、教育、房产为一体的多元大型企业——“西安三宝双喜集团”等。新疆的清真食品品种丰富,口味纯正,企业规模较大。比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历经20多年的发展,集绿色种植、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连锁经营与物流配套为一体,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西亚等25个国家,绿色产品与诚信经营已使得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清真”食品的洁净、绿色、无污染等安全品质成为其需求量与日俱增的先决性条件。“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广阔平台为清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西北五省区的清真食品走向国际化是指日可待的。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应对“一带一路”的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制度保障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好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呼应,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与部署,“全方位”“立体化”地发挥自己的管理、配合与支持的职能,全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首先,政府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导,要解放思想,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全局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各省区都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和规划,这里不赘述。③比如,甘肃省在省委省政府的合力推动下,主打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制定了《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在与中西亚经贸合作中,制定了《甘肃省出口商品汇编》、《中亚五国经贸咨询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

其次,政府要明确招商引资的重点,激发民间投资,利用税费政策,对重点项目给予优惠,对优先发展的产业要提供政策扶持、财政补贴,鼓励并帮助企业“走出去”。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了国家级的两大政策平台即“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互联互通,为“走出去”的企业拓宽开放、开发的渠道,提供各级各类金融服务。

最后,加强地方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避免重复性的建设。西北地区各地政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面倡导先进的管理理念,一面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争取各种机会,抓住各种机遇发展经济和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导的是不以牺牲环境和局部利益为代价,“重复建设和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导致的地区间差距的拉大,以及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影响”[6]是地方政府间竞争负效应的明显表现。各地区之间要及时沟通,互助友好地共同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二)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为支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开发、利用。各国、各地区都在加强沿线文化遗产点的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丝路基金”的成立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西北五省区的优势旅游文化产业当中,陕西占“最多”①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情况是:陕西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新疆5个(喀什、吐鲁番、特克斯、库车县、伊宁),甘肃4个(武威、张掖、敦煌、天水),宁夏和青海各1个,分别为银川和同仁。陕西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已有龙头项目为支撑,如著名的天然旅游资源——壶口瀑布、翠华山、华山,国家甚至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景区、法门寺等。,新疆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沿着丝绸之路有“三条线路”②三条线路:“一是丝绸之路中道古迹民俗风情线,主要突出大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古文化遗址旅游;二是丝绸之路北道塞外江南旅游线,主要观赏伊犁河谷鱼米之乡、天山森林、草原、温泉、湖泊等自然风光,辅之草原文化、民俗风情、文物古迹,三是草原丝绸之路生态旅游线,主要观赏大漠、戈壁、高山、湖泊、森林、草原、风蚀地貌等自然风光、民俗风情”。[7],数量大、类型多。今后,五省区要打造“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③西北五省区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为合作共赢创造区域产业链。的新局面。

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引领下,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传播、发展,比如,甘肃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再现了丝路文化的“美”。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生产的能力与产品,“一带一路”是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一个大舞台,旅游文化产业的推行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经济的发展也要依靠当地的优势旅游文化资源。当前应借助“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品牌的力量,利用文化优势走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当然,还包括文化的宣传、营销,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中国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精髓和灵魂。”[8]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增加了就业的渠道,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生存问题,还提高了西北地区整体的文化软实力。

(三)积极推进人才战略,提高群众的教育文化素质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系统以推广文化优势。文化产品的设计者、技术应用者、专业的生产经营者、营销人员、服务管理者等,这些人才的缺乏是文化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重要因素。

首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丝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9]丝绸之路沿线是多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有差异。对从业者而言,既要懂语言,又要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这就要开展各种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尤其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各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具有现场为游客就场景进行到位的解说的能力,以使游客加深对丝路文化遗产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建立健全从业者的劳动保障和薪酬待遇,培养创意型文化人才。要逐步改变从事文化优势产业者的工作环境及待遇,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人才培训,企业要有创新人才管理的服务渠道,社会要整合各种资源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大视野、长远的眼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具备引领产业前进的实力型人才。建立人才奖惩制度,对于在这方面有突出能力和作为的创新人才要及时客观、公正地予以奖励,尤其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可以凭借其技术、专利或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

最后,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着力提高群众的文化和教育水平,让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文化优势的发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此类建设长期滞后,尤其是农村地区,例如甘肃,有“230个乡镇还未建文化站,各行政村、自然村的文化设施更少”[10]。为此,政府和全社会要多渠道确保公共财政覆盖县、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逐步改善山区、牧区的文化配套设施。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作用使得人口、资金、技术的流动成为变化的一个常态,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之下已经悄然改变。现代的交通工具、新媒体、新道路、民居建筑、娱乐休闲设施等替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之相伴的是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思想认识的变化。青少年一代追求时尚、个性的消费文化意识与日俱增。那么,传统怎么继承?传统如何创新?这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应对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西北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由于长期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虽有差异,也存在民族间的不和或矛盾,但从长远来看,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大趋势。“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积极主动与亚非欧等国家建立多边经济贸易合作的战略平台,为的是借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构建起一条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化交融的新纽带。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是每一个地区刻不容缓的义务,西北五省区在产业上要互补、互助,充分认识差异性,找到合作共同点。比如,陕西靠近东部,其较强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对其它四省区的带动、辐射相对较强;新疆处在“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向西更多的是开发中亚、中东和欧洲市场,向东则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系密切;甘宁青三省区位于黄河上游段,共同点较多,是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因此,各省区要解放思想,避免“地方保护”,不断扩大开放,优化投资结构,

“一带一路”所创建的这种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牵动着每一个地区的脉搏。经过两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已经呈现出一片新的发展气象,它必将承载着人类文明从地区走向世界。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85.

[2]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

[3]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 1995(6):46.

[4]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141.

[5]刘天明,李文庆.宁夏构建国内国际清真产业集聚区域研究[J].回族研究,2013(1):120.

[6]齐峰.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竞合关系探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6):8-49.

[7]陈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推广[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07:9.

[8]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16.

[9]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9.

[10]杨雪.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发推动西北文化产业发展[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40.

[11]范鹏,朱智文,马廷旭.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张进海,陈冬红,段庆林.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赵宗福.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Cultural Superiority of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in the View of"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

MA Gui-fang
(Center for Stud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west China,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20)

The strategy of"One Belt and One Road"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o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Therefore,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of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to reduce the regional gap,which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reduce the large gap be⁃tween the affluent coastal eastern regions and the poor inland western region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For this purpose,we should take many measures like chang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emancipating our minds,unifying our understanding,improving people'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iteracy,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so as to have every region and everyone share the fruits of civilization.

"One Belt and One Road";minority areas;cultural space;cultural reproduction;cultural superiority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21

G127.4

A

1005-5738(2016)04-135-006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6-06-11

马桂芳,女,回族,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文化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