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西藏的实现

2016-02-19 03:42周晓敏杨先农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西藏马克思

周晓敏杨先农

(①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西藏的实现

周晓敏①杨先农②

(①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科技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十二五”以来,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科技惠民能力逐步得到增强,民生科技含量增量发展;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作用显著提升;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西藏科技事业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主体思想、科技动力思想和科技生态思想,为谱写雪域高原中国梦的新篇章奏响了铿锵旋律,充分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真理性。西藏科技事业发展还有很多制度机制的不足和困境。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把科技制度体系创新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马克思科技主体观,把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价值底色。

西藏;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习近平科技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科技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随着科学技术在西藏普及率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西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也不断提升。科技事业发展为谱写雪域高原中国梦的新篇章奏响的铿锵旋律,充分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进一步指导下,西藏的科技发展事业必将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更为重要的支撑。

一、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近年来,西藏制定并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服务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获得有效支撑,科技创业创新氛围方兴未艾[1]。民生科技、特色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等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科技事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

(一)民生科技含量增量发展,科技惠民能力得到逐步增强。西藏一直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办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的科技含量有很大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自治区科技厅统计,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科普率达到90%。2016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自治区2015年生产总值超越千亿,达到1026.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直逼200亿元,达到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2]。无论是科技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单量,2015年全区都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业支撑基础不断夯实。高原特色农牧业、藏医药等区位禀赋上的特色产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等文化载体上的特色产业,新能源、交通通信等新科技上的特色产业都加快了集群发展势头。青稞种质资源创制、生物技术育种、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藏药新药开发、藏医药传统文献挖掘整理等方面不断注入科技活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把特色产业资源转化成产业资本,自治区抓住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面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信息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夯实产业支撑的基础[3]。

(三)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作用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需要平台,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强科研组织建设。目前,全区不单拥有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三级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还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各地(市)还设有知识产权局。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自治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实验室等,全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区以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健全了科技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了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

(四)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科技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全区科技人才成就突出表现在形成了一个新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培育了一支科技团队、增强了全民科技素养。新模式对科技人才在培养、引进、使用上给予了创新,突出了在坚持科技计划、基地平台和援藏机制基础上发挥以科研任务为核心、项目合作为纽带的平台依托。高端人才集中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各行业创新人才,诸如特色农牧业的青稞种植、牦牛养殖,特殊医药藏医药、高原医学等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科技团队立足于全区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和积极选派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全方位多层次带领广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得益于科技普及的扎实推进,实用技术信息平台搭建了科技下乡的翅膀。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西藏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项伟大的实践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必定是先进理论指导的结果。党的领导是西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进步的核心所在,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怎样实现科技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真理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的系列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发展成果,西藏科技事业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科技发展思想。

(一)西藏的科技民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主体思想。科技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智慧的结晶。科技是为少数人谋利还是为大多数人服务,是科技史观要回答的问题。科技发展“为了谁”,科技成果“什么人”受益,马克思旗帜鲜明地作出了回答。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对科技的本质、对人、对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考察,都是基于“现实的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这个根本宗旨,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科技主体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和技术本来就应当“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4]。惟其如此,科技发展才有正当性,才能持续下去。习近平认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西藏自治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持续投入到科技事业中,“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30.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56%;在全区推行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支撑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转化实施先进适用技术,支持科技示范县乡村建设,带动项目区农牧民人均增收;开展天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民生科技项目,助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西藏与民生相关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民生项目的实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民本思想,也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二)西藏的科技体系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科技制度体系是科技发展最具根本性、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揭示出了科技与制度之间内在的、深刻的复杂的逻辑关系。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以机器为典型代表的工业技术与资本、货币、大工业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之间存在难以调合的根本性矛盾。马克思认为这种根本性矛盾是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与资本的联姻导致了科技价值理性的背离。从社会历史视域,马克思对科技带来的危机的根源和解决路径进行了考察。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像不到的。”[6]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自身的制度和价值框架内,要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向是十分困难的,必须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取而代之以“机器的作用范围将和在资产阶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7],才能最终克服科技带来的危机。马克思相信,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和科学技术本质的真正实现开辟最广阔的道路。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考察时强调:“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一个月后,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8]科技史专家认为,西藏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时空分界点是1959年,从农牧业起步的西藏现代科技是在民主改革之后才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制度体制的变化对于西藏科技进步的变革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制度体制的创新完善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进步空间,也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作了有力的注脚。

(三)西藏的生态科技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生成机理之一,它使马克思主义依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新的发展观。把生态和发展联结起来的新型发展理念旨在表达一种不同于传统“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多维发展理念。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马克思基于对这些危机的认识和批判,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阐发了丰富而朴素的科技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思想的基点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9]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在马克思整个学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份量,其鲜明的特点是马克思把劳动看成是构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告诉我们,科技是人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方面,因此,表现为科技发展的人类劳动的最终价值趋向应该锁定在人与自然同一性本身,科技政策和路线优劣的衡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0]西藏自治区抓牢农牧业基础地位,一方面进行经济建设,一方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西藏不遗余力,重规划、大投入、严管理,确保取得实效。西藏全面实施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投入70多亿元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并举,建立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西藏的生态科技发展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思想在雪域高原无限的生命力。

三、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

西藏科技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真理性,科技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导下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正在创造着新的辉煌。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西藏科技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尚不能完全满足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需求。比如,产学研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与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孵化成果较少,科技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体现不明显;又如,科技体制机制代谢不畅,科研机构用人机制僵化,分配制度和科研评价制度不完善;再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供给空间狭窄,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缺乏。有鉴于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科技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把科技制度体系创新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基点。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升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重大理念,正是党对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和自觉把握。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节点。世界上的科技成果积累至今,如星河般灿烂,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反之,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这其中根本的因素在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破冰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以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必须着眼于西藏现行的科技制度体制,把创新制度体制作为动力源泉。把创新放在西藏科技发展时空背景看,创新具有一定的时态性,创新是过去时,是现在时,也会是将来时。西藏科技发展一直存在一个短板,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给力、不顺利和不流畅。重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给科技创新设置了种种关卡,造成了创新和转化的诸多环节不能有效而紧密的衔接。习近平说:“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12]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要正视并重视思想和制度问题,要勇于并敢于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思想障碍和制度桎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好政府和科技市场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科技深度融合进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地区强在于经济强,经济强在于产业强,产业强在于科技强的基本逻辑;要创立科技发展体制保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主体观,把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追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对科技本质的论述,对科技异化的洞见,以及对科技的社会批判,都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曾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3]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寄语科技工作者的,表达了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的基本职业操守,这句话更重要的是指明了科技工作为谁服务的价值指向。马克思告诉我们,科技是人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方面,因此,科技理论体系的最终价值趋向应该锁定在人本身,科技政策和路线优劣的衡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14]科技理论源于科技实践,又指导科技实践。因此,科技理论的品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政策选择和走向,关乎国家或地区发展大计和全面小康质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主体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这条科技发展之路是高品质的科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条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科技发展之路,系统地回答了西藏科技发展的时空方位,科技发展的宗旨和目标,以及推进科技进步的动力等。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主体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一定要对马克思说的“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有完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要对习近平说的“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完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努力克服对纯科技工具理性的误读,从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生存、人的本质与价值的实现高度出发,使科技成果总体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的价值底色。人类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文明的演进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展现了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关联、共生共进、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关注的一个重要向度就在于对自然的关注,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的方针政策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5]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具体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站在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生”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原则。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必须要体现并贯彻这一基本国策。一方面,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在国家生态安全上要有大视野,在坚定不移走区域特色科技发展之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和环境宜人的良好目标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并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在绿色发展上要有大境界,在敬畏和顺应自然的同时,把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探索并最终形成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新陈代谢的发展新局面。

[1]岗青.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开创“十三五”科技工作新局面[J].西藏科技,2016(2).

[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 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6/0206/c58278-28115896. html.

[3]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EB/OL].西藏科技厅网,http://www.tibetsti.gov.cn/article.aspx?cate= 50&id=3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8.

[5][10][14][1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网易,http://money.163.com/16/0601/07/ BOF7A6QP00253B0H_4.html.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2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21.

[8][11]习近平的科技观[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 cn/o/2015-09-10/doc-ifxhupkn4793688.shtml.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6.

[1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6-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9/c_126597413. htm.

[13]〔法〕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rxist Idea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ibet

ZHOU Xiao-min①YANG Xian-nong②

(①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②Institut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DENG Xiao-ping's Theory,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7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engin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ibet.Since the Twelve Five-year Plan initiated,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ibe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which reflect Marxist principle,dynamic and ecological idea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has proved the truth of Marxist idea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ny difficulties and 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re the barri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ibe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dvance the cause of Tibe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having Marxist dynamic idea as guidance,and hav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innovation as the sou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ibet;to uphold Marxist principle idea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rsuing the goal of having the Tibetan people to share the frui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to adhere to Marxist ecological idea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ing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ibe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ibe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Marxist idea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 Jinping's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19

D252;D633

A

1005-5738(2016)04-120-006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6-08-18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1AZD043

周晓敏,女,汉族,四川什邡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西藏马克思
都是西藏的“错”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神奇瑰丽的西藏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一个人的西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