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及意义

2016-02-19 03:38:45吴吉圣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价值观

吴吉圣(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浅析大学生“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及意义

吴吉圣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即内化,践行即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中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内化;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追求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定向和导向”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定向影响

第一,对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定向。从新中国成立初的积贫积弱到当今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而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为其确定了人生信仰即中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大学生,不仅“姓社”,更“信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第二,对大学生的目标定向。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献言献策,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大学生确定了目标追求。目标既是个人目标又是国家目标,是二者的高度统一。如富强,既是国强更是民富;和谐,既是国家各民族和谐更是个人家庭和谐。

第三,对大学生的价值定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身上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用自己所学知识维护社会自由、平等,追求公平、正义,尊重及保证人权,要为党的治国理政贡献毕生所学,做到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导向”影响

第一,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对祖国有深厚感情,报效祖国;要求大学生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做人要实,做事要实,信守承诺;要求大学生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和睦友好。引导大学生知荣辱,追求真善美,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态度。核心价值观不仅追求知即内化,更追求行即外化。知只是起点,行才是重点。且在知行之中形成一个拐点即提高自身。这样,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大学生“起了起点”“落了重点”“成了拐点”,树立了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态度,就能自觉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三,引导大学生通向成人成才的蓝图。德是基础,才是关键。核心价值观不仅引导大学生树德,也推动大学生成才。不论是国家层面目标、社会层面价值追求还是个人层面价值准则,都离不开德与才,大学生就是追求德与才的统一,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蓝图。

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内化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高校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纳入到教学大纲中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并解读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第一,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内化核心价值观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首先要编好思政理论课的教材,好教材才能使内化核心价值观的“蓝图”不走样;其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必须建成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高尚、理论功夫扎实、教学技能突出的师资队伍。只有具备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发挥好其作用。最后,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改革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构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基地。宣传教育,要适应“互联网+”的形势,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如吸引力强,能潜移默化;弊如暴力倾向、色情网站等等。面对这种局势,内化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承认和接受这种已经变化了的事实;其次是认识、用好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先进文化、知识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第三,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书、管理和服务的环节之中。高校教师应钻研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清楚内化和外化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有责任与义务向大学生宣传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书育人之中;学校的管理服务部门,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管理、服务之中来内化核心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尤其大学生中的榜样,对大学生更具有直接正面的影响,在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会自觉内化和外化核心价值观。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就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用他的感人事迹、高尚品质和情操影响、鼓舞、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让我们大学生在“风平浪静”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自觉地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习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并强调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命脉,培育和践行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的文化,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离开了这个灵魂,就会走封闭僵化老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内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取得任何成就,甚至会走向反面。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之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获得精神动力,让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心理归属感。这样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中“生根”,同时还须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之中逐步形成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为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及个人的梦不断地努力。

三、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内化核心价值观是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但内化最终是为了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外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外化,就是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外化更能体现成果,所以不能仅停留在内化层面,更要落实到外化层面。

(一)努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雷锋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

“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紧密相连,例如雷锋有一种“钉子”精神,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以钉子的“挤”和“钻”劲儿,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这种“钉子”的精神,正是“敬业”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大学生是党的接班人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正需要这种精神。同时,高校要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让雷锋只活在三月。正如党中央明确提出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求,既是对深化“学雷锋活动”的要求,也是推动常态化“学雷锋活动”的要求。

“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有了十余年的历史。在每年寒暑假,广大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为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外化了核心价值观。

(二)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集中性外化核心价值观,而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则是经常性外化核心价值观,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外化核心价值观。

学习上,可以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开展的“学风建设月”活动,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开展“读名著、赏佳片”活动,即看经典书籍、赏经典影片,使学生在这些经典的著作和影片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也提供了精神的粮食,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修养。

生活上,可以开展“寝室文化节”活动,为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平安、整洁、温馨”的住宿环境,促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外化了核心价值观。

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此能否全面发展,不仅对其自身,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重智轻德,二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的大学生往往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成为一个高智力、低道德的“畸形”人。如:不会处理同学之间、室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与同学、室友之间的关系恶化,出现一些恶性事件。再如:不诚实守信,为得到助学金,造虚弄假,不择手段,用尽各种方法。此外,重理论而轻视了实践,对某些问题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真正动手时却束手无策。

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内化和外化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汇聚校园的正能量

目前,部分学生过度看重物质利益,忽视很多德性东西,如为得到各种“金”,相互斗争,不仅恶化同学之间关系,更丢失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此外,有的学生考试作弊、学位论文抄袭严重、学术不诚信等等。

因此,在大学生中应内化和外化核心价值观,汇聚校园正能量,让大学生讲道德、讲诚信,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巩固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中国的高校承载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党的接班人的重任,承载着继承、创造、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固然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内情况来看,各种文化相互交织,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迫切地需要进行引导;从国际情况来看,西方依然对我国实行“西化”与“分化”图谋,企图在大学生中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所以确保高校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切合,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做出的战略论断。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内化和外化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巩固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刘峙.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5]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4,(8).

2016-01-25

吴吉圣,男(苗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