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2016-02-19 03:15王智杰李建群
关键词:书法文化教育

王智杰,李建群

(1.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咸阳师范学院 于右任书法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唐代书法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王智杰1,2,李建群1

(1.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咸阳师范学院 于右任书法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唐代书法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传统艺术的高峰,更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是重塑当代东方艺术精神的宝贵资源。它启示我们:当代书法审美思潮应尊重多元,倡导主流;当代书法创作应突现“诗性”精神,强调“书”以载道;当代书法传承应使教育立足大众化、立体化;当代书法交流亦不能忽视“大唐”元素的魅力和影响。

唐代;书法审美;多元化;主流;诗性精神;大众化

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时代,国力日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当代中国文化与1300多年前大唐盛世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书法艺术很值得探究。

当代书法从“八五思潮”兴起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流行书风、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等流派[1],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现代书法遭到批判而使复古之风席卷全国,再到今日书坛更加多元化的局面[2],其审美思潮经历着“一波三折”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各种流派或深或浅地继续委身于这个包容性极强的书法“多元化”大舞台上,其间渗透着当今社会上出现的“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现象,以及“丑书”、“行为艺术”、“千人一面的展览体”、[3]“形式视觉冲击力”等等现象[4],造成了强烈的负面效应。表面上似乎是书法艺术的繁荣,而背后却隐伏着影响青年人未来审美大方向的选择问题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走向危机。由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与唐代有一定的相似性,故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从唐代书法宝库中寻觅相关踪迹和答案启示。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唐代书法之盛,不减于晋”。[5]因此,今天站在哲学的高度,透过唐人的审美眼光,从唐代文化的独特性出发,通过比较研究,以期发现唐代书法对当代书法审美、创作、传承以及交流等多方面的文化启示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唐代书法的独特文化内涵

唐代书法是一幅博大、深邃而又壮阔、璀璨的立体画卷,有着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迥异的文化特质,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1.崇尚“人格美”

对“人格美”的赞誉是盛、中唐风行的主潮流。贞观之始,天下初定。唐太宗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力倡王羲之飘逸、秀美之书风,一时间“天下糜然从风,士大夫讲之尤力……”[5]。及至盛唐之时,书风发生了变化。作为儒家文化伟大实践者之一的书法家颜真卿,忠君正义,心中高扬“精忠奉国”的大旗,敢于仗义执言,刚正不阿,极力推崇正大气象。故其作品处处充满英风烈气、拳拳报国之强烈情感,具有浓烈的“诗性”意识,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颜真卿因而成为大唐人格美的完美化身,被誉为大唐文化的显著标杆。北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颜真卿书法尊为“神品”,并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6]中唐时的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强调的仍然是人格美。致使“外夷入贡者,皆别属货币曰:‘此购柳书’”。[7]他们将柳公权的书法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所以才以其书法为宝。盛中唐以后层出不穷的历史文化名人对颜真卿书法“人格美”的认可与赞许,实际上反映了唐代包括书法家在内的文化士人的价值趋向:把建功立业作为最高的价值观来推崇,把忠君正义,保持正气、大气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来奉行。“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口号[8]。即知识分子向往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理想的人格——所谓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2.大唐气象

唐代书法以“正大气象”立极于书史,这是其主流。关于“大唐气象”,有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以雄强、正气与大气为核心思想[9]。就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而言,能够做到五体同萃、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象,纵观历史长河,恐怕唯有大唐。初唐有欧、虞、褚、薛四杰,盛中唐出现颜、柳、徐浩的楷书,旭、素的狂草,颜真卿、李邕、陆柬之的行书。即便是李阳冰的篆,韩择木、李隆基、史惟则、蔡有邻的隶,亦有绝世之影响。书风从初唐的流美、瘦硬、险劲,到盛唐的宽博、丰腴、正大、雄强甚至豪放、洒脱,再到中唐的百花齐放,风格多姿多彩,[10]“正大”二字在其中格外醒目。其中,颜、柳、欧、李(北海)等书家堪称阳刚、雄浑、正气、豪迈的化身,成为一个时代审美风尚的代表[9]。颜真卿的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帖,以其充满端庄、雍容、充满庙堂之气而同骨力遒劲、倡导“心正则笔正”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唐人的开阔、大度与正大气象来[9],给人一种孟子所说的正气卓然、正义凛然和一种精神振奋的力量感,让人感觉精、气、神十足。

3.多元并存

唐代绘画、音乐、舞蹈包括建筑、雕塑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书法艺术更成为千古之绝唱。诸体俱美,十分繁荣,蔚为大观。且楷书、草书称雄书史,是唐代书法风格多样化的直观体现。分析其原因,当归结于唐人对不同艺术类型、思想、风格的极大包容。唐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做到了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去粗存精,为我所用。唐时,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和宗教传播,使得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惯、文化广泛影响着唐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可看到中西交流的影子。北朝时汉胡文化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唐人着胡服,跳胡舞已属平常[11]。这体现出唐王朝“华夷如一”的开放与包容思想[12]。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开放风气,促进了唐人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4.身言书判

唐代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身仕途的主要途径。而将书法列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的制度则是唐王朝的首创。“唐铨选择人之法有四,其三曰书,楷法遒美者为中程,是以书取士也。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博士仿于晋,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5]唐代选拔官吏,经初步考试后须再达到“身、言、书、判”这一标准,才能正式授官。身,即体貌丰伟;言,是指言辞辩正;书,乃楷法遒美;判,是指文理优长[13]。唐王朝出台一系列大兴书学的措施和制度,极大地鼓励了朝野上下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当时的政策极为开明,即或未参加科举或参加考试而未考上,如果书法擅名,亦可授官。如“初唐四家”之一的伟大书法家褚遂良即是这样的典型例证。褚遂良“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14]。

5.教育繁荣

实施特殊的选拔官吏制度以及专门设立书法教育机构,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唐代书法教育极其繁荣,在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唐代书法教育具有蒙学、官方书法学校、家传师授书学、游学等多种形式。

蒙学是指唐代对少儿进行的教育,内容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教材具有识字和写字的双重身份如,《急救篇》和《千字文》等。唐代蒙学书法教育之广度包括整体水平令人吃惊。《通典》记载“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15]

官方书法学校是唐代书法教育最重要的形式。“贞观元年,敕见任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有性爱学书而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法书内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16]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办书法学校。贞观二年(627年),唐王朝创办了专门的书法学校-书学,直属中央政府,由国子监统一管理。“西京国子监领六学:……五曰书学,生徒三十人;以习文字者为之。……凡诸学,皆有博士、助教授其经艺”。“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15]唐代学校的规模也较大,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作为专业,但规定须同时兼习隶书书法。“唐之国学凡六,其五曰书学,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5]故学者赞之日:“唐代无人不能书”。[17]此外,官方鼓励八品官以下子弟及普遍民家子弟进入书法专门学校,但要参加专业考试。从教学方法看,《唐六典》中有这样的提法:“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每旬前一日,则试其所习业”[16]。唐代官方将书法教育同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家传师授属于私学范畴,使书法教育的方式更加直观、亲切而灵活,很多大家的学习或其“真传”都是通过这一途径而来的。如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等书家都曾以此方式大为获益[18]。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唐代书法传播获得了更丰富的空间。

游学也可看成是家传师授的一种方式。是学生通过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开阔眼界,与同道交流,进而获得感悟,提高书写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唐代重要的书法教育形式之一。如颜真卿就曾辞官专门游学张旭门下,在其府上一住便是数月,从而书艺大进[18]。

6.影响深远

唐代书法的影响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代祀绵远,广传域外”。不管书家、书体还是书风,从时间、空间维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颜真卿一线,对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鲜于枢,清代的刘墉、钱沣、何绍基、伊秉绶等书家影响最大,形成了与二王并峙的颜书流派。颜真卿在唐代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苏轼评书云:“柳少师(公权)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19]黄庭坚《山谷论书》称东坡道人“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近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帖》甚似《白家寺壁》,百余年后此论乃行尔。”[19]黄庭坚对颜书也十分推崇,他说:“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浩)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颜师多骨。”[20]在宋代书坛黄庭坚独树一帜,世称“黄体”。文徵明也认为黄山谷书从颜真卿书法学到了“屋漏痕”、“折钗股”之法。此外,宋人米芾初学亦从颜而入,继学柳、欧、褚,再上追魏晋,终成一代大家。元初鲜于枢书法亦脱胎于颜公的雄伟劲健。唐代柳公权一线,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清代的成亲王、钱沣等。另外,在地域上唐代书法对日本书道和统一新罗书艺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作用,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

二、唐代书法的当代文化价值

唐人雄视天下的正大气象,开放大度、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包容思想,超越古今的文化自信,以及深远的综合影响力,为当代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第一,审美价值。

一方面,尊重多元,但应以我为主,倡导主流的审美观念。尊重多元,但不是怎么都行。承认多元的同时,我们主张倡导主流,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而去盲目崇拜别人家的佛堂。[21]即在当代书法审美文化中,究竟应该弘扬什么?反对什么?对此,我们心中必须明确。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的书法审美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2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尽管已经相去一千三百多年,但颜真卿书法雄浑端庄的庙堂之气,柳公权书法方折刚健的正大气象,初唐四杰书法潇洒俊丽却不离规矩,李北海行书险峭爽朗而舒展遒劲,旭、素书法狂热浪漫而不失中和……,他们构成了书史长河的主流。唐人书法多样风格的形成是高度尊重多元化,将其博大、开放的时代精神“内化”的结果,而非“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的结果。唐人主张并积极实践的中和、正大等核心审美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我们要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和必须坚持的民族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摒除浮躁,创造经典,让价值回归现理性。唐代书法精神可集中概括为经典至上、开放兼容、多元并存而主流特征极为鲜明,以及在此基础上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经典,才能站得住脚,才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这是唐人给予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书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后现代者的目标是消解传统,追逐所谓的个性张扬,模糊价值判断和传统道德标准。他们反对崇高、优美,反对精品,以复制、拼凑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无深度、平面化、表面化、断裂化为主要特征[22]。在他们眼里,书法“中和为美”的精神被视为文化羁绊。受其影响,当代一部分书家出现了浮躁不安心态,急功近利,传统书法临摹功底不扎实,过多地追求书法本体以外的东西,导致其创作作品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通过对唐代书法的深刻反思,可以很好地消解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书法的负面影响。

第二,创作价值。

一是“文以载道”,“书”亦须载道。当代倡导学术自由,书风呈现出多样性,展厅成为当代书法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往往一次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23],体现时代内容的作品少之又少。似乎书法艺术与进入当代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作品过分突出形式感因素。“纯形式美”的创作主张颇为流行,似乎书法就是书法,作者们只为书法而书法。悲矣!创作是为了滋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递真、善、美。书法的“表”、“里”高度契合,才能震撼人心。因此,那些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的做法终将不能远行。回望唐代我们会发现,影响深远的不朽作品几乎都与大唐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没有哪一件不反映着唐人的喜怒哀乐与精神风采。

二是当代书法应该突现“诗性精神”。当代书法家在展厅文化氛围中对形式美的东西追求过多了,对技法规律强调过多了。很多书家缺少远大的志向和为国家、为民族大义勇敢担当的精神气概,过多的考虑了个人利益,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这样的作者,首先人格不立,以其胸襟气度创作书法作品,其内容当然不可能有深度了,只能囿于抄抄写写,所以更谈不上产生于高级情感基础上的“诗性精神”了,其结果造成主体精神丧失,人格缺失,与唐代大书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此强力呼吁书法家志存高远,从站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高度,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时代变革中去,才有可能产生激昂和深厚的情感,产生人格美,接近“诗性精神”。

第三,文化传承价值。

教育是书法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途径。宣扬儒家积极进取思想,教育学生笃守法度的书法教育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历代所关注。当代学者了林语堂曾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24]二十世纪四年代,许思园先生也认为,“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24]正是书法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今国家才非常重视。然而由于受到办公信息化和高考制度的影响,真正有品位的书法作品因为社会环境、教育、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大范围地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书法的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存在断裂现象[23]。唐王朝开放的理念,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立场和多层次、丰富的教育手段,使得唐代书法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为优秀的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书法教育要立足大众化。即书法教育要面向普通民众,并应当上升到国家意识、国家高度,进入政策层面。书法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不能仅仅是少数职业书法家和专业人士的事情,要动员普通民众对“雅”文化的参与意识,扩大书法艺术的受众面。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字的功能本为实用,但在中国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书写意义。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今天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设想国人经过教育和启发,能有兴趣将现代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传统的书法形式及时表达出来,一可提高审美情趣;二可调节紧张生活节奏,让人们感受到繁忙的工作之余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那一份心境上的舒缓、宁静、平和、愉悦美感,达到修身养性之功效;三可让人们在轻松之中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美好传统。倘能实现或接近实现“唐代无人不能书”的局面,则全民族整体素质之提高自不必言!

教育方式应立体化、多维度。唐人有以书取仕的制度,我们为何不能考虑在高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加试书法,这样可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唐人在书法专业的招生中“先口试,通乃墨试”,[17]教学中学生分别以三年、二年、一年的学制保证对篆籀、隶书的学习[17],这些经验都值得现代大学书法专业教育、书法公共教育等形式详加研究和利用。唐代普通民众书法亦楚楚可观,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民间书法组织的庞大网络效应,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大众书法的普及与提高。这一点,今天的日本、韩国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四,文化交流价值。

当代全球化、多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动寻求对外交往已成为一种历史责任。让西方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对人类发展所起到的友善、和谐、合作等积极意义[25]。因为儒家等传统文化已深入其社会,甚至进入政策层面[25]。书法艺术可以扮演对外文化交流的特殊角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美的向往,对善的追求,对丑的鞭笞,是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一切阶级,超越了一切民族,超越了任何时空,是普世的。而艺术最高的灵魂就是追求真、善、美。因而艺术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书法不仅是一种当代艺术,而且其本质上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其内含的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承载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标识。“书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唐朝是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其繁荣、大度、开放和自信赢得了全世界的羡慕与尊重,其主动交往和融入世界的博大胸襟,令外域民族十分敬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日本片假名的形成、朝鲜新罗文字的出现,都离不开唐人的巨大贡献。即使今天,唐文化在世界各地依然深入人心。日本的和服又称“唐服”,有些国家和地区把聚居该地的华人称为“唐人”。“唐人街”则遍布世界各地。此外还有“唐学”、“唐言”等在海外继续流行。唐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这一事实启示我们,通过书法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用好“大唐”这张名片,效果会更好。书法作者们可藉此多创作一些以唐诗、唐代散文或与唐文化相关的自作诗词为主要内容的经典作品,让西方朋友通过以书法艺术形式写成的唐诗来认识中国文化,不仅能将唐代博大、包容、自由的人文精神传向世界,还可大大加深西方朋友对当代中国所取得成就以及和谐、进取、开放等文化精神的理解。此外,在书法审美风格上把唐代颜真卿的雄强与豪迈、柳公权之劲直与刚健、张旭和怀素的奔放与洒脱忠实表现出来,把人格美体现出来,写出诗性精神来,将会进一步丰富艺术感染力,让西方朋友认识到东方艺术更加注重“写意”的诗性本质特征,可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拜感。“大唐”元素向世界传递的其实是中华文化的“正大气象”,传播的是“正能量”,因而在书法交流时具有特殊意义。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唐代书法中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是重建民族自信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愿中华文明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再现大唐盛世之雄风。

[1] 王岳川.当代书法十大流派扫描[J].中国书画,2009(6):73.

[2] 张荣庆.书法的当代标准[J].美术观察,2006(11):005.

[3] 梅江.千人一面的当代书法创作[J].美术观察,2011(1):22

[4] 斯舜威.书法十病[N].美术报,2006-7-15.

[5] 祝嘉.书学史[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134.

[6]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3.

[7]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11.

[8]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615.

[9] 王智杰.于右任书法与大唐气象[J].书法,2015(5):65-68. [10]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52.

[11] 兰宇.隋唐时期胡服对中原服饰的影响[J].美与时代,2010(9):97.

[12] 刘炬.宽容政策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试探唐朝国势大起大落之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2003(4):140.

[13]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68.

[1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25.

[15] 杜佑.通典卷[M].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00-460.

[16] 李林甫.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255,559.

[17] 谢世湖.唐代的书法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87-90.

[18] 陈荣谦.论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方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41.

[19] 崔尔平.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55,64.

[20] 启功.书法概论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60.

[21] 钟明善.钟明善书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2.

[22]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4.

[23] 王靖.什么是当代书法的精气神[N].中国艺术报,2010-04-13(S01).[24]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66.

[25] 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1997(2):33-34.

(责任编辑:司国安)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of the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WANG Zhijie1,2, LI Jianqun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Yu Youren Calligraphic Department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The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was rich in culture, not only reached the peak of the traditional art, but also touched the depth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t was also precious resource for rebuilding the spirit of modern eastern art.This paper, by studying the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suggets that the taste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should respect the diversity, propose the mainstream; the creative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should stress the "poetic" spirit, reflect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and moral. In addition, the heritag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opularized,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that shoud not ignore the charm and influence of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appreciation of calligraphy; diversification; mainstream; the poetic spirit; popularization.

10.15896/j.xjtuskxb.201603018

2015-04-13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0JK353

王智杰 (1967- ),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副教授;李建群(1954- ),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J292.24

A

1008-245X(2016)03-0123-05

猜你喜欢
书法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书法
书法欣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