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瑾
(兰州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的民间艺术研究
梁 瑾
(兰州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是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研究在族源、族称、语言、民俗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裕固族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相对而言依然较为薄弱。本文尝试对这一时期的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相关研究整体水品作出思考。
少数民族艺术;裕固族;民间艺术;整理与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从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文化人类学、美学和艺术学的许多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传入才开始的,这些学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对中国学者开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利用和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诸如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建筑等借助旅游热潮及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民族艺术相关著作蓬勃而出,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有关民族美术史研究的著作,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近30年以来民族艺术史论著作的出版,是我国艺术学、民族学、历史学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其中既有少数民族艺术通史著作,又有涉及某一地域、某一民族的专史性著作。特别是关于民族美术专门史的研究,现在只有藏族、蒙古族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还有相当多的民族研究未充分展开,个别民族虽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却没有自己的美术史、艺术史或文化史,这说明无论是民族艺术通史还是专史,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且,少数民族艺术史的撰写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更多地把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内容纳入进来,丰富其内容。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裕固族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对裕固族的各项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也从早期单纯的裕固族历史、族源,逐步拓展至语言、宗教、文学、人口、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民俗、教育、人物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近10年以来对裕固族文化、民俗方面展开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更有许多专著问世,学术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深入,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对文化、艺术乃至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比较薄弱,但也呈现出一些研究成果,现将这一部分的研究情况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做一全面梳理,所谓摸清家底,以便展开更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多年来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视觉艺术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美术通史、专史著作。早期的研究内容多数和实践相联系,如沈福文等著《西南少数民族图案集》[1]、杨俊生《中国各民族妇女服饰》[2]、陕西省博物馆《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3]等著作。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民族美术史研究的著作得到突破性的发展。首先是对各民族美术发展历史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的民族美术通史著作与研究,如王伯敏任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4]、陈兆复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5]都是较早对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其次是民族美术专门史著作,即以某一地域(如云南、西藏等)、某一民族(如蒙古族、白族、壮族等)为研究对象的美术史,也包括民族美术断代史以及把民族美术史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就现有成果来看,一方面,对人口较多、历史脉络较为清晰、聚居地区较为稳定的民族,其艺术史或者美术史的梳理与研究较多,而把单个少数民族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则寥寥无几,对于相对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艺术而言,此类研究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另一方面,从地域民族艺术史的角度看,在5个民族自治区的民族艺术专门史没有出齐,亦没有深入,展开与深入研究的空间较大。
就裕固族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其文化、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相关综合研究与一些论文集中。
(一)综合性著作
首先是史志类,最早的记录可以上溯到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在100多年前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后所著的个人日记《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年)》,记述了这位芬兰探险家自1906年从中亚进入我国新疆,横跨中国8个省份行程14 000公里为期两年的考察记录,内附有大量的社会、人文图片记录和文物收集等,其中关于服饰、用具、编织等方面的描述、绘图与照片是早期裕固族研究的珍贵资料[6]。国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1983年出版的《裕固族简史》[7]是较早全面简要介绍裕固族概况的著作,其中在生活习俗与民族艺术章节,涉及到了有关服饰、民间文学、造型艺术等内容的描述。1999年,铁穆尔著《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8]将民间传说和文学史料进行加工整理,从文学的角度描写了尧熬尔人支离破碎的历史,较为全面、客观地串联和整理并介绍给读者。2000年,高自厚、贺红梅著《裕固族通史》[9],是一本研究裕固族人民的历史迁徙、族源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以及道德习俗、宗教信仰的史学书籍。该书分为总论、历史、自治、社会、记传篇,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概述了裕固族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全面了解裕固民族历史的图书。另外,199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46·中国裕固族》[10]、2003年钟声著《戈壁人家:裕固族》[11]等,都对裕固族及其民间艺术类型进行了不同视角的介绍。
其次是论文集,包括:1996年,杨进智主编《裕固族研究论文集》[12],共收33篇论文(包括两篇译文),正文包括族源、族称、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经济等几个方面。这是有关裕固族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论文集,所收论文以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为主,也有建国前的一些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在裕固族研究某一方面有一定深度的文章,也是对在此之前裕固族研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和总结,推动了裕固族乃至整个甘肃民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中涉及到文化与习俗的研究相对薄弱。2001年,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该书主要分著作概要、论文集粹两大部分。著作概要部分收集有关裕固族相关研究的29部作品。论文集粹部分包括历史、宗教、语言、文学、民俗、艺术、教育与人口、社会调查及其他、附录共10类近160篇论文,其中涉及到民俗与艺术等问题有18篇论文[13]。这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反映裕固族研究成果的学术集成,这部重要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在裕固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对裕固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赞丹卓尕主编的《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14],收录56篇文章,分为上、下两集。上篇收录了对裕固族历史、族源、族称的相关研究。下篇则包括了裕固族宗教、婚俗、民间文学、民歌、语言、服饰、居住、社会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田自成的《裕固族的服饰》[15]、郎建兰的《浅谈裕固族服饰与民族文化心理》[16]以及杨富学的《9—12世纪的沙州回鹘文化》[17]三篇文章对裕固族服饰以及莫高窟、榆林窟中有关回鹘人生活用品、衣冠服饰和人物特征等壁画内容的研究,对开阔读者视野,扩大裕固族的研究范围是非常有益的。2011年,钟进文、巴战龙编著《中国裕固族研究1》,该书主要分为深度研究、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与民俗、社会、文学艺术、教育、深度访谈、附录等9个部分,其中不但有涉及文化艺术问题的16篇论文,还在“社会”部分中收录的4篇分别由钟进文、罗布藏敦智、阿尔斯兰、巴战龙撰写的论文,分别从传统与发展、裕固族文化研究现状与问题、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消亡的人类学思考等视角,对裕固族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开拓了裕固族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度与宽度[18]。2013年,钟进文、巴战龙编著《中国裕固族研究2》分为深度研究、教育研究、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课例精粹、研究述评、访谈纪实、附录等7大部分,其中的一些思考与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是试图在更宽泛的视角下对裕固族传统的、民间的文化与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9]。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书中收录的阿尔斯兰的《裕固族历史文化读本》[20]一文中,关于裕固族服饰、戴头面、文学、歌谣、舞蹈、美术、民间工艺等方面较为全面详尽的叙述,对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专著
1995年,钟进文著《裕固族文化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根据已发表的国内外有关裕固族文化研究的科研成果,从“广义文化”的大视角,将这些学术成果按历史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古代文献及其研究、国外裕固族研究5个类别,分别进行的介绍编写;下篇是作者多年来对裕固族语民族与地名、宗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与文化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其中关于裕固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民歌、舞蹈和工艺美术等方面,涉及到了对裕固族民间艺术内容、形式与审美类型的研究[21],虽然篇幅不多,但意义重大。当然,该书主要还是作者关于本族诸多学术问题研究的述评和总结,其中既有国内外研究历史、研究成果的介绍,又有作者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见解和对不同见解的简评,最后还附有中外裕固族研究成果要目,这是裕固族学者写作本民族文化历史的第一部著作。1999年,郝苏民著《甘肃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22],对裕固族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真实描写,指出了裕固族文化特点具有复合性、非完全整合性,定性其文化类型为失落文化。2000年,贺卫光、钟福祖著《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23],系统介绍了裕固族的民俗文化,包括信仰民俗、婚姻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等几部分,帮助读者对裕固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2002年,贺卫光著《裕固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是目前整理出版的第一部研究裕固族古籍的专著。该书描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以及裕固族文化发展趋势的未来预测等,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裕固族文化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特别是古籍文存的研究[24]。2009年,李天雪著《裕固族民族过程研究》[25],从民族形成与变迁的过程角度,认为裕固族民族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政治经济的边缘化、文化结构的叠压发展,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2010年,王海飞著《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主要从文化传播与变迁的角度研究裕固族社会文化传播模式、特点以及其隐性内涵,拓宽了裕固族研究的广度[26]。
另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与裕固族艺术相关的研究著作。如2010年,高林俊的《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27],用大量图片资料,对包括裕固族许多民间艺术类别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与介绍,以视觉化的方式全面呈现,对于下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给予了很大帮助。2013年,包铭新、李甍、沈雁主编《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2.回鹘卷》[28]从敦煌壁画、新疆地区石窟壁画、其他形式遗存等方面收集资料,对回鹘服饰文化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裕固族服饰文化的源流变迁提供了详实有力的支持。另外,2012年,张宗林,刘金萍主编《裕固族舞蹈》[29],2013年,王采编著《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30]则分别对裕固族的音乐舞蹈做出了梳理性研究。2012年,杨永贤编著《肃南文物》[31]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物概况,对肃南县境内主要文物点的历史背景、存续时限、历史价值等方面作了详细注释和说明,彰显了肃南的宝贵文化遗产。2014年,杜成峰著《肃南岩画》[32],系统描绘了肃南大河榆木山、康乐乡拉盖河、大肋巴河、祁丰瓷窑口五个嘴、明花乡草古城等地共计150余处,5 100组,单体图案1.4万余主要岩画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肃南岩画全貌,详细记录和解读了肃南岩画的原始面貌、岩画内容、遗存情况,以及对岩画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气候变迁、族属与河西走廊远古动物属种做了较为全面详实的研究。
在以上的综合研究与专著中,虽然涉及裕固族文化艺术或美术的内容是零散的、分散的,不算系统与深入,但综合来看,却是珍贵的基础资料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多年来,学界还涌现了一些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不仅涉及内容广泛,而且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创意,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艺术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裕固族服饰、头饰、刺绣、编织、皮雕、装饰图案、壁画图像、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是对裕固族美术,民间艺术等问题综合性阐述的研究。安素然的《裕固族美术史略》(《新美术》1992年第4期),对裕固族民间工艺美术、建筑以及裕固族画家安吉资做了介绍。刘玉权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壁画》(《敦煌研究》2013年第3期),针对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在查阅与拜读新资料、新成果时,发现甘肃境内中小石窟中现存西游记故事图像尚有个别遗漏,如张掖市肃南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画,作者在参观调查该石窟后,做出初步介绍,补充了现有研究。
其次,是以裕固族服装、服饰、图案、刺绣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对其形式、特征、审美、工艺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以服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前文提到的田自成的《裕固族的服饰》一文从民族构成、气候影响、年龄构成、用途、材料、色彩、工艺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对裕固族传统服饰做出了详细归类于与梳理。近年来,陈文福,王萍的《裕固族女子服饰的特点及艺术内涵》(《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裕固族妇女服饰艺术探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安菁的《裕固族传统服饰初探》(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则更加全面完整地叙述了裕固族民族服饰独特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古朴的工艺材质、具有抽象意味的图案艺术及内容丰富的佩饰等形式语言,探讨其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认为服饰作为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裕固族服饰不仅是其生活环境与物质生产的体现,同时也是其与周边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交流、借鉴的结果。第二,以头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如刘海燕的《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头面艺术》(《装饰》2010年第4期),认为裕固头面作为一种独特的头饰,已成为裕固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梁瑾的《形式与意蕴: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头面艺术》(《中国服装》2015年第2期)一文则通过系统全面的梳理裕固族头面艺术的历史渊源、造型工艺、图案与色彩的运用,探寻包含于“头面”形式中的深厚多样的文化意蕴。当然,因为裕固族头饰的独特性,此类文章还有一些,但大多是描述性介绍,在此不再赘述。第三,以裕固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安菁的《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图案艺术》(《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一文在谈到裕固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中的图案艺术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裕固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裕固族服饰中,图案的内容、造型、色彩、材质都不仅有着独特的造型、色彩、材质、形式语言等特征,还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张成禄的《裕固族女子服饰图案艺术特征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通过分析裕固族服饰图案的组织构成,表现题材、色彩搭配以及材质的选择,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装饰服饰的功能,也传递出了裕固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认为其装束文化具有深邃的涵义,是该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的生动写照。裕固族延续至今没有文字的传承,但在从服饰图案中却记载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自然崇拜、英雄崇拜、风俗习惯大有帮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第四,以刺绣为研究对象。陈文福,王萍的《论裕固族服饰刺绣的艺术表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冯丽娟的《裕固族刺绣的特点及其形成缘由》(《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等,都谈到裕固族刺绣是裕固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寄托了审美追求的服饰和生活实用品,无论是纹样还是色彩都有其特殊的象征寓意和民族文化内涵,特别是裕固族刺绣独特的纹样、色彩以及形成缘由更具研究价值。第五、装饰艺术。陈文福,王萍的《复合型文化影响下的裕固族装饰艺术探析》(《中国艺术》2012年第1期),认为民族服饰是民族族群外显的文化符号,裕固族妇女服饰无论款型、材质、装饰图案及色彩都充分展现着游牧文化的特征,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还是保存着浓郁的民族服饰文化特色,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且是实力相对较弱的若干个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没有一个相对强势的文化对其进行颠覆和改变,使得裕固族的服饰与装饰艺术,既留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文化特色,又吸收周边蒙古族、藏族及汉族的装饰因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张珊的《从裕固族民俗文化探究其装饰艺术特征》(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裕固族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服饰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民俗文化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裕固族民俗的多样性艺术表现形式里,承载着的是裕固族的迁徙岁月,包含着的是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
最后,是从其他学科角度研究裕固族民间艺术或相关艺术问题的成果。陈文福的《裕固族与维吾尔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2011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配饰艺术比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第4期)和《裕固族与维吾尔族服饰艺术比较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都是从比较艺术学的角度,研究作为同源民族的裕固族与维吾尔族在服饰、居室等装饰、服装与配饰艺术上的异同。试图通过两个民族体现在装饰艺术上的外在表现方式的差异与联系,探究其内在因素的深层文化内涵。提出裕固族文化系由多元民族文化层级叠加而成,既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突厥、回鹘的文化底蕴,又颇具古代蒙古的遗风,另外还深受邻近兄弟民族——主要是藏族和汉族的影响,未能实现整体融合。维吾尔族的文化则保留了回鹘的文化遗存,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又经历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其整合程度较裕固族彻底。王烜的《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斫究》(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则利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女性学的相关理念,对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性传承人进行研究。男性与女性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承模式,通过历时、共时与现时的视角,分析了裕固族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发现裕固族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使她们成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而新时期的国家非遗政策、官方认定对裕固族女性传承人的地位更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陈德婷的《传播视域下的裕固族服饰文化变迁》(2014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从传播学出发,以民族志方法所作的跨学科考察与研究。笔者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式,深入张掖市肃南县大河乡进行调查采访,不仅还原了裕固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还着重探讨了传播对服饰文化变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播在认知文化、认知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谭黛丽的《裕固族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宗教涵义》(《焦作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着重分析了裕固族女性的传统民族服饰中蕴含的深厚的宗教文化因素。王朝晖的《从美学的角度论裕固族女性服饰的图案艺术》(《大众文艺》2014年第3期)一文以美学视角从裕固族妇女服饰的装饰图案方面入手,探讨其特征和意义,从而折射出其民族的文化底蕴。
(二)音乐与舞蹈
音乐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杜亚雄、卜锡文的《裕固族民歌简介》(《人民音乐钟》1981年第3期)以及杜亚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裕固族民歌发展一例》(《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民族艺术》1986年第2期)、《再论匈奴西迁及其民歌在欧洲的影响》(《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等文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中,杜亚雄在《裕固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一文中,提到裕固族民歌大致可分为“长歌”和“短歌”两大类,其特点分别和蒙古族的“长调”“短调”类似。长歌包括牧歌、婚礼、叙事歌等;短歌包括奶幼畜歌、小调、扦毡歌等裕固族民歌的音乐特色是本民族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振兴民族音乐的出发点。而《裕固族的奶幼畜歌》(《黄钟》2006年第4期)一文则以裕固族的奶幼畜歌和裕固人音乐观的变化有很大关联,对奶幼畜歌音乐的研究为音乐实用功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通过分析这种歌曲,可见音乐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杜亚雄用了近20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采风、调查与研究,不但系统、全面的对裕固族民歌的语言、音阶、结构、乐句、节奏型等问题做了大量的整理与研究,还指出“匈奴音乐文化的确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渊源之一”,对匈牙利学者柯达伊的结论做了补充,也证实了巴托克的猜想。另外,刘秋芝的《裕固族的礼仪歌及其功能解读》(《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通过对裕固族生活礼仪歌、人生礼仪歌和生产礼仪歌的分析,指出裕固族的礼仪歌是其独特生产方式和草原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裕固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张瀚玉,杨叶青的《裕固族民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则认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裕固族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民歌、舞蹈以及音乐文化传承三个领域,对曲艺、器乐等领域的研究尚未进行,指出了现有研究内容单一,不够深入等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贺卫光、王海飞的声像教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民歌集萃——草原上的歌》(《甘肃省声像教材出版社》)以声像资料的方式,收集了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的众多传统民歌,更为直观的对包括服饰装饰在内的裕固族民间艺术的众多方面呈现出来,具有资料库的价值和意义。
舞蹈研究方面,全迎春的《裕固族舞蹈的创作与教学研究》[33]是较早从教学角度思考裕固族舞蹈的继承与传承问题的,提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并就创作与教学做出了展望。近年来,邓小娟,周青的《裕固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当代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翁彬彬的《裕固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调查研究》(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文章中,在挖掘裕固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分析与思考,为充实民族舞蹈的理论研究,彰显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精神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民俗文化
民俗历来和文化、艺术、工艺等范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艺术的许多形式都以其特殊的语言形式渗透在民俗中。婚俗历来是民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得更加深入。近年来在裕固族婚俗研究中具代表性的如:贺卫光的《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从民族学的角度,认为裕固族婚礼中为新娘专设的小帐房“道尔朗”,其设置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婚姻形态;《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一文中(《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对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尧达”的文化内涵是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生殖崇拜文化的遗存。姚力的《裕固族帐房戴头婚再研究》(《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描述了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的基本形貌,批驳了以古典进化理论为依据、认为帐房戴头婚是古老母权制残余的学术观点;他还其在《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一文中,结合历史文献及地方志资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帐房戴头婚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另外,刘秋芝的《裕固族的礼仪歌及其功能解读》(《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缪自锋的《裕固族文化仪式研究》(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贺卫光的《论藏文化对裕固族及其文化形成的影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等成果,在研究民俗的同时,对相关民间艺术也有所涉及。这些研究都不仅仅是对裕固族民俗情况的挖掘、思考与研究,其中还包含有很多关于服饰、用具、工艺等视觉艺术范畴的内容叙述,其产生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风尚和审美观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成果的综合梳理,可以看出,民间艺术作为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有以下特点、问题与思考。
特点表现为:一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专家学者就裕固族文化、民俗等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展开系列研究,更有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传播学的研究生,既体现了研究阵容的逐渐强大,又体现了研究人员的梯队正在逐渐形成;二是研究专题也逐渐呈现出系统化、序列化、整体化的态势;三是研究范围也在逐步拓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现阶段的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存在很多不足,正如高启安在《裕固族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到:“研究状况不平衡,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不平衡;历史、族源、语言、婚丧等研究处在领先水平,而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落后;东西裕固族研究不平衡(东部研究不足,西部较好);对传统史料、西北边疆史地著作、地方志和田野资料调查的深入研究和运用程度不够;方法单一,不能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协同攻关”[34]。
问题与思考:一是整体研究态势上讲,表现出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尤其在视觉文化领域,对服饰、刺绣、图案等方面较为关注,而对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皮雕、织蝎子乃至其他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显现出很不平衡的现实;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在民族属性越来越被强调的同时,可视性的民族艺术符号如何运用与转换问题比较突出,还有待在展开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实践;三是属于裕固族民间艺术的信息较少,现有的视觉呈现是在变迁、融合、吸收等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在民间艺术领域的综合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四是现有的的成果,描述性阐述较多,鲜少在艺术学框架下对裕固族民间艺术形态在造型、色彩、审美等角度的深度研究,缺乏对于其整体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专项成果。当然,随着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裕固族的不断关注,再加上国家西部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良好的政策机遇,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必将进一步深入,从而促使裕固族研究真正实现全面繁荣发展。
[1]沈福文等.西南少数民族图案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
[2]杨俊生.中国各民族妇女服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3]陕西省博物馆.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M].西安:长安美术出版社,1959.
[4]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第一编)[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5]陈兆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6](芬)马达汉.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M].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4.
[7]《裕固族简史》编写组.裕固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8]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9]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10]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46·中国裕固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11]钟声.戈壁人家:裕固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杨进智.裕固族研究论文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13]钟进文.裕固族研究集成[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2-446.
[14][15][16][17]赞丹卓尕.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313-316,317-321,392-407.
[18]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1[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81-314.
[19][20][33]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2[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275-328,481-541,145-156.
[21]钟进文.裕固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
[22]郝苏民.甘肃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3]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4]贺卫光.裕固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5]李天雪.裕固族民族过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6]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7]高林俊.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8]包铭新,李甍,沈雁.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2.回鹘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29]张宗林,刘金萍.裕固族舞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
[30]王采.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3.
[31]杨永贤.肃南文物[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
[32]杜成峰.肃南岩画[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
[34]高启安.裕固族研究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5):110-111.
(责任编辑 贺卫光 责任校对 包宝泉)
Study of Folk Arts of Yugur Nationality since 1980s
Liang Jin
(School of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Gansu, 730020)
The study of folk a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thnic research. Since 1980s, the study of Yugur nationality has achieved a lot in it ethnic origin, names, languages, folklore and cultural evolution. The study of folk arts of Yugur Nationality is on the rise, but is still comparatively weaker. Through detailed sorting out of folk arts study of Yugur Nationality in this very time, the article offers reflection on overall enhancement of relative studies.
a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Yugur Nationality; folk arts; sorting out and reflection
2016-07-22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研究——以裕固族为例”(项目编号:2015A-088)
梁瑾(1971—),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与民间艺术研究。
G193
A
1001-5140(2016)06-0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