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神僧传》考证辨析

2016-02-18 22:04元文广靳利翠

元文广 靳利翠

(1.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3.河北工程大学 校办公室,河北 邯郸 056038)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神僧传》考证辨析

元文广1,2靳利翠3

(1.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3.河北工程大学 校办公室,河北 邯郸 056038)

摘要:余嘉锡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重要成果。此书对《四库总目》中的490余篇提要进行了辨证,提出不少宝贵意见,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仅就《四库提要辨证·神僧传》条的考证思路、论据等进行讨论,认为余嘉锡先生从目录学角度讨论《神僧传》的撰者问题,其论述过程不够严谨,所提供论据存在问题,不能直接指向结论,因此,所得结论很难令人信服。从《神僧传》版本源流角度入手,用直接论据使《神僧传》撰者问题更加明确、所得结论《神僧传》为明成祖所撰集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神僧传》; 版本源流; 撰者问题

0引言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共二百卷,清永瑢、纪昀主编。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武英殿刊印,是为殿本。乾隆六十年(1795年)杭州官府根据文澜阁所藏殿本重刻,是为浙本。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又以浙本为底本翻刻,是为粤本。《总目》因“成于众手,迫之以期限,绳之以考成……纠谬之处,难可胜言。”[1]49-50因此,《总目》成书以来,学者对其中的错误不断进行辨析补证,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等,其中以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影响最大,是研究《总目》必须参考之书。也正因其有很高的学述价值,使其本身也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关于《四库提要辨证》的研究文章,如胡楚生《<四库提要补证>与<四库提要辨证>》,廖璠《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陈晓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学贡献》,安学勇《<四库提要辨证>研究》等,但这些文章都未涉及余嘉锡先生对子部·释家类典籍的辨证问题,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中,涉及子部·释家类典籍仅有一部,即《神僧传》。本文仅就《四库提要辨证·神僧传》条对撰者考证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梳理,并从《神僧传》的版本源流入手重新考证撰者问题。

1余嘉锡《神僧传》辨证中存在的问题

《总目》主要以收录儒家典籍为主,但为了凸显《四库全书》收书之“全”,在儒学典籍之外兼收少量释道二家之书,并仿前代目录之书将释道之书置于子部之末,释书在前,道书在后。《总目》共收录古籍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其中释家类典籍收录十三部,三百一十二卷,存目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对于《四库提要·释家类》,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一书中说:“《四库提要》成书仓卒,谬误本多。惟释家类著录十三部,存目十二部,谬误尚少,此必稍通佛学者所为。”[2]19但是,从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释家类提要中存在的问题并非陈垣先生所说的“谬误尚少”。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释家类补证7条,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释家类补正21条,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于释家类典籍二十五部中仅辨证《神僧传》一条。由此可见,余嘉锡先生对释家类的研究有所欠缺。对于《神僧传》的辨证来说,余嘉锡先生只就《神僧传》的撰者进行了考证,虽然考证详实,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先从问题的源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谈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神僧传》九卷,不着撰人名氏。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此书,卷帙相符,亦不云谁作。所载始于汉明帝时摩腾法兰,终于元世祖时国师帕克巴,凡二百八人,葢元人所撰。《帕克巴传》称:大德七年卒,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帝师,则书成于仁宗以后也。[3]192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对《四库全书》所收书所作的提要,《四库全书》所收《神僧传》本,九卷,不着撰人。纪昀等编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亦云不着撰人名氏,但从《神僧传》内容情况入手,对成书年人,撰者进行了大致判断,认为是元代人所作,成书于仁宗之后,这一结论的得出仅仅是依据《神僧传》第九卷终于神僧瞻巴,由此纪昀等认为瞻巴为元人。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这一观点,余嘉锡先生不能认同,因此,进行了新的考证。

余嘉锡先生辨证曰:李慈铭《荀学斋日记》壬集下云:“明椠《神僧传》首有序一叶,前题《御制神僧传序》,末题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六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见此序,以其第九卷终于元帝师瞻巴,故疑元仁宗时人所为也。”愚考《文渊阁书目》卷十七寒字号有《神僧传》一部,九册。又一部三册,均不着撰人。张萱《内阁书目》不著录,然《明史·艺文志》子部释家类明有成祖《御制诸佛名称歌》一卷,《普法界之曲》四卷,《神僧传》九卷,《千顷堂书目》卷十六同,《提要》因失之不考。李氏亦未之知也。朱睦楔《聚乐堂艺文目》及《万卷堂书目》卷三,均有《神僧传》九卷,御制。范懋柱《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云:“《神僧传》八卷,不着撰人名氏,明永乐十五年御制。既云不著名氏,又云御制,近于不词。从来御制之书,岂有署名氏者哉。”[1]1176-1177

上述考证存在两点疑问:一,余嘉锡先生曰:“从来御制之书,岂有署名氏者哉。”意为《神僧传》乃御制之书,不需要再书作者,意在说明《神僧传》乃明成祖所辑。此一结论有待商榷。首先,《神僧传》是否为御制之书仅凭书前之序无法定论。查《四库全书》可知,凡御制之书,除有御制序外,书名前皆有“御制”二字,如子部《御制历象考成》,《御制日知荟说》,《御制数理精蕴》;集部《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御制文集》,《御制诗集》等。而查各种书目,《神僧传》一书书名前并无“御制”二字。其次,《御制神传序》也可理解为明成祖为《神僧传》所作之序,因为在他人著作前附御制序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成克巩纂《御定道徳经注》一书前就有《御制道徳经序》,蔡世远撰《二希堂文集》一书前就有《御制序》,杨雄撰《扬子云集》一书前有《御制题扬雄甘泉赋事》,杨继盛撰《杨忠愍集》一书前有《世祖章皇帝御制表忠録序》等。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二云:“《神僧传》九卷,明秦藩刻本,此书首列永乐十五年正月御帛序,似为永乐时御制之书。”[4]1177从这一文献的用语可以看出,丁氏对于此书是否为御制之书也不十分肯定,因此在“御制之书”之前加一“似”字。因此,仅凭《御制神传序》很难断定其是否为御制之书。再如《永乐北藏》第181册收《感应歌曲》一卷,不着撰人。《感应歌曲》与《神僧传》情况一样,正文前同样有《御制感应序》一篇,题为“永乐十八年四月十七日”[4]2,这也足以说明仅凭御制序是无法说明撰者的。二,余先生所用论据,存在问题。论据一:朱睦楔《聚乐堂艺文目》及《万卷堂书目》卷三,均有《神僧传》九卷,御制。论据二:范懋柱《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云:“《神僧传》八卷,不着撰人名氏,明永乐十五年御制。”余先生所用这两条论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御制”二字,书目的作者对于《神僧传》为“御制”的论断过于武断,因为在《御制神传序》一文中,“御制”二字仅在标题中出现,而在正文或者落款处均无“御制”二字,所以,以上两条论据不能说明《神僧传》为御制之书。由此可见,余嘉锡先生对《神僧传》撰者的考证,无论从考证思路,所使用的论据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对于《神僧传》撰者的考证,则可从《神僧传》的版本入手,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神僧传》的版本

余嘉锡先生案曰:“《明史·艺文志》子部释家类明有成祖《御制诸佛名称歌》一卷,《普法界之曲》四卷,《神僧传》九卷,《千顷堂书目》卷十六同,《提要》因失之不考。”《提要》失之不考者,因其未见《御制神传序》,而根据《神僧传》本身之内容情况断言其可能是元代人所作。《提要》所据之本为通行本,而此版本前无《御制神传序》一文,由此说明《神僧专》一书在流传的过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神僧传》的版本情况进行调查。《神僧传》作为佛教典籍,它的流通大致有两个途径,其一,通过大藏经流通;其二,通过单刻本流通。

2.1藏本情况

《永乐北藏》第181册,《神僧传》九卷,有序,为明太宗朱棣集撰。[1]23《嘉兴藏》第六册《神僧传》九卷,有序,为明成祖撰。[5]479《乾隆大藏经》第152册,《神僧传》九卷,有序,序文标题改为《永乐御制神僧传序》,不著作者。[6]16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神僧传》九卷,有序,不著作者。[7]948《中华大藏经》62册,《神僧传》九卷,有序,所用底本为明永乐北藏本,不著作者。[8]358从《神僧传》入藏情况来看,清代之前入藏的《神僧传》版本皆题为明成祖所撰,清代及之后入藏《神僧传》版本皆不言撰者。

2.2刻本情况

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一书中,关于《神僧传》有五个刻本,分别为:明永乐十五年内府刻本;明西天竺青河发僧刻本;明西天竺青河发僧刻本,清丁丙跋;明万历吴管刻古今逸史本,清顾广圻校并跋;明抄本。五个刻本全为明刻本,皆为九卷本,署名明成祖朱棣撰。[9]978

从以上藏本与刻本的情况来看,明代《神僧传》版本皆有撰者,清代以后,《神僧传》版本不提撰者,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据的通行本应该是明代以后出现的版本。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曰:“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10]69从以古为尚的原则出发,关于《神僧传》的撰者应以明人为据,来改正清以来《神僧传》的撰者不明问题。明代《神僧传》版本以明永乐十五年内府刻本为最早,可以看作是祖本,因为《御制神传序》的写定时间为“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六日”,其后的藏本与刻本都是以此为据而形成的。因此,永乐十五年内府刻本对于我们判定撰者具有重要意义。现存永乐十五年内府刻本《神僧传》的撰者题为明成祖撰。因此,《四库提要》所言《神僧传》九卷,撰者为元人的说法不可信,撰者应为明成祖。由此可见,从版本角度追溯《神僧传》的撰者,比从书目角度入手更客观,更可信,更直接。

3结论

综上所述,《提要》所据《神僧传》九卷,通行本,应为明以后的刻本,因为从大藏经和刻本情况来看,大概从明以后,《神僧传》不著录撰者,或称不知撰者名氏,因此可以推知,《提要》所据之本是晚出刻本。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从目录学角度虽然对《神僧传》的撰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并得出了结论,但本文认为其论述的过程不够严谨,所提供论据存在问题,不能直接指向结论,因此其所得结论很难令人信服,而本文从《神僧传》版本角度入手,以直接的论据则使《神僧传》的撰者问题变得更加明确,因此,所得结论也更加可信。

[参考文献]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永乐北藏整理委员会.永乐北藏:第181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0.

[5]嘉兴大藏经整理委员会.嘉兴大藏经:第6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6]乾隆大藏经整理委员会.乾隆大藏经:第152册[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7][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8]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6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陈红娟)

Yu Jiaxi's Textual Criticism and Discrimination on God Monk Biography of Four Abstract Dialectics

YUANWenguang1,2,JINLicui3

(1.SchoolofLiterature,Northwest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7,China;2.SchoolofHumanities,Xi'anAviationCollege,Xi'an,Shaanxi,710077,China;3.OfficeofPresidents,HebeiEngineeringUniversity,Handan,Hebei,056038,China)

Abstract:Four Abstract Dialecticswritten by Yu Jiaxi is one important result of the research on "Four Abstract Dialectics".In this book,Yu made dialectical research on490 articles in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 QuanShu,presenting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need further discussion.The dialectical thought train and grounds of argument for God Monk Biography of Four Abstract Dialectics are one example that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Since he studied the author from the angle of its catalogue,Yu's argument process of Biography of God Monk was not precise,and grounds of argument he offered could not reach the conclusion,so his conclusion was unconvincing.If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version source of Biography of God Monk,makes the author of God Monk Biography more clear with direct grounds,and thus reach a more persuasive conclusion that Biography of God Monk was written by Emperor Cheng Zu in Ming Dynasty.

Key words:Yu Jiaxi;"Four Abstract Dialectics";"Biography of God Monk";version source;Author's problem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元文广,男,甘肃会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航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佛教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16)01-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