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14)
“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研究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14)
“一带一路”战略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新的机遇。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面临着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失衡、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带来不确定因素、沿线国家和国内地区文化产业的挑战等问题。基于此,从整合文化资源、构建“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的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福建;文化产业;发展
2013年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包含了文化产业,还需要文化产业带路、搭台,让文化产业搭车[1]。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福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福建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失衡、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沿线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等各种因素,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福建文化产业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放异彩,合理调整其发展布局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带一路”战略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拓展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依赖文化产业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搭台,可以让文化产业搭车传播福建形象、福建故事,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
(一)“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新的机遇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行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福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和对外开放的优势,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和渠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文化贸易额持续增加,位列全国第四位[2]。但福建文化对外贸易缺乏中高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出口大多为低端产品,高端文化产品难寻其踪,特别像动漫、电影、电视剧出口数量非常少[3]。这就表明福建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文化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将给福建带来文化贸易伙伴增多、地域拓展、更加开放的历史机遇[4]。
(二)文化产业是顺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现的现实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被提出来的,文化产业是这一战略重要的转型基础与融合性产业,是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领域[5]。“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文化产业以其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成为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缓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顺势成为了国家战略[5]。“十二五”以来,福建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紧密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既有本土核心竞争力,又与其它省份差异化发展的格局,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2015年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 1%,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比如,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广播剧、文艺类图书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满堂红”;创排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受邀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机构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演出。上述优秀文化产品将拓展福建文化产业的文化辐射功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
“一带一路”战略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而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与视角,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但存在着影响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失衡
区域文化是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也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进的关系[6]。福建省各地市经济基础不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存在差异,使得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相对不平衡,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州、厦门和泉州,法人单位数占福建的66.1%,实现的增加值占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7. 3%,它们是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而漳州、莆田、宁德、三明、南平、龙岩等六个城市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低,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也较低,文化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相对比较落后,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但这些相对落后的城市也已开始结合自身的特色文化和优势着手发展文化产业。例如,南平在武夷山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创意产业园区;龙岩依托古田会议旧址群、长汀革命旧址群、才溪乡调查会址,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宁德设立福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莆田大力发展妈祖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业等。这表明由于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福州、厦门和泉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于省内其他城市,而省内其他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中的“开放重地”,这是福建文化产业腹地拓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7]。
(二)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的过程,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9]。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保护、传承和品牌化的过程,资源整合往往会形成1+1大于2的合力和裂变效应[9]。因此,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趋势所向。目前福建文化资源整合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南平市政府提出大武夷旅游概念,整合了延平溪源峡谷、顺昌华阳山、建瓯根雕城、大安源、瀑布林等重点景区,将奇峰怪石、险滩飞瀑、森林氧吧、温泉禅茶、畲族风情、根雕文化等地域自然、人文资源融为一体。但从总体上来说,福建各地市文化资源整合面不大,过于狭窄,文化产业发展散点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整体形象定位和共同开发保护的政策和项目协调,导致各地市在文化旅游推广过程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抱团”打造拳头产品和品牌化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是配套服务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9]。比如,一些城市单纯利用实体性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往往忽略传说故事对旅游景点的提升价值[10]。
(三)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带来不确定因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曾经是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的发祥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古老文明,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较为明显,造就各国的文化差异。而各国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文化禀赋优势,促进文化交流与借鉴,实现文化精神产品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也会阻碍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甚至存在文化壁垒和文化冲突。比如,一些民间社会团体和民众受宗教信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注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众和社会团体趋于保守,消极应对本土文化的更新和与异质文化交往,排斥外来文化,会阻碍沿线国家的文化交往特别是精神产品的贸易和价值观的相互传播[11]。因此,沿线部分国家与福建在文化上的差异、冲突,会影响双方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寻求合作点,也就难以真正让福建文化产业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发展,最终影响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推进[1]。
(四)沿线国家和国内地区文化产业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60多个,包括东南亚11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7国、蒙古国、非洲等;同时也涉及中国内陆地区,包括西北五省、东北三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浙江、天津、福建、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以及香港、澳门、台湾。这些沿线国家和国内地区,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福建文化产业共同分享国内外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随着福建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外文化产品正在融入福建文化市场,对文化消费者的欣赏口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刺激文化消费者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文化需求[12]。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表现为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较好的文化设施基础条件和较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区位、人文优势[13]。但福建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本土文化产业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从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看,沿海多数城市的文化龙头企业实力较强、文化知名品牌影响力较大,与省外其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从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和储备来看,沿海城市高等教育相对发达,高端文化人才集聚力强,有较强的文化创新活力,这方面福建也存在差距;从文化消费需求看,福建与沿海城市比较,辐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高雅文化消费需求不足,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不旺。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发挥文化先行优势,加强福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整合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宝贵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小、弱、散”的问题,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供组织结构保障。福建文化资源丰富,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总体上还很不够,造成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因此,应充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紧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把福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建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利益、共识推动的文化平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由独唱到合唱[7]。比如,在利用和开发茶文化时,可以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这四大名茶进行同类串联,又可以将中华茶道与日韩茶道、宫廷茶道与民间茶道等进行相近串联,还可以将茶道与禅道、瓷器、奇石、书画等进行相关串联,达到文化资源的多角度、全方位开发[10]。因此,应对福建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摄取、保护和利用,打造文化产业运营新平台,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二)构建“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的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一体”是指以福州、厦门这两个中心城市为支撑,由沿海城市群组成的区域,该区域以福厦、厦漳铁路和福泉、泉厦、厦漳高速公路为轴线,南北绵延300公里,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收入水平高、人口数量多,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彼此间联系较为密切,正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14]。“两翼”是指以北部闽江流域和南部九龙江流域为依托,基于相同文化内涵的次发展区域,此两翼以内陆中心城市南平和龙岩为端点分别与福州、厦门和泉州形成了城市对称分布的发展格局[14]。以福州、厦门、泉州为核心的沿海城市是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力量,切实发挥其对“两翼”的文化辐射功能。以三明、南平和龙岩为核心的福建内陆地区,是福建古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发源地,是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体”和“两翼”各具优势又存在有机联系,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合力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
区域合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间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是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资源分布和文化产业开发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束缚的羁绊,实现跨行政区域合作[15]。因此,福建各地市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着眼全局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分类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合作水平以及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16]。从实践来看,泉州和厦门地缘相邻,文脉相通,文化产业互补性和联动性强,合作空间大。为此,需要建立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建立联盟等形式,加强政策互通、相互投资、项目对接,构筑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链,解决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以及无序竞争[17]。此外,还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平台和项目,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13]。
(四)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人类发展的新思维,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以建构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在于寻求世界文化产品的共识,其目的在于抵制文化霸权,调和文明冲突,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新方向。而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应秉承互不干涉文化发展政策,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差异,共同维护沿线各国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发展各自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各国文化禀赋互补。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秉承包容性发展的文化理念,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以“海丝”文化品牌培育为重点,突出“海丝”文化主题,将“海丝”文化融入文化产业体系各领域,打造“海丝”文化产品与服务品牌。同时,加大“海丝”文化品牌“走出去”的力度,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蓝图,将“海丝”文化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的纽带,促进文化对外贸易新空间的拓展、新格局的形成,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
[1]蔡尚伟,车南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2]文体新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27)[2016-08-09].http://www. lwq.gov.cn/cms/htm l/wtj/2015-05-27/924470508.htm l.
[3]魏雪莲.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秦淑娟,李邦君,陈朝霞.“一带一路”下的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机遇及路径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7).
[5]滕晶,李敏.“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基于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
[6]单玉丽.发挥海峡区域文化优势,促进区域融合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7]李孝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拓展浅析[J].学习论坛,2016(7).
[8]王志平,郑克强.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与保护利用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9]齐勇锋,张超.“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研究[J].东岳论丛,2016(5).
[10]林朝霞.福建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4).
[11]赵波,张春和.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意蕴——基于世界文化交往思想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6(1).
[12]郭颖.福建文化产业竞争环境SWOT/PEST分析[J].发展研究,2007(10).
[13]孙慧英,倪宇婷.福建省文化产业研究十年综述[J].东南传播,2012(1).
[14]曹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需探讨的几个问题[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3).
[15]郑美娟.海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核心动力[J].东南传播,2011(12).
[16]祁述裕,刘东超,孙连才,等.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福州、莆田、泉州和厦门四地为考察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
[17]刘孟孟,王宜强,黄跃东.福建省基于“一体两翼”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战略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9).
[18]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G114
A
1009-2447(2016)04-0016-04
2016-09-09
陈登源(1970-),男,福建闽侯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