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6-02-18 10:59闫文杰毛晓红
关键词:毕业生群体大学生

闫文杰 毛晓红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校漂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闫文杰 毛晓红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徘徊在社会与学校推拉之间的“校漂族”逐渐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校漂族”作为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群体,对高校管理和稳定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校漂族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讨了其对高校稳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校漂族; 高校稳定; 影响; 对策

对大学生来说,经过四年制大学教育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最后做出的选择就不同。一部分学生凭借自己所学专业奔赴新的人生驿站——职场,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较高的文凭会为他们未来就业增加筹码,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考研失利或者对工作不满意等原因,需要一段时间为他们所达到的目标储备能量,会将最熟知的校园作为一个缓冲期,名副其实地当起了“校漂”一族。

一、“校漂族”的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学校周边的情况了解,校漂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研漂族、公考族、恋校族、待业族、恋爱族、潇洒族、消极型的边缘族、留洋族,其中占人数比例较大的是研漂族。

(一)为理想而蛰伏的考试族

这一群体一方面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增加未来就业的筹码;另一方面为了避开当前就业高峰期。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选择最熟悉的校园作为“漂”的藏身宝地,三五成群组成一个战队,跟在校大学生一样,每天早起奔向图书馆抢座位,中午去食堂就餐,下午继续坐冷板凳,看上去枯燥乏味,没有活力,但是对他们而言,脱离外界的干扰,杂念减少,精力高度集中于学习,有充足的时间安排个人的作息规划。他们往往目标明确,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他们乐观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拼搏,但同时他们心灵又是最脆弱的,为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相类似的是为端国家铁饭碗,而日复一日努力学习的公考族,这个群体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呈现出千军万马争过龙门的趋势。这一群体选择“漂”在学校周边主要为了保证顺利通过考试考核。

(二)求职受挫型的“暂缓”就业族

这部分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能谋求到自身喜欢的工作,同时又不情愿降低要求委曲求全,为了避开家庭及其周遭环境的影响,选择漂在学校等待时机。他们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职业观念的改变,在择业时,不只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个人兴趣爱好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层面表现出的不成熟和不理智。

(三)无进取型的消极族,

这部分人相对比较懒散,在校期间可能经常逃课,沉迷于游戏,或者因为家境贫苦,整天忙着打工赚钱从而荒废了学业,最终达不到毕业条件的要求,强制性推迟毕业,最后只能选择在学校周边租房以完成学业。

(四)无为潇洒的不就业族,

这一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环境优越,没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大学毕业后不急于就业,不想过早的进入社会,而是希望过着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选择“漂”在学校周边;另一类是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中硕蚁族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学生虽有高学历文凭,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多不尽人意,再加之硕士研究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遭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两头挤压。使得一部分人在面对求职时四处碰壁,很难寻求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心存胆怯,没有自信力,不敢尝试而是继续回味在象牙塔式无忧无虑的生活中。

(五)等待签证的出国族

这个群体是校漂族中的贵族派,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少,他们相对其他的漂族压力较小,且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选择“漂”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签证以出国深造。选择“校漂”,方便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同时能够辅助老师做一些研究工作,对签证的申请会有很大的帮助。就目前调查而言这个群体的趋势在不断扩大。

二“校漂族”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校漂族”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2]。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保留在原就读的学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3]这一政策客观上减缓了部分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行动力,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据《中国青年报》对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十几所高校毕业班的调查显示: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总人数的5%,普通高校约占10%,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一些部门为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大力吸纳引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小微企业,推出“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它的实质是为暂缓就业的学生搭建平台。以上这些政策的实施,无形中导致了“校漂族”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高等教育现状与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相脱节的影响

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扩招数量的增加,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目前部分高校虽然根据发展要求设立一些时髦学科,却没有考虑到对学生“质”的提高,不注重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忽视市场的饱和能力,造成毕业生素质与用人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从而引起“校漂族”的产生。

(三)社会中追求高学历风气蔓延的影响

学历在当今中国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高学历是许多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审核能否通过的第一步,即它是毕业生跨过职业高门槛的通行证,在追求高学历风气的现象中,大学毕业生陷入对学历的疯狂追求,特别是2014年秋季研究生实施自费以来,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要求推免保研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这一政策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学生可以凭借实力争取进入更好的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所占的人数比例,采取不同等级和不同程度的奖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热情,使一大批毕业生陷入考研热中,“校漂族”这一群体正不断扩大。

(四)自我定位茫然不清楚的影响[4]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指导下,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够。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存在理解不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抱有不确定性,不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宁愿失业而不就业,盲目地跟从他人步伐。这种从众心理,使得“漂”的趋势不断扩大。

三、“校漂族”趋势扩大对高校稳定带来的影响

“校漂族”漂在学校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从容地规划下一段生活。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能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理清思绪,结合自身的爱好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其积极的方面,在看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给高效稳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校漂族”对高校带来的影响

1. 制约高校的扩大发展,影响高校的名誉

2001年教育部公布,各个高校就业率必须每年将其一次性对外公布[5],公布的数字和排名将会影响到高校生源和对外形象。“校漂族”驻扎在学校周边,一定程度上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规模。

2. 高校管理上出现“盲区”[6]

“校漂族”已不属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职责的范围。近年来,通过新闻,微博等途径得知,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处于成熟阶段,不法分子抓住其弱势在学校周边假冒身份进行欺诈,使得学校的附属地带常常出现安全隐患。作为流动人员的“校漂族”,进出校园各个场所,违反校园校纪,甚至有的人引狼入室,拉帮结派,联合社会人士进行大肆传教或者营销等。有的群体进驻学校公寓,经常去学校学生共用资源的地方,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必然给学校管理带来隐患,而要对其进行管理又难以入手。

3. 占用学校有限的资源[7],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校漂族”他们跟在校大学生一样,去图书馆、运动场、食堂、教室等,他们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免费使用水电,免费听课、查阅资料,占有图书馆有限的座位和免费使用运动场所等。这显然对付有高额学杂费的在校大学生不公平,他们犹如天马行空,来无踪去无影,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校漂族”挤占了学校的有限资源,势必加大其紧张度。

(二)“校漂族”给在校大学生和自身带来的影响

“校漂族”面对举步维艰,残酷的生存现状选择“漂”在学校,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负面的“典型示范”[8],他们与大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无形中给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引发他们过早地对自身的前途产生消极预期,对自己失去自信,对前途充满担心和忧虑,甚至重蹈覆辙师兄师姐的道路,无形中扩大“校漂族”的队伍。

对“校漂族”自身而言,处在缓冲期阶段,目标极不明确,但看到同辈学生纷纷毕业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自身因为种种原因“漂”在学校多了一份迷茫。相比较在校的时光,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虽处在学校,但已不归学校管理,心理上缺乏一种归属感,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落寞情绪,再加之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以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成为巨大压力,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积累下去,容易产生落寞、焦虑甚至抑郁。

四、高校对“校漂族”趋势的扩大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并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从源头上做好“校漂族”登记和统筹工作,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把他们纳入管理范围,制定相关负责人将具体人数和具体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学校。同时开辟一块专属于“校漂族”的宿舍区:一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使得他们有归属感,减轻心理压力。例如学校相关负责人可以走访专属区域进行慰问和关心。“校漂族”与在校大学生管理标准一样,对他们进行有偿服务且制定相关政策,并与“校漂族”签订协议,临时发放出入证件。比如学校的一卡通证,流动人员居住证等,尽可能避免学校管理上的“盲区”,从而规范学校的正常秩序。

(二)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高校与社会人才市场的一个接口。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水平,使他们在指导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管理。向学生理清继续升学与就业两者间的差别,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安排,尽可能的减少“校漂族”现象的产生。高校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可以对学校所设的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学校可以向在校生开设一些关于社会、人才供给、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进行指导。

(三)学校、家庭、社会对“校漂族”要齐抓共管

除了学校管理的策略方面外,社会、家庭和“校漂族”自身,这些方面也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政府部门应该给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毕业生职能的培训;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清其思想情绪,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父母应该从长远考虑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和提高就业的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寻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加强他们独立的个性和社会的责任心 。“校漂族”们应该清醒自己需要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重视社会角色转换教育,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实践,着重培养社会角色转换意识。“校漂族”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认清学校不是永久的避风港,退缩和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只是一个暂时缓解竞争压力的缓冲期。

总之,“校漂族”现象的出现是纷繁复杂的,解决好这一问题,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是行不通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几方面共同努力,使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少一份茫然,多一份信心和勇气,减少“校漂族”的产生,同时让已经是“校漂族”的群体尽可能的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缩短磨合期。

[1] 王仕.论大学生“校漂族”成因及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6-47.

[2] 廉思.我国“校漂族”群体的生存现状与定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4).

[3] 张静,赵永平.“校漂族”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9-11.

[4] 饶志华.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路径选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5] 薛慧峰.对校漂族群体的深层次探究——“校漂族”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09(6):159-162.

[6] 蒋淳,刘建峰,田宏吉,施哗成.“校漂族”成因与高效管理对策探析,[Z].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11(6).

[7] 张文鸯.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妥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97-99.

[8] 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10).

The Influence of “School-drifters” to the Stabi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YAN Wen-jie, MAO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s the college enrollment is fast expanding during recent year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appear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ose school-drifter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a sub-cultural phenomen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As a group with high mobility, the school-drifters impose a severe challenge on the management and stability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reasons of those school-drifters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ir influence to the stability of universities, also putting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School-drifters; Sta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2016-07-08

闫文杰(1990-),女,山西洪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2014年度研究项目“‘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号:14sd0155)。

D523.34

A

1672-4860(2016)05-0073-04

猜你喜欢
毕业生群体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