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军,薛春善,李兰杰
(周口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施现状调查
——从豫东地区教师培训的视角研究
刘广军,薛春善,李兰杰
(周口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通过对2010年以来参加“国培计划”及相关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条件较差、自我认识不够、专业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培训模式过于单一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建议:(1)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2)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3)创新教师培训的模式;(4)提升教师培训内容的专业化和具体化程度;(5)对教师实行分层培训;(6)考虑年龄层次合理分配教师培训;(7)提倡合作交流的培训方式.本文旨在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调查
1问题提出
2008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如今,五年一轮的“国培计划”第一轮已经结束,2015年是“国培计划”第二轮的开局之年,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受训情况和整体素质与5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研究者对豫东地区受训的16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从豫东地区教师培训的视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借鉴.
2研究过程
2.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豫东地区一至六年级2010年前已参加各种培训和2010年以来参加“国培计划”的农村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共计160名.
2.2调查工具和方法
自编《河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主要涵盖: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现状,包括教师所参加的培训的主要目的、培训方式、组织形式、教师教育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等.问卷共27个问题,其中有22个单选题,4个多选题,1个开放题.运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一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2.5%.
3调查结果
3.1农村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3.1.1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处的年龄段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74.9%,29岁以下以及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25.2%,对于刚刚入职的教师应该加强其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而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应该关注其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的培训.
3.1.2教师参加过培训的级别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约占14.2%,市级培训的教师约占30.4%,县(区)级培训的教师约占48.6%,学校培训的约占6.8%,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的教师约占44.6%,不到培训人数的一半,培训的级别过低,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3.2教师对参加培训的认识
3.2.1参加培训教师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64.2%的教师认为自己参加培训主要是为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表明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趋向与时俱进的;10.1%的教师认为培训可以作为自己的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体现出培训的自主性、积极性较低;大约17.6%的教师认为这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的机会;有8.1%的教师为了评优、评职称或服从学校安排.
3.2.2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教师认为展示交流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而未选择此项的只占38.5%.讲座和团队研讨这两种培训方式,选择的比例为46.6%,未选择的为53.4%,选择与未选择的比例基本上平衡,说明这两种培训方式有一半教师喜欢. 而对于个人研修和网络论坛的培训方式,多半教师不太喜欢.因此,教师不愿意独自去学习,而对于团队交流合作的方式还是比较喜欢的.
3.3教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3.3.1目前比较欠缺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待加强和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知识应用;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有12.2%的教师认为仍需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大约8.8%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比较欠缺,相比之下对于学科专业知识这方面欠缺的教师只占6.8%,这说明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教师掌握的还算扎实.
3.3.2目前教师教研培训急需的专题内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教师教研培训急需的专题内容中,课标解读为20.3%,教材分析为20.9%,教学设计为18.2%,说明教师对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掌握较好.对于教学智慧,有40.5%的教师这发面的能力是欠缺的,他们认为目前急需对这方面进行培训.但是教学智慧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积极探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3.3.3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惑
对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有31.8%的教师倾向于教师行为的转变,有39.2%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方面比较欠缺;6.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基本上可以游刃有余的解决;9.5%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目前还能使自己驾驭课堂.
3.3.4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缺乏专家引领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5.5%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狭窄,10.8%的教师的教研意识、能力薄弱,另外约33.1%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不够多样化,20.3%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少新的教学模式,20.3%的教师缺乏专家引领.总的来看,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有待提高,还不能摆脱过去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束缚,观念急需转变提高.
3.4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认识
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丰富、适应能力较差、研究意识相对欠缺、自我发展意识不高等问题.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上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已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1].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拓展、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案例研讨与教学实践等方面需要不一样的知识需求.
3.4.1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最需要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43.9%的教师认为最需要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通识知识,20.3%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20.3%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中最需要的通识知识,12.2%的教师认为需要学习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知识,4.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最需要的通识知识.
3.4.2在数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中最需要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28.4%的教师认为需要熟练掌握数学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23.6%的教师认为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方面的知识是他们最需要的,19.6%的教师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知识也是教师需要掌握的,12.2%的教师需要掌握数学教材编排和编写规律知识,11.5%的教师需要掌握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相关知识.
3.4.3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中最需要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 33.8%的教师认为自己应该掌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知识,26.4%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需的,15.5%的教师最需要与学生的沟通知识,10.8%的教师比较需要分析教材和课堂管理方面的知识,10.1%的教师需要掌握课堂管理知识,3.4%的教师需求编写教案方面的知识,可以看出对于基本教案的编写,作为教师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保障.
3.4.4在专业知识拓展中最需要的数学特殊教学知识
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拓展所需的知识,数学方面应该对数学逻辑、数学方法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知识、研究性学习知识等要增加需求.调查结果显示,37.2%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知识拓展中最需要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知识,35.1%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知识拓展中最需要研究性学习知识,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知识和教学规则知识需求较少,分别为8.1%和19.6%.
3.4.5在案例观摩与研讨中最需要的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调查结果显示,64.2%的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课观摩与研讨,在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中注重中小学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在案例研讨与教学实践中需求差不多,分别为12.8%、12.8%和10.1%.
3.5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3.5.1实施新课程的首要素质
只有具备德艺双馨的教师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教师普遍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追随教育改革的步伐,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积极地给自己充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的首要素质就是教学能力,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有31.1%的认同这个观点.对于实施新课程所具备的敬业精神、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素质基本属于持平的状态,分别为23.6%、22.3%和23%.
3.5.2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教师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是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最欠缺的,他们认为制约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缺乏良好的环境和专业指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教师缺乏专业指导的占34.5%,认为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环境的占33.1%,17.6%的教师认为缺乏专业研究团队,从主观角度出发有14.9%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集中在专业发展上面.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个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5.3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观摩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说就是要求教师在一旁听其他教师的课,然后,从他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和吸收有用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技巧[2].在调查结果中,有54.1%的教师认为观摩教学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27%的教师认为名师引领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相应的实践也证明了相互观摩学习以及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造成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实施现状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层次低,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参加农村中小学培训的教师,最高级是省级培训,只占培训人数的14.2%,79%的教师培训集中在市级和县(区)级,少数教师参加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也基本只是一个形式.培训教师年龄的分布,29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其比例仅占参加培训教师的6.4%.由于他们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正是需要学习充电的关键人群,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教学的机会;同样,对于即将面临退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相对陈旧,无可否认他们的教学经验,但是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死板是这些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
(2)培训教师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积极性较低.对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只有10.1%的教师把培训当作自己的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从主观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培训的本质,缺乏内在动机.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在于培训的激励以及考核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国家对教师的培训加大了力度,但还是缺乏激励教师自主参加培训的大气候,参加培训尚且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需要而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去[3].
(3)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内容缺乏实效性.在调查中,教师认为当前适合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集中在远程培训、分层培训、专家引领和走进高校.培训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是培训方式过于单调,模式相对单一.现在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体培训的模式,整体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忽略了教师的个性,采用大课、听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虽然开展了一些其他形式的培训,但是多数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实效性无法保障.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真正对教师教学素质提高有用的,并且形式生动活泼有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被采用.
(4)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对欠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培训,学习对自己教育教学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知识,比如说教学智慧、教学技巧而不是那些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学生管理等相关知识.在调查中,问道“您认为自己目前比较欠缺的知识有哪些?”时,有61.5%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这一选项,而选择“教育理论”选项的才占6.8%,虽然理论知识是必需的,但必须结合实际,注重知识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5)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和把握水平较低,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充当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习资源,组织且参与学习活动,研究和决策课程,营造良好地课堂氛围等各种新的角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使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养成良好的情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学科专业知识拓展的素质,同时具备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4].
(6)培训教师之间的需求差异没有引起重视.参加培训的教师由于所在的年龄段、地域不同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与经历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需求也不同,培训机构和选培学校常常忽视了培训对象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是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个性差异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忽略的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5].
4.2建议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事关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伟大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的方案策略支撑.有效地培训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改善培训方法与创新培训模式等措施,能够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4.2.1让更多的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培训
针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最高等级低的状况,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广远程教育培训和幕课学习等,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6].
4.2.2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
针对培训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性较低的状况,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省、市、县的教师教育规划,结合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学科实际内容制定选择培训教师的规划[7].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让教师主动参与.
4.2.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培训教师内在学习动力、积极性较低的状况,应创新培训模式,如专题培训模式、观摩研讨模式、个性反思模式、主题核心模式、“实践—反思”模式、导师指导模式[8]、学术沙龙模式、问题中心模式、参与式模式、行动研究模式、合作探究模式等,丰富教师培训的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让教师把自身的学习、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引导中所获得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转变成教育的行动、教学的行为,进而体现教师培训的真实意义.
4.2.4提升教师培训内容的专业化和具体化程度
针对培训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培训、教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在确定教育内容之前,组织团队到基层教育机构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使培训内容的制定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9].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培训,结合新课改理念,现场示范讲课,熟练展示教学技巧;现场调查,结合教师的疑惑进行及时解决,方法要切实有效,给观摩的教师提供借鉴.
4.2.5对教师实行分层培训
针对各个教师自身的差异性,需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分派到不同层次的机构去学习.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教学状况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认真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方案,努力培养打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优秀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于送培的教师不仅要突出本校已经形成的学科优势,还要考虑到本校的薄弱学科以及本校尚未形成的学科,扬长补短,以期达到最理想的培训效果.
4.2.6考虑年龄层次合理分配教师培训
针对在年龄层次方面分布不均的现象,注重新任教师培训和教师岗位培训.青年教师刚刚踏入教学的队伍,在教学经验和技巧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为学校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也应该加强年龄较大的教师的培训,利用他们的资深优势,使他们接受培训后带来“蝴蝶效应”.
4.2.7提倡合作交流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活动中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要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思考、人人参与,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从授课的布局来看,可以针对培训的人数采用圆桌式、马蹄型等有助于交流学习的方式;从授课的内容来看,课题要新颖并且符合当前教师的迫切需求,以吸引教师参与到培训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授课过程中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积极发言,表达出他们的疑惑,所有培训教师可以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摆脱由授课教师一人回答的局面.也可以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轮流登台讲课或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理念、认识做报告,其他教师进行提问、讨论,同时发表看法.总之,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机会去发问、互动研究、合作交流、相互讨论、实践演练等.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正处在历史性转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果断做出选择.从全局出发,结合内外资源,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模式及内容,保证培训的效果,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明君. 需求导向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67 -71 .
[2] 田静.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机理[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3): 48-49 .
[3] 李红霞. 浅议我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82 -183 .
[4] 范蔚.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教育智慧增长[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5(1):70 -73 .
[5] 高芳. 教师专业发展之校本培训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为例[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4.
[6] 邓士煌, 薛剑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33 -36 .
[7] 曾语录. 送培单位和参训教师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及改善对策——基于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调查[J]. 师资建设, 2012,25(5):78 -80 .
[8] 孙有福.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3):26 -27 .
[9] 房艳梅.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4):112 -114 .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LIU Guangjun,XUE Chunshan,LI Lanjie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a survey of the mainstay of mathematical teachers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at attending “National Training Plan” since 2010,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having poor basic conditions, lacking of self-recogn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Meanwhile,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ining mode is singulation. Aiming at these situat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follows: 1) To make mor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er levels; 2) To arouse the participants’ initiative; 3) To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4) To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raining; 5) To implement the layering training for participants; 6) To allocate the training properly in terms of the age of participants; 7) To advocate the training manner with coop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ccumulate data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hus some suggestion can be given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athematical teachers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raining; investigation
收稿日期:2015-03-20;修回日期:2015-09-2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教师课程改革研究项目(No.2013-JSJYYB-081);2014年度河南省教师课程改革研究项目(No.2014-JSJYLX-053)
作者简介:刘广军(1963- ),男,河南项城人,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及运筹学与控制论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6)02-0016-05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