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峰
阅读教学过程预设的改进策略(一)
刘俊峰
从认识和交往实践来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这种交往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发展的过程。
笔者听课观察到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呈线性。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畅进行,教师预设直线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无可非议,但直线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利于教学生成。而教学设计板块化有利于阅读教学生成。
“板块化”设计即“分步组合”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彼此之间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一般而言,板块式设计从教学的起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的学情状态)到教学的终点(学生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安排两到三个台阶,教师从而组织起“学的活动”。这种设计强调教师根据文本内容使学生学的活动充分展开,以保证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言语技能发展。
案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板块化预设: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
1.本文节选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林冲上梁山持何种态度?
学生阅读文本,并且在文本上勾、画、圈、点,各抒己见。
整体感知文本。
细读文本——林冲性格的变化轨迹。
3.请同学们从林冲对待“枪”“火”和“雪”的态度来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4.请概括草料场“失火”后林冲的性格又有了怎样的的变化?
学生在文本上勾、画、圈、点,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探究手法
文本如何体现“妙在通篇不用一个‘逼’字而林教头风雪夜被‘逼’投奔梁山”?(150字)
学生探究,生成言语作品。
课堂言语作品生成。
案例1中的教学环节,起点和终点非常清晰,两个环节都聚焦在小说文本的核心内容即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上。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台阶:先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了解作品叙述的事件,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接着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细读文本,研习林冲性格的变化轨迹,深入地把握林冲的形象特征;最后,学生分组探究,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用到的表现手法。
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在我们的日常教研中,我们改革的着眼点大凡是研究老师“讲”的功夫和学生“听”的认真劲,讲什么内容,讲多少内容,怎样去讲,学生怎样去听课,怎样去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这些教研的内容都没有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求语文教师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作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教学精神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这就预示着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言语实践方式都要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变革。“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文本阅读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教学的策略,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对传统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学习方式,其要义在于:学生是文本阅读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已有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领会、构建文本世界的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含义和多重启示。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教学,其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发现疑难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探究文本世界的奥妙,构建文本的意义。由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实现这种变革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精神布施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即语文教师要从如何教学生学转向如何引导学生探究,从教法至上转向学法第一,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文本的良好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文本阅读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组织阅读教学和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能力,即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听、读、说、写等阅读活动的机会;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急于参与阅读活动的心理;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文本阅读体验的时空;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有再次参与文本阅读并体验成果的冲动。
案例2:对《祝福》开头两段环境描写作用的探究式预设:
师:第1-2段描写鲁镇祝福的“热闹、喜庆”景象,有什么作用?
生1:渲染了鲁镇年终热闹忙碌的祝福气氛。
生2: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被调动了起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具体形象。
生3:晚云“沉重”,天色“阴暗”,“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表达出作者对祝福的反感和贬抑。
生4:“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酿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师:(补充)也就是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研习《祝福》第一、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没有着眼于如何按文学理论的论述去讲述环境描写之于小说的典型意义,环境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形象之关系等,而是着眼于学生如何阅读小说文本,如何去“学”语文,如何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也不是由语文教师原封不动地把教参的分析和盘托出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品读文本、去探究问题。教师不再是填鸭式的给予的角色,而是组织引导学生依着文本,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本首尾貌似喜庆,实则浓黑的巨大悲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研组有效教研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批准号:GS[2014]GHB021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