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羽
阅读教学“裸备”应具有“角色意识”
孙小羽
叶圣陶曾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指出:“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于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工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工夫或者少下工夫,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教辅资料和网络信息,在集体备课前,独立面对文本,沉潜其中,认真钻研,深入思考,进行“裸备”。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文本,进而针对学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即是教授内容,教师自己都没有独立研读过文本,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无从谈起,因此,“裸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裸备”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在“裸备”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量体裁衣、对症施治,因复制、模仿、沿袭而造成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沟通受阻。而当我们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裸读”文本时,是最有可能接近学生的阅读实际的。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情,“主要指分析学生在教学之前的阅读状况:课文的哪些地方,他们自己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哪些地方或许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而这些地方有很多正是教师“裸备”时感到关键之处、困难之处,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紧要”来切实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势必能够打破学生和文本、教师间的阻隔,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让课堂生成更为流畅。
例如,在“裸备”《更衣记》一文时,笔者感到作者开头细腻的“曝伏”描写带有主观色彩,和后文对服装日新月异变化的简介的客观笔调似乎有着“断裂感”。这种感受正是品读“张式”语言的紧要处,教师可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理清张爱玲与“衣”的关系。
当教师摆脱先验性的束缚,排除一切人为干扰开始阅读文本时,便能成为“赤子”,在文本佳胜处流连,在艰涩处冲杀,在藏秘处探勘……我们所获得的是对文本的最本真的感受和体悟,是纯净不含杂质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的灵性独抒、情思外现、人格见证,我们也正是通过文字来完成和作者的交流甚至是灵魂的交融。
例如,在“裸备”《吻火》一文时,作者在文末把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惨事件想象成 “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这无疑表现了对徐志摩人生态度的高度赞美。而整篇文章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解读。
阅读是一项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艺术性活动。每个人的阅读基于自身的知识积淀、阅读视野、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生活经验等的不同,阅读的效果也千差万别。
例如,在“裸备”《悬崖边的树》时,笔者的脑海中浮现了许多情景,在教学时,就可以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情境中朗读诗歌:我是一个行者,冒险因子总在我体内膨胀。深谷森林寂寞,我的脚步也寂寞。跋涉多日,身心俱疲,骤雨狂风能否为我送来前途的光亮?蹒跚前行,悬崖削壁陡然立于身前,抬头望去,崖顶边沿挂着一棵树……
在“裸备”时,我们还应像文学评论家一样带着敏锐的直觉、理性的思维、质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创新的意识去“反刍”文本。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抓住文本的“缝隙”,即矛盾、反常、空白、冗余处仔细审查探究,反复提出疑问,再自我解答,从而提升语感和鉴赏审美能力。而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质疑作为教学的一个触发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问难,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时,我发现“人似黄花瘦”一句中“似”字并非我们习见的“比”字,注释中虽提及两种版本都有,但并未说明此教材中用“似”字的依据。我们便可让学生来“炼字”,比较二字的妙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可以“见仁见智”。
当然,“裸备”也绝不是“闭门造车”“唯我独尊”,完全排斥借鉴前人经验、他人成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教师自己先独立地对文本分析、理解、思考、感受,才有可能充分而得当地汲取他人的教学“营养”,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生成课堂的精彩。
我想,“裸备”的功力并非朝夕可以练就,我们只有怀着“教师”的职业信仰和锤炼专业能力的紧迫感,带着“语文人”的人文视野和提升专业素养的使命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远离浮躁,静心读书和思考,才能使我们的生命质量在三尺讲台上得到幸福的熔铸。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