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虎
科举与宦游中的书法艺术
——清代状元夏同龢书法论
■王星虎
世人多闻夏同龢为戊戌状元兼留学生,近代法政之启蒙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然其还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与当时大书家翁同龢、黄自元、李瑞清、陆润庠、朱汝珍等人齐名。 《清代翰林传略》说他: “授修撰,掌修国史,工诗善画,名震一时。” 《贵州通志》评其: “工文善书,有名当世。”他的书法为清末世人喜爱,以匾额、楹联、立轴、屏风、扇面、镜框、尺牍等形式被各地收藏家玩赏。主要书体有隶书、真书、行楷与行书,行书成就尤高。因同龢少年游历西南,见识多广,高中状元后,时逢家国变化,转折南北,呼吁救国立法。他为人谦和,善交友朋,人人慕名,争相让其留书,故墨迹流散天下,为私人珍藏,而自存墨宝却是甚少。这为我等乡贤收集整理夏氏之书法,实难囊括收悉,足一品读。随着书画拍卖市场的兴起,其书法作品不断从密室尘埃中流向书坊市面,各地省、市、县博物馆、图书馆、书画院、印社、收藏家、受赠友朋和名流后人等,相互抛善收藏,价值大增。从夏同龢的书法,可窥见一个时代政治文化、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
因夏氏书联未注明书写时间,今人无从考证,于浩瀚墨迹难分先后。然细观之,可推断:
(一)部分楹联楷书一般为早年所作,骨力稚弱,结体未善。落款只书其名 “夏同龢”字样,不盖印章,或盖一简章,或钤印:夏同龢印、用卿。或节庆所书,或友朋砌磋而作,谦虚谨慎而少赠人。如:
(二)扇面屏风等行书多为中状元后作品,多赠平辈兄弟友人,或慕名求字者,均钤印:夏同龢印、戊戌状元。以满足求字者沾状元之气。此时之书正当鸿运,意气风发,因在翰林起草文书,编撰官书,必不能乱变其形,却又有将突其矩之意。如:
(三)隶书、带粗篆意书、行楷、行书联,当为任官、游说、御官归田时书,多为楹联、匾额、立轴、屏风等,赠长辈或社会名流,不示高傲,钤印:夏同龢印、用卿。为满足平辈或求字者,多钤印:夏同龢印、戊戌状元。此年岁所用书体,可谓随心所欲,沉稳中有飘逸,老辣中带玩谑。
自苍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秦篆汉隶多为书写文史之工具,而魏晋渐成文人雅士把玩之意趣,钟王灵动飘逸领风骚。然自科举考试以来,隋唐寒士中举除策论精深外,诗歌和书艺成其考量之一,故褚欧颜柳尚法。至宋,试卷糊名誉录,苏黄米蔡尚意行书大行。有明一代,成祖纳擅书之士,集于翰林院,开科选士,皆用楷书,举子答卷,务求工整,清秀婉丽,欠佳者,即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于是乎,天下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帝好。到清代,殿试已不用誊录,评卷之关键试者的书法,甚至达“抑文重字”之程度。道光进士龚自珍殿试对策,仿效安石言事书,大谈安邦定国之要,考官莫不为其才情所折。然主试大学士曹振镛却以 “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自珍排列三甲十九名。可见,要想学优则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寒士们,必幼练馆阁之体。
馆阁体,今人多诟病,以为其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束缚率意创造。但童子之功,今人又有几人达到?清代士子早年以楷为主,其后自觉创新,阮元、刘镛、何绍基、伊秉绶等进士,行书恣意汪洋,碑帖并行,开一代书风,是馆阁之害乎?清乾隆时洪亮吉于 《江北诗话》载: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 ‘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龢。”可见楷书在有清一代,已普及大江南北。
时至夏同龢,其先祖自南京入黔麻哈高榄已五百余载。雍正十年十世祖夏朝正中举,适浙江余姚知县,家族从此由武而文,启绍书香。又至嘉庆三年,夏鸿时中举,远赴任陕西石泉知县,赢得 “覃恩圣旨”。咸丰年间,夏廷燮、夏源至云南任知州,其父源后转四川盐运使。在此书香官宦之家,同龢幼受启蒙,敏捷聪慧,勤学志远, “常与学侣赛读 《三字经》 《百家姓》 《幼学琼林》,青少年时已通读 ‘四书’、 ‘五经’。”①十岁有六随父旅川,拜重庆璧山胡安铨为师,②胡安铨仍光绪帝之师,翰林院庶吉士也。正当时,胡欲从科考,深谙馆阁体之重,必时时让少年同龢习之,悬手细摹,日复一日,持之以恒,渐成楷法。
青年夏同龢之楷书皆典型馆阁体,有明显欧体重折笔法,线条严谨端庄、光洁圆润,庄重朴实,清秀典雅,有的又呈现出赵体的舒朗宽博。笔锋匀圆丰满,雍容而华贵,总体章法美观规范、整洁大方。其实小楷馆阁体源于楷书,化欧赵而来之元素更多,因重实用,为了减少藏锋顿挫的麻烦,节约时间,往往一笔迅速完成,撇捺稍略夸张。
取夏书与同治进士黄自元相比,黄的书法追求工整亭匀,端庄内敛,典雅美观,秀蕴静雅,但却少些灵动变化。至于清人写的小楷,基本都属于馆阁体一类,但也不尽然。总体来言之,清末行楷,虽有馆阁之习,但也参入个人性格,偏重魏晋唐人行楷的风格。陈奕禧、张照、纪昀、梁诗正、梁同龢、翁方纲等书家,各有风彩,一味地贬斥馆阁体有失偏颇。
青年夏同龢书法虽有馆阁形式,但他游历西南,也深受当时碑学风行的影响,有的行书表现出魏碑敦厚宽扁的笔意和构架,如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中, “满” “扁” “瓢” “儿”。横折使用方笔,结构紧密,与其它字的舒朗形成强烈对比。
1893年,夏同龢参加贵州乡试,主考官为广西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师生相称。夏同龢在中状元入翰林修撰后,常与刘唱和来往,有一四屏条把刘福姚、吴荫培、夏寿田、夏同龢合为一壁,四人均题识 “子守仁兄大人正”,共赠一个叫守仁的朋友,鉴藏印为李鈆龙心賞、能仁堂李氏珍藏之章。师生同为状元,鈐印分别为:劉福姚印、壬辰狀元;夏同龢印、戊戌狀元。可见当时对状元书法名气之器重,盖状元印章也非夏同龢一人为了显摆名气,世风使然也。
1898年参加会试主考官为咸丰己未科状元孙家鼐。他后来主张向欧美学习,变法自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夏同龢在思想、节气上颇受此师影响,始有呼告救国打侵略联军的勇略。夏同龢虽贵为光绪皇帝 “御笔钦点”状元,但前日皇帝1898年6月11日主持的变法议案,次日 (6月12日)便钦点状元,造化弄人,似乎暗示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走向将不免曲折艰难。中状元后,青年得志的夏同龢好结交友朋,其清秀俊朗之貌,豪爽豁达的性格,英气勃勃。状元墨迹除贵阳夏状元街,故里 “状元第”、楹联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外,多为全国各地友朋来往唱和之作。1899年夏同龢游历广东、澳门等地,结识挚友丘逢甲,为这位爱国诗人的潮州故居 “蛰庵”题写门联: “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尤存。在福建还为永定振成楼题写对联,现已蜚声海内外。在广东期间,夏同龢的状元墨迹颇多,与丘逢甲、康有为等人参观尚在建设之中的西园,园主人萧钦极为仰慕夏状元,大部分匾额、楹联,假山的题字均为其书,而当世碑学名家康有为墨迹稀少。西园中的状元题书,字字刚健饱满,浑厚豪放中透露出一股血气方刚的力度,圆转折笔,丝连劲足。此外,潮阳棉城东山 “棉安善堂” “棉疆有庆,安诸无惊”也属其书。广东梅州“澹定邨”、江门 “阜元里”、台山 “文觉马公祠”等,均为状元书法相类之风格。后夏同龢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1904年留学日本攻法政,次年回国,任广东法政学堂 (今中山大学)监督 (校长)六年之久。1912年后出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因其正直卓识,受排挤,远赴湖南任职,直至1917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长,两年后因矿难财艰御职,从此归田游历。
序号 名称 估价(元) 成交价(元) 拍卖日期 拍卖机构1 行书扇面水墨纸本¥3,000--¥3,000 ¥3,300 2004-11-1500:00:00天津市文物公司2 行书七言联水墨纸本 ¥4,000--¥8,000 ¥6,600 2005-09-2600:00:00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3 行书八言联红色描花 ¥15,000--¥20,000 ¥16,500 2006-11-2613:30:00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4 书法对联立轴水墨笺本 ¥11,000--¥15,000 ¥13,200 2007-06-2415:30:00广州市艺术品 (公物)拍卖有限公司5 壬戌 (1922年)作行书 ¥5,000--¥8,000 ¥14,560 2008-03-2309:00:00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6 行书四屏水墨纸本¥8,000--¥15,000 ¥35,840 2009-01-0400:00:00浙江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7 行书七言联立轴纸本 ¥8,000--¥10,000 ¥48,000 2010-12-2400:00:00更乐 (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同朝同名为官,夏同龢与翁同龢有师生之谊,作为后辈晚生的夏同龢 “因与翁松禅同龢名,慕其人亦仿其书。”翁书笔力沉郁肃穆,气度恢宏,沙孟海在 《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认为他能兼收众长,掺入北碑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以下两人书法相比,可见晚生同龢取法老师同龢的风韵。
中晚年的夏同龢擅于取百家之长,行书精进勇猛。各种屏风、扇面、镜框、尺牍,用笔墨涩婉转,结体峻朗庄和。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云: “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龢之际。”③董其昌之书,闲处如放马南山,飘逸俊秀,急处若谈云列阵,木叶纷落,故受康雍举子青睐;赵孟頫运笔刚健舒展,婉约轻捷,若清风掠松雪,为风流弘历世人所崇。至嘉道年间,俨然以欧阳询遒劲圆畅,宽和险绝,其俊美又为书家复道,实为有清一代各家所融。
作为晚清状元名人,夏同龢所到之处,必有人慕名求书,加之喜交友朋,转折各地为官,唱和赴宴、节庆赠书,不免兴致而来,相互留墨,因此随兴泼墨,疾笔奋书,行书是必用书体,是故夏书行书多矣。夏氏书香世家,墨翰艺苑,岂有不知 《兰亭序》 《圣教序》乎?此乃行书学源必经之路,他渐从馆阁及欧书中脱离开来,有了 “二王”的笔意。
从所录陶诗一首书风中,可窥夏同龢学习 “二王”之法。作品中锋运笔奇侧精到,淳和丰润,又不失端庄劲秀,婉丽飘逸,章法纵横有行,分布和谐,错落有致。勤于学书的夏同龢并没有停留在初学模仿之阶段,而是采纳百家,依己个性,大胆化用,将赵孟頫、米芾、董其昌之书融会贯通,渐成风格。时局变幻,当年雄心壮志,却于议法献策中频受排挤,有时书法不免凌厉辛辣,锋芒力绞。以柔济刚,虚实、谈浓及疏密的处理已得心应手。以下四屏行书,大起大落,笔力苍劲,提按圆转有力,势如狂风骤雨,骏马腾凌的浩气。而另一幅长立轴,运力乍重乍轻,笔势跌荡,时而放笔舒长,时而旋缩若藏,转绞翩行,章法萧爽宏阔,格调恬谈幽远,若溪流潺缓,茵蕴烂漫。今人多喜夏同龢行书,从2004年——2010年拍卖情况数据表中,我们可发现这个规律:
清末碑学盛行,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在馆阁体的基础上,倡导尊碑,主张学楷书从学魏碑入手。张裕钊、郑燮、金农等甚至创作出一些新的书体。晚年夏同龢的某些书法化用了篆隶和魏碑笔法,中锋行笔,转圆波挑,大胆使用秃笔拉长撇捺,不出锋,少顿挫,方圆兼备,显得古拙浑厚,天趣盎然。
纵观夏同龢书法,楷书圆润丰厚,俊秀姿媚,而骨力稍逊;行书刚健豪放,气格清丽,成就斐然,晚年又能以魏碑增其古意,可谓书艺渐进。天若有情,不夺其光阴,定还能给予这世间更多墨宝,仙葩开满书廊艺苑。
注释: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夏同龢传略》,夏允仁 (夏同龢亲孙)金培忠整理1996.12,第206-209页。
② (民国)周恭寿编: 《麻江县志》,台湾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胡安铨著 “夏长春墓表”。
③ (清)康有为著,崔尔平校注: 《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0页。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