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其纠正路径

2016-02-16 23:30樊树海
知与行 2016年3期
关键词:犬儒主义纠正教育

樊树海

(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社会热点论坛

论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其纠正路径

樊树海

(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摘要]当今社会处处充满诱惑,思想的多元化裹挟着人类的理想使我们茫然若失,陷入犬儒主义的泥沼之中,教育也未能幸免于犬儒主义的纠缠,出现了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等本不应该存在于教育领域的错误倾向。这不仅阻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如若不能及时纠正教育中的犬儒主义倾向,还原教育的本真内在,不仅会使教育渐渐衰颓,而且容易侵袭人类发展的正确价值诉求。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遭受着犬儒主义这一时代病症的巨大冲击,使教育实践处于没有深度、缺乏能量的畸形状态。面对这种境况,我们必须要找出致使教育产生犬儒主义倾向的原因所在,对犬儒主义在教育领域造成的不良影响加以分析,有的放矢地积极探究解决之策。在教育中加强人文情怀,培养理性思维,构筑精神文明,从根本上纠正思想偏差,遏制教育中媚俗取向的蔓延,抵制犬儒主义之类歪风邪气的侵袭,回归教育真实本质,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彰显国人的文明风采。

[关键词]教育;犬儒主义;纠正;路径

犬儒主义创立于古希腊时期,随着实践的推移,犬儒主义也“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微妙的转变,业已成为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今社会中“知”与“行”的分裂就是犬儒主义的根本表现,“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 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1]。这样的犬儒主义不仅在社会生活层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就连教育也未能幸免于难。

一、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

所谓教育,可以说是教育者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利用有益经验和人格魅力影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核心因素的人与教育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时刻受到周遭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倾向性,这就使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倾向性,教育才没有固守原有的理念而随之改变。

当今社会,在信奉科技至上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极端理想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存在。教育是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为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对名利表现出一致的热衷。这样的实际情况致使教育产生了除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基本特征之外的许多非本质特征,教育陷入了谋求利益的实际状态。这并不是说教育本身的价值发生了畸变,而是迫于生存压力的一种改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进化论和相对论等理论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并对当代科学发出了质疑。极端理想主义和怀疑主义、贫富差距和环境破坏等生存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变得浮躁,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人生的不确定性面前流露出力不从心的无奈。多元和混沌等观念和行为的不断蔓延,正在一点一点影响着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生活环境的变化自然会影响教育环境,而教育环境的改变就会使教育产生不同于先前的倾向性。当这种变化发展到某一阶段,教育便会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生活也自然而然地沦落到被裹挟的存在方式之中,任由社会中的某种压力摆布。基于此种情境,市场逻辑和怀疑主义在教育中弥漫开来,使得教育的道德价值脱离了原有的道德原则。在物欲横流、崇尚利益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人们沉浸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之中。在马尔库塞看来,无论是休息还是娱乐,人们习惯性地依照广告中宣传的内容来行事,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众人之所爱我必爱之、众人之所憎我必憎之,这种以迎合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并非是真正的需要,而是虚假的展示。这种不断放大虚假需要并趋之若鹜的观念和行为成为现实社会中的新型顽疾。“在消费的普遍化过程中,再也没有灵魂、影子、复制品、镜像。再也没有存在之矛盾,也没有存在和表象的或然判断……再也没有先验性、再也没有合目的性、再也没有目的:标志这个社会特点的,是‘思考’的缺席、对自身视角的缺席。”[2]在生产者极力扩充规模、销售者一心追逐利润、购买者夸张满足虚假欲望的社会中,处处充斥着虚假与欺诈,人类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来的高贵精神和道德价值均被自私这一生物的本能内在体验所逐渐取代,生存价值一步步将真、善、美踏于足下。偏颇的现实世界忽视教育的本质与道德精神,简单解释种族延续和生存依托的犬儒主义不断侵蚀着当代教育,使教育处于“生命如此之轻”的表象中。诚如海德格尔解读的那样:“人们以延续生命为宗旨,在缤纷复杂的世间寻找方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取世界给予的表象。”然而这种光鲜亮丽的表象恰恰讽刺了真实教育的支离破碎。但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社会中,脱离了真正教育的“面子”教育确实为教育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赢得了真实的利益,如华丽的校舍与教育管理者的权利、荣耀两两相对,完备的设施与教育者的职称、地位遥相呼应,充足的资料与受教育者的成绩、文凭遥遥相对。貌似生机勃勃实则被现实裹挟的教育对参与者的吸引力有增无减。部分学者对此作出回应,认为犬儒主义以物质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抛弃了道德信仰,高喊享乐口号,对世间的人情冷暖不管不顾、置若罔闻,他们的行为不再受“知”的引导,而是以“欲”为动力的一种藏于内心深处并且毫无限制可言的欲望。

二、犬儒主义在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犬儒主义不断地浸淫着教育,弥漫着虚无主义、极端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教育实践放逐能量和深度,使教育精神愈来愈庸俗、愈来愈颓废。

一方面,犬儒主义致使教育变得有能量而无深度。注重现实功利而忽略高贵人性的教育,以无思无虑回应生命的价值,以牺牲深度为代价来换取表面的祥和。具有犬儒主义倾向的教育以强求统一为主观意志,以剥夺精神力量为自身精神。在伴有犬儒主义色彩的教育实践中,人仅仅作为服务于外在目的的执行者,并未体现出丝毫的思维特性。此外,犬儒主义还就这样的教育实践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人类进行的所有活动只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健康的肉体为基础,另一个就是以现实的功利为前提。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不必要的,高尚的精神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些曲解精神价值、剥夺精神力量的社会状况,并就此做出解释:“这种智能就是单纯的理智,它思考,计算和观察那事先给出的事物,它们可能出现的演变以及那随后出现的新事物。这种理智是单纯的才能,是可以训练和批量分配的。这种理智自身驯服于组织化的可能性之下,而与精神格格不入。所有的文学风格和美学意趣都只不过是被曲解为智能的精神的后来产物与变种。纯粹的才智是精神的假象并且掩盖了精神的匮乏”[3]。在犬儒主义的观念中,教育丝毫不需要介意“人何以为人”,因为人只是需要加以塑造的对象性存在物,而非“问题”的主体。据此而言,只要是不违背理智的教育方法均可用以培养理智,并且这种以己育己、以己证己的形式将会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内在本质。康德曾经指出,人唯有借助教育手段才能够称之为人,即是说,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跨越教育阶段的成长难以甄别什么需要证明、如何证明。教育历经理性省察,并在确证自身存在的过程中获得其本体论意义。然而在犬儒主义观念当中,生活无关其他,仅仅是生活本身,因为生活规范皆可被质疑,所以探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便显得无足轻重。据此,人的生存说到底应归结为心灵问题,而非精神问题。人类生活中,生存的意义不证自明,犬儒主义的心灵策略回避了精神的一切形式,并赋予一切以不分高尚与卑劣、辉煌与暗淡的平淡无奇的虚假表象。遭受犬儒主义侵蚀的教育也因此表现出慵懒、萎靡的畸形状态,脱离普遍和无视崇高。

另一方面,犬儒主义致使教育变得有深度而无能量。与第一方面不同,犬儒化教育的无思无虑除以牺牲深度来换取表面祥和外,另一症候为单纯注重深度而不顾能量,盲目而过分地追逐崇高,不惜将平庸包裹于崇高的表象之下,这种虚假的崇高使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可挑剔。首先,就教育目的而言,它推崇社会经济而贬低政治生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原本应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公民素质、强化国民政治信念,以促使美好的政治生活之形成。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虽然还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其对于政治的意义似乎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并不注重德性的养成和政治层面上人的意义,转而将重心移至经济利益,成为国家福利和制度运作的内在需要。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商品社会中,人们对所有的事物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兴趣可以使其心潮澎湃、振奋昂扬。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泯灭了高贵与平庸的区别,进而解构政治的实质,“法律成为权力;忠诚成为算计;真理成为被普遍承认的正确;基督教则成为寂静主义者的集体。广泛的价值观的混乱和混淆是非控制了灵魂。取代善恶区分的是有用和无用间的崇高分别。”[4]人们崇尚享乐,将安全和舒适的生活视为幸福的指标,并以经济为媒介大踏步地向这一目标迈近,“所有这些手段维护的却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完全沉迷于自己的生存之中,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存的理由;他在实际获得了充分的安全和舒适的同时,也失去了应该做什么的观念。”[5]其次,在教育价值取向方面,混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古典社会范畴中,严格划分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以二者的区分为前提和基础。到了近代,启蒙思想又进一步加强了二者的差异性,表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公共理性和私人理性的对立关系。然而犬儒主义却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相混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对于私人领域的公共性随着剥离了政治色彩的政治生活而消逝,私人领域对于公共领域的支配性亦随着渲染了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而自由。“生活在民主国家的人以个人与周围的所有人比较时,他会自负地觉得自己与每个人都一样平等;而当他环顾周围的同胞全体,拿自己与这个大整体比较时,他又会立即惭愧地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力量微不足道”[6]。因为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人而言是平等的,所以也就无须信赖他人,然而,“这种原来使他觉得自己在每一个同胞面前都能自主的同一平等,现在把他孤立起来,不能反抗绝大多数人的行动”[6]。为了“迎合”这种社会情境,教育价值取向自然地表现出同样的病症,具体表象便是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视公众意志为真理,漠不关心自身亟须的教育;教育已然如此,我又何必节外生枝。

综上所述,具有犬儒主义倾向的教育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能量与深度的关系,追求深度的时候忽视能量,着力能量的时候又匮乏深度,如是便不可避免地将教育推向既无深度亦无能量的境地。这种注重现实功利而忽视教育本真的本末倒置的教育是毫无未来可言的。

三、使教育走出犬儒主义泥潭的路径

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其引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放逐了道德秉性和崇高价值,另一方面消解了政治意识和高贵人格。如若任其肆意发展,必将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淡出公共生活的维护和公共秩序的构建。因此,纠正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教育自身不懈地追求本真自然必不可少,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亦是不可或缺的。

(一)体现人文情怀

虽然犬儒主义者时而也会表现出一种关怀的表象,但是在这种关怀的表象背后却是不切实际的虚假情怀,使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冷漠而非关爱。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形式丰富而缺乏内涵的泛爱,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蕴含真、善、美的高贵人性。教育是人类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活动,其根本价值在于提升人类的高尚品格、指引人们践行美好的生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需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相互协调的,如若没有公共关注、没有相互交流和关怀,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人类的人文积淀和精神硕果,教育才可能回归其应有的色彩。犬儒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拒绝真、善、美,怀疑高尚人格,但是这种看似独立的思想,实质上带给人们的积极力量远不及对生活的破坏。当今社会中的犬儒主义者推崇虚无主义,缺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处事方面通常体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犬儒主义对社会道德造成的巨大冲击,引发信任危机、颠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解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导致理性批判的匮乏,影响公众身心健康。

(二)注重理性培养

理性的科学精神对于教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制约教育实践的犬儒主义倾向。理性的科学精神需要理性的认识、科学的判断和非凡的毅力,以崇高理想为价值导向,提升民众的德性,增强大家的政治正义观念,唯有如此,教育造福人类的价值理念才能够得以实现。现代教育大都注重个体权利的彰显和需求的满足,然而,这并非是人类解放的胜利,而是教育实践的犬儒主义倾向的现实体现。黑格尔曾在批判古典犬儒主义的时候指出,犬儒主义是一种根本不具有理性的夸大主观性的意识形态,时至今日,发生流变的犬儒主义依然未能认同理性,在教育环境中则体现为以个体欲望的满足作为教育实践的目的。理性是认知与思维的科学融合,无论是身为教育者,抑或是受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理性的重要作用,这应该是教育环境中所有人的共识。罗尔斯曾就此问题做出阐述:“共识的目标即政治的正义观念,它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观念,它既包含着社会的观念和作为个人的公民观念,也包括正义的原则和对政治美德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正义的原则便体现在人的品格之中”。[7]但是在犬儒主义观念之中,并不认同这种看法,犬儒主义主张凸显个体意识,认为共识本身就是对个性发展的阻碍,是不可取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培养,以理性作为教育的规范约定和价值导向,才可以构建一个良序的富有正义的教育环境。理性能力的养成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教育的必要原则。犬儒主义之所以仍残存于当世,甚至将罪恶的魔爪伸向教育这样洁净的领域,主要原因在于理性的缺失和非理性批判的泛滥。

(三)恪守道德注重文明精神

当今社会中犬儒主义的蔓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全球一体化,由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不甚相同,导致思想的多元化。极端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偏激观念乘虚而入,民众又不加思索地照搬套用,曲解自由的真正含义,盲目放纵个性,夸大个人自由的价值意义。犬儒主义的盛行,并非是个人道德层面的失范行为,而是大众文化的规范危机。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大众文化的根本途径,如若教育自身就带有犬儒主义倾向,那么公众生活便难逃危机之劫。一般的人以犬儒主义态度来对待虚假问题,其主要原因不是现实中处处充斥着虚假,而是因为生活于虚假之中却没有可以依靠的体制和条件脱离这种困境,更没有可以进行理性批判的独立空间。“权势精英把犬儒主义视为更好地控制民众的方式,民众追求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但求自保,比如对于虚假、腐败等问题,心里清楚,却漠然置之;心生反感,却置若罔闻。正如赫勒所说的那样,犬儒主义是那些不介意伤口却拒绝或不能承担责任的人。”[8]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与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市场功利思想摆脱不了干系,社会生活的犬儒主义现象催生了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市场价值取向对文明精神的漠视导致教育媚俗取向的蔓延,倘若任其肆意地继续发展,那么无论是科学的理性,还是人民的德性,必将毁于一旦,还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助长社会上的犬儒主义的不正风气。在一个充斥着虚假和伪善的犬儒社会中,公众未能以教育为有效方式杜绝社会的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教育的犬儒主义倾向亦是一种无奈的弱势表达和自我保全的手段。想要走出犬儒主义的泥沼,必须从根本上纠正思想偏差,通过教育,不断提升人们的德性。关于这一理念,麦金泰尔曾指出:“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 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9]综上所述,唯有通过教育实践培养文明精神、提升德性、增强理性,方可彰显教育的本质,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1.

[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

[3][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6.

[4][美]约翰·麦考米克.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M].徐志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19.

[5][美]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24.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26.

[7][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6.

[8][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

[9][苏格兰]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

〔责任编辑:徐雪野〕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02-04

[作者简介]樊树海(1988— ),男,山东即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9

猜你喜欢
犬儒主义纠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马克思与犬儒主义批判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议在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的过错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综述
现代犬儒主义研究之考
奥巴马难克政治犬儒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