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晓玲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浅谈《弟子规》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应晓玲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品德教育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而被人们誉为“童蒙养正宝典”的《弟子规》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是教育人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那么在品德课中如何科学、创新、自然地渗透《弟子规》呢?笔者从透析、精选、巧学三方面阐述了一些《弟子规》在品德课中的渗透、学习方法,以促进品德教学改进,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透析 精选 巧学
《弟子规》内容涉及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处事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结合日常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很好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幸福积累财富。那么如何科学、创新地运用《弟子规》教材,设计有效的品德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取之不竭的“源头”。所以,品德教师必须先准确把握品德教学目标,透彻品德教材,学习、了解、熟知《弟子规》。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使品德教学与《弟子规》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教材内容再挖掘:品德课程的教材根据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教学目标,挖掘品德教材与《弟子规》相结合的内容,自然渗透。
2.教学内容再整合:《弟子规》涉及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的主题单元中,如果按原来的教材顺序来教学,那样的引导是零碎的,不能较好地把教材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进行对接,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可以把教学内容再调整,以《弟子规》的思路组合主题单元,把原先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相应变动,整理出一套以《弟子规》为主线的品德教学体系。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要让《弟子规》的品德教学真实、有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们的当下生活,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精选,对其含义再创新,对其容量再扩充。为孩子提供科学而有实效的行为准则、选出为孩子们生活“保驾护航”的“弟子之规”。
1.《弟子规》内容再精选:《弟子规》涉及各个方面,对于规范孩子们的行为的确有其科学性与道理。如“父母命,行勿懒”让孩子学会了帮父母做事,“借人物,及时还”让孩子们明白“有借有还”,“心眼口,信皆要”让孩子们明白了读书的方法……但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如“丧三年,常悲咽”似乎很难做到,如“居处变,酒肉绝”是否太不近人情,再如“不关己,莫闲管”那就没有正义可言了等等。对于懵懂无知的少年儿童,我们教师要帮助孩子选取,帮助孩子们分析,帮助孩子们取舍。我们应该吸取其科学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我们教师要学会“选取有度,把握尺度”。同时,让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应该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跟孩子们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为重点,其他为延伸的原则。
2.《弟子规》含义再创新:《弟子规》是清朝的产物,必然有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必然与孩子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现象有着不协调或不一致。所以,我们要对《弟子规》的含义再创新,让它富有时代气息,让它适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如“亲有疾,药先尝”中的“尝”不应是让孩子们先去尝药的冷暖与安全,而可解释为:用手去摸一摸,感觉温度是不是刚好;再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如若按原意,孩子们对父母的规劝是否太夸张了点,可以让孩子们做到“父母有错我们要好好规劝”就可以了。再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原义是“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特长辈离去”这样的尊敬是否太死板了,我们可让孩子们知道“尊敬长辈,见到长辈要问好”就足够了。
3.《弟子规》容量再扩充:《弟子规》虽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但要让孩子们能熟知它的内容和意义,把这些“规”牢记在心,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品德教师要再开发。如“兄道友,弟道恭”可补充为“哥爱弟,弟敬哥,互和睦”让孩子们更能明白,如“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可改编为“有仁德,人敬畏,不隐瞒,不讨好”让孩子能更能理解。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是古代贤人们所未知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更是蕴含了无穷的教育资源。如乘公交车,我们可以编出“上公交,先买票,见老幼,即让座”让孩子们明白如何文明乘车;关于上网,我们可以让孩子记住“若上网,学知识,时间短,效率高”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品德教学目标和内容补充、改编和创造,以满足孩子们当下生活的需要。
纯粹的读、背《弟子规》,对于孩子们来说必然是枯燥,难懂的。所以,我们要会有机融合,巧设《弟子规》的学习时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乐学、爱学。
1.教学情景再创设: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弟子规》的运用,把教学有机的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班级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与教育和学习相融合的外部文化环境,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长期学习后所产生的疲劳,又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如在黑板报边上设立“加油站”,贴出《弟子规》中的句子,把《弟子规》的内容编成书签,孩子们人手一套,不时与《弟子规》亲密接触。整个教室环境,处处有《弟子规》的“影子”,时时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环境中渲染浓厚的学习氛围。
2.教学时机再创造:在品德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经据典,适时展开,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生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弟子规》。如可以每节品德课前的五分钟“《弟子规》微课堂”,用来诵读。课堂可以更精彩,如:生动的讲述——将《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们听懂故事,轻松体会里面蕴含的道理;直观的展示——把对于孩子们来说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视频、动画、图片等,或让孩子们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从而加深孩子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真实的再现——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孩子们在演中学,在玩中学,从而学以致用。
品德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透析《弟子规》,把品德教材内容再挖掘,教学内容再整合;我们应该不断反刍去精选《弟子规》,精选内容、创新含义、扩充容量;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巧学《弟子规》,创设情景、创造时机。品德课中科学、自然、有机地渗透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圣学的根基——《弟子规》,两者必然互相补充,必然全面合理地促进孩子们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学课堂解读版<弟子规>,吉林大学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