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张 涛 徐 骞
关税政策:能为国内化肥企业松绑吗?
□《中国农资》记者张 涛 徐 骞
产能过剩!需求低迷!成本上涨!化肥行业利润大幅下降,生产企业在风雨中艰苦前行。当前正值2017年化肥出口关税征求意见阶段,许多行业主流生产企业建议调整关税税额,进一步为企业松绑,使行业能够尽快走出困境。为此,几大行业协会在接受会员单位反馈后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递交报告。而行业内的主流企业也在等待答案的同时有了更多理性思考。关税该不该降?应该怎么降?记者联系行业协会及主流企业负责人,展开一场关于关税话题的“交心谈”。
随着农资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自2015年以来化肥的电价、气价、运价、免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都逐项取消,化肥恢复了一般商品属性,“国内补贴国外”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国内外统一市场也已形成。目前,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低迷以及成本上涨导致企业运营艰难,行业利润大幅下降。部分企业提出:化肥出口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行业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符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根据每年的市场行情变化制定关税,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例行工作。在2017年化肥出口关税的征求意见阶段,行业内的主流企业建议在合理范围内调降关税,发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使行业能够尽快走出困境。
在向主管部门反馈诉求的工作中,行业协会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协会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行业内调降关税的呼声很高,协会已经按流程向上如实反映问题,同时也不断通过走访增加与主管部门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两个收获:一是感受到了国家对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证国内化肥供应的决心。二是在具体的调降关税问题上获得部分认同。”他进一步解释说:“上级部门对化肥行业困难现状已经有充分了解。具体到品种上,氮肥关税减免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在磷肥方面,由于考虑到资源和环保方面的压力,仍需多方审慎研讨。钾肥出口由于数量较少,对市场影响有限,暂未听闻明确反对意见。”
分析一:氮肥关税减免可能性相对较高?
近些年,我国氮肥产能快速增长,但落后产能未能及时退出,导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苏建英介绍说:“目前我国氮肥产能6050万吨(折纯,下同),过剩量达1000万吨以上。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市场极度低迷,2016年尿素价格跌至近20年新低,目前平均出厂价不足1200元/吨,企业大面积停产减产,开工率下降至64%。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主要出口国成本受能源价格影响大幅下降,国际尿素主流出口价仅170美元/吨,同比下降100美元/吨,相比我国尿素生产成本还要低。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出口量萎缩严重,今年上半年尿素出口同比下降25%。”
苏建英还表示:“行业既面临市场低迷的困境,又面临优惠政策取消带来的成本上涨(成本上涨约250-300元/吨),导致出现大幅亏损,2014年、2015年亏损额分别达到56.6亿元和31.3亿元,2016年亏损更加严重,上半年亏损47.8亿元,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对此,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徐春华深有感触:“国家特殊政策的逐一取消对行业来说影响深远。电价、运价与一般行业并轨大幅增加了企业支出。经粗略计算,政策调整后单是用电成本,企业每年要增加支出近2个亿。而近期煤炭价格上涨,更是让艰难中的氮肥企业雪上加霜。但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的收入却没有增加,反而是在冷淡的市场中进一步受到挤压。出口作为企业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利润。如果能取消关税,或许能为企业争取一点喘息的空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对手竞争时,存在先天上的短板,以价格为武器其实并不理智。目前企业在争取国家放开关税限制以外,最关键的还是抓紧一切机会做好产品,打造农民信得过的肥料品牌。”
分析二:三元肥关税该不该降?
现行化肥关税中,税负最重的除了国内紧缺的钾肥外,当属含钾的三元复合肥。
近年来,中农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产品上开拓创新,研发出质量过硬、深受市场好评的新型肥料,并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将产品远销美国、巴西等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肥料的“中国制造”。但是随着国际与国内产能过剩的加剧,特别是在三元复合肥高关税的影响下,企业的出口之路越发艰难。
中农五洲丰总经理王学江向记者表示:“考虑到国内氮肥、磷肥供应过剩,钾肥自给率大幅提升以及国际钾肥产能过剩,我们建议降低三元复合肥的出口税,从而加快化肥市场化进程,使国内企业公平参与国际竞争。”他解释说:“2016年化肥出口税率中三元复合肥从价税率为30%,而含磷钾两种元素的肥料从价税则为5%,两者之间区别只在于氮元素。而我国氮肥产能严重过剩,需要释放窗口。出口三元复合肥等于间接出口氮肥,从而缓解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在需求方面,目前我国氮肥产能6000万吨,磷肥产能2370万吨,而农业需求分别为3150万吨和1250万吨。所以在产能不增加,甚至部分落后产能退出的情况下,现有产能也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农业需求。”
王学江说:“我国复合肥行业开工率不足40%,大量装置处于闲置状态,复合肥属于深加工型肥料产品,具有更高附加值,而且鼓励深加工型产品出口是外贸‘调结构’的措施之一,所以更应该取消或降低该类产品的出口关税。”
按现行海关归类规则,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硝基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专用型配方肥料等产品,只要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就归在“HS31052000”三元复合肥项下,出口关税从价按30%税率征收。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新型肥料生产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膜缓释肥、控释肥、水溶性肥料、脲醛缓释肥等方面更是领先全球,甚至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王学江认为,降低或取消三元复合肥等深加工、高附加值类肥料的出口关税,让新型肥料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化肥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增加效益,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我国肥料行业农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机、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均不征收出口关税,农机和农药还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农膜虽不享受退税政策,但出口视同内销免税。化肥作为农资产品的一种,也应该享受同等的出口关税政策。”
对此,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奎表示:“目前国内磷肥、复合肥产能过剩,需要一定的出口缓解供需矛盾。但不同产品的出口,其意义和效果不同。中国复合肥产能极为庞大,即便全力出口,对国内影响也可能微乎其微。企业都希望增加出口,但是过程一定非常困难。反观国内,复合肥市场上质量不合格、专利侵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是出口无法解决的难题。维护市场公平、净化竞争环境、加速劣质产能退出是行业稳定的最大保障,而这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有市场人士认为,调整化肥出口关税不会造成化肥大量出口,减少国内化肥市场供应,影响国内农业生产,主要原因是国际化肥供应充足,出口竞争激烈,而且国产肥料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还将导致我国化肥出口萎缩。2016年1-6月份,化肥出口总量下降了约25%,三元复合肥、氮磷二元肥分别下降77%和57%。如果不加快取消化肥出口关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多年来培育的出口市场将会逐渐丧失。”
化肥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想实现生产装置经济运行,必须保证装置连续生产和产能的有效发挥。但目前国内化肥市场增长缓慢,国内很多装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虽然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出口免(减)税政策可以鼓励更多的国内化肥出口,减少国内市场压力。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局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李殿平表示:“当前国内国际氮肥磷肥的产能过剩严重,流通领域利润微薄,化肥出口方面主要依靠走量走规模、薄利多销的模式生存。很多流通企业向协会反映尿素80元/吨、二铵100元/吨的出口关税对企业出口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希望能够减免化肥出口关税。还有的企业明确表示目前尿素出口基本以不赔钱为标准,每吨利润能达到5-10元已是非常难得。关税使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尤其是与伊朗等国家的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导致中国尿素在几次印度招标中都缺席或成交不多。”
对出口无门感触最深的无疑是国内硫酸钾企业。我国资源型钾肥产能已达到1000万吨,再加每年700万吨以上的进口量,足以应对国内的农业需求。而国内加工型硫酸钾产能过剩40%,该产品主要采用进口氯化钾原料,几乎不影响国内钾资源的利用。山东三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山东青上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加工型硫酸钾10吨,每年都有大量产品销往海外。三方化工总经理张磊表示:“国际上硫酸钾的价格再高,在600元/吨的关税面前,企业也只能望而却步。目前,9.5公斤/袋包装的硫酸钾按现行规则从价征收5%的关税,税额不超过200元,是国产硫酸钾的主要出口形式。”他强调:“中国缺钾,进口钾肥得来不易。但从国际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国际氯化钾产能过剩,中国作为重要的国际买方,通常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价格。同时,中国具备加工型硫酸钾的技术和产能。进口氯化钾加工为硫酸钾出口,从根本上类似于加工贸易。硫酸钾出口对于平衡市场、稳定价格、保护产业均有重要作用。”
分析:关税不影响企业参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化肥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据统计,对沿线各个国家的尿素出口量占总量的60%,氯化铵达到95%,二铵88%,复合肥更是高达97%左右。我国每年要从这些国家进口大量热带农产品,并已建立了多个农业“走出去”项目。
有企业提出:取消化肥出口关税,既可以满足这些沿线国家对化肥的进口需求,也可促进双方多方面贸易合作的目的。通过贸易纽带,可以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在资源能源、技术创新、投资融资、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格局。
李殿平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化肥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当前国内化肥产能过剩严重,行业形势不景气,企业会抓住一切能够维持企业生存的机会,当然也包括“一带一路”国家所带来的机遇。“部分企业乐于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希望能够适度降低出口关税,以更好地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其思路存在合理性。”
但李殿平同时指出:“协会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企业表示关税不是阻挡他们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问题,用减税扩大出口短期可以平衡国内市场,但长期来看消化过剩产能才是问题的关键。此外,在推动化肥企业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更希望获得国家政策指引、会议信息交流、具体的项目合作机遇。”
李殿平介绍说:“推动农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是协会和商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在会议信息交流和项目合作方面,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和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一直在积极组织,比如已连续两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国-东盟农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政府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巨大合作机遇与农业领域的重大商机,也分享中国企业走向东盟的探索实践,获得业内企业的高度关注、认可。未来,协会和商会将继续组织办好重要的展会活动,搭建经贸、信息交流平台,办好中国-东盟经贸洽谈会,促进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办好中国-东盟农资产业高峰论坛,搭建境内外对接合作服务的良好平台。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国际经贸合作路径,加强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的联系,争取协会和商会在东盟地区开展有关项目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国内农资行业的生产优势,继续探索优质品牌农资走出去的路径,推介中国-东盟优质农资企业和创新成果,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各国农资、农产品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