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从乾隆的猎枪说到农业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最近读到一则来自英国的报道,说有一把乾隆的火枪将在伦敦拍卖,估价约合1243万元人民币。“火枪”二字立刻刺激了我的神经。
作为中国人,自然对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的灾难与屈辱耿耿于怀。我一直设想着——如果清朝政府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前也能有热兵器,或许就可以避免任人宰割了。当看到乾隆的这杆火枪时,心里那只愤怒的小鸟叽叽喳喳让我无法平静。1735年乾隆即位,30年后的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出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而此时正是乾隆喜爱狩猎和艺术品收藏的盛年。从报道的图文资料看,乾隆这杆火枪制作精美,他还拥有多款御用火枪,取名“百中枪”、“纯正神枪”、“威远枪”等。可见当时中国火枪制造技术处于那个时代热兵器的领先地位,至少不是落后一个时代的。但为什么后世人们都有一个印象:提起殖民者就是坚船利炮,提起我们就是大刀长矛?这起跑线上没输的竞赛为什么到后来竟然如此不堪呢?
巧的是,一篇文章披露了1975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时的一些细节。在巴黎,邓小平只参观了凡尔赛宫,他看得很快,不说什么话,也不提问题。14日,邓小平来到塞纳-马恩省参观一个农场。这个农场占地322公顷,主要生产粮食和甜菜,还养了牛、羊、马等家畜。农场主请邓小平参观了葡萄园、酒厂、养马场、蔬菜地、花圃等,两个小时里他看得很细致,特别是对农场的粮食耕种和施肥很感兴趣,同主人讨论了农家肥和化肥的利弊。参观后,邓小平发表感想说,我们认为,在全世界,农业问题比工业问题更重要。
乾隆朝的60年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关于中国从这个顶峰滑坠深渊的史学研究汗牛充栋,各有千秋。但这次,乾隆的火枪给我另一个警示性结论:领导人在顶层思维上如果出现缺陷型不足,那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乾隆及其后任没有及时发现世界大局的变化,在热兵器时代到来之际,至少错失了保护自己子民的能力和机会,以至于国家成为别人的猎物。
而在和平时代,一个国家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基础是什么呢?除了应有的武备之外,发展生产、富裕民生恐怕是重中之重了。邓小平早年留学法国,直接感知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因此在通过武装斗争实现民族独立之后,国计民生就一直成为他最关注的领域。从1975年访法他对大凡尔赛宫的一言不发,到对农场的细心考察,再到他对农业问题的重视、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谓一脉相承;从法国农场考察到后来的包产到户,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对农业的关注一以贯之。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的生产技术、方式、规模都可以变化,但其重要性却始终没变。乾隆是封建帝王,与邓小平这位现代领袖无法比拟,但从一杆火枪到法国农场,让我联想到一个国家的落后可能溃自一个观念。而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往往需要从最基础的吃饭做起,而且舍此没有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