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芬
(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
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
◆周素芬
(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利用班会课,在课堂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利用节日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恩之心;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强化和巩固学生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 实践 途径
(一)社会背景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给予了太多的爱,他们的生活养尊处优,把所有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地,我们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变得冷漠、自私、不懂得感恩和珍惜,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压抑。
(二)感恩教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
现在很多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嘴巴上,没有内化到心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什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存在“投入大,见效小”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因为目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感恩社会和共产党和感恩父母和老师。可以说,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狭隘性和局限性,因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其实,我们知道,最能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位朋友的一句话、沉浸于自然时的某一感悟。因此,“感恩教育”在关注共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应该使学生在感恩自己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激发自尊心,从而珍爱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成长。笔者认为,孩子不懂得“感恩”,首先是不懂得尊重自己,不懂得自己在社会、家庭、学校、朋友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自己”是“酵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内容。二是学校的感恩教育很多时候是“一阵风”,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在观念上,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在目标上,在强调德育首位的同时,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空洞,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方法上,教育者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将学生视为盛装“先进道德”的“容器”,把道德教育和日常生活割离,忽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生活的客观复杂性和阶段性[1]。
(三)感恩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发挥情感对培养完整人格作用的基础手段和要求,它对德育功能的发挥,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既是对世界教育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顺应,也是对以人的发展为本原的教育的一种回归。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践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外部矛盾及条件,激发受教育个体从外部情感的激励中明了所受的恩情,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验所受的恩情,并逐步内化为自我的感恩情怀及言行,最终升华为自觉的社会公民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德育,让学生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练,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在生活中构建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感恩教育是一种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密切的活动,因此,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将其生活化。
受恩于生活,就应知恩与感恩于生活。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让青少年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做好一件件与生活相联系的小事都是报恩的表现。学会感恩首先应从感谢做起,感谢不仅仅是言语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表达谢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感恩实践活动,这种亲身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
(一)利用班会课,在课堂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冲动与情感,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感恩教育环境中,以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心底的感恩情感,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感恩内涵,深化感恩意识。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切忌空洞地说教和空喊口号,这样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感受的,应该设置相应的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看客与旁观者。教学场景中的人与事不断地感化、震撼、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感恩情感。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一名比较自我的学生生病了,开始大家都没有留意到他,他一个人呆着,情绪也比较低落,过了半天,我开始发动班干部和他的小组成员慢慢地给他送温暖和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所感受到的温暖,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再找适当的时机,让这位学生在班会课上分享生病那一天的感受以及心情的变化起伏,然后小组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面对别人给你带来的帮忙和关心时,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利用节日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恩之心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含蓄,不擅长说爱和表达,所以也是导致行动难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使用活动作为载体,沉甸甸的感恩之情的表达得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引导学生学会跨出第一步。例如,这学期家长会当天刚好是母亲节,所以提前和学生商量母亲节活动,一是全班一起唱“真的爱你”,将其录成视频,母亲节当天播放。二是全班同学各用一张纸,写上自己能为母亲做的事情,如“做一顿早饭”等,将其放入“抽奖箱”,然后母亲节当天每位妈妈都可以进行一次抽奖,抽奖完毕后回家找孩子进行“兑现”,还要拍照为证,下次班会做一次分享会,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分享和收获。
(三)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强化和巩固学生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三两次的活动和课堂实践中,那样只是将感恩教育进行“花样化”,相反地,这应该是一持之以恒的教育,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所以在基本操作面上应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如母亲节学生想买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但是用父母的钱来买,不足以表达感恩之情,所以我们就利用校运会期间组织了“跳蚤市场”,用自己做的手工来进行爱心义卖,用挣得的钱来买花送给母亲,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行动去感谢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如图书馆自愿者、关爱社区老人活动等,让学生在关爱他人,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将感恩之心不断奉献给他人和社会。
[1]蒙记清.浅论感恩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6,(03):16-17.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 [J].教育研究,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