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玲
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刘冬玲
2016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这已经不是总理第一次提起“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中,总理已经大声疾呼“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产业战略迈向中高端的核心要素之一。
1.职业教育自强之根本在国家制度之支撑。2016年,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重提工匠精神仅仅是一个开始,重塑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路漫漫其修远,大国工匠离不开大国职教,国家职教之强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撑。惟有完善的制度安排才是对职教自强最有力的激励。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发达的工匠精神自有其深厚的工匠制度之沃土,体现在职业技术培训、市场准入标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精益求精者的回报和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好的规则制度塑造好的工匠习惯,好的工匠习惯升华为好的工匠精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这是一个令人欣喜和欣慰的信号,职业教育自强前景可期。
2.职业教育不息之动力在学生技能之完善。不息者,生生不息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职业教育生机与活力的永续不息,有赖于拥有完善精湛技能的学生,在中国制造的各个单元中出彩、出名、创造、创新。传授学生职业技能非现代学徒制不能为。国内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可以根本上校正此前职教发展的误区,既可以技术的传授,更可以在老匠人的传帮带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久前,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也作出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部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把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协调合作实施,培养造就更多技能型人才,无疑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之举。作为职业教育管理者,应当自觉地引领学校站在这个风口上,让现代学徒制的疾风推动自身实现职业教育的华丽转身,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获得职业教育永续发展的不息动力。
3.职业教育厚德之要义在职业德行之合一。现代社会之厚德,可以理解为深厚的职业之德,深切的公民之德。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责权主体、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指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关键能力”,即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之宏观社会生态和微观家庭生态,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对于职校学生的德育影响最大。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生态的核心德性包括诚信、敬业。但也必须认识到,职校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无法仅仅诉诸独立自主的道德努力,还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的支撑,因为各种职业都关涉服务对象的生命体验和幸福指数。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气神,教育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生涯,既为他人生命幸福服务,又丰富完善从业者自身的生命幸福的德性观念。
4.职业教育载物之可为在职教事业之拓展。何为职业教育的载物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这就是职业教育载物的最高境界。为此,每一个职教人都应该朝夕惕厉、顺势而为、奉献职教、拓展职教,干出一番职教大事业。在专业建设上,职业教育应当强化两个对接,即对接园区产业对接朝阳行业。近两年,苏州纺织工业职工中等学校生源火爆,就是其主动对接苏州高新区、主动对接轨道交通、航空、工业机器人等方兴未艾的大产业,着力打造品牌专业,走出了一条融入园区、融通产业的新路子。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职业教育应当做到内外兼修,校内实训基地完备,校外实训基地够用。两年来,苏州纺织中专在这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自主投入建设一批、联办合作共享一批,在校内形成了一舱、五房、六间、十室的实训系统,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了一批实训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职业技能实训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使得学校事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提升民众福祉的承载力,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语),都需要每一个职教人秉持“工匠精神”,自觉担当,砥砺前行,把党和人民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
(作者系苏州市纺织工业职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