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6-02-16 02:55余茂敏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互联网+

余茂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余茂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互联网+”高职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原因多样,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也应与时俱进,改进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适应学生成长发育特点,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互联网+;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定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开始,就受到普遍重视,2005年教育部专门成立“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更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回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然而大学生心理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并且随着社会进步,类型不断更新变化。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基于整体培养导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是培养具有坚定不拔的意志、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它能力的发展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新旧交替特点

90后高职生出生在“互联网+”的时代,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多为独生子女,其心理有着许多共同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一)旧问题

第一,学业迷茫,定位仍然模糊。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时,由于成绩原因,许多学生并没有上到理想大学,挑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面对无奈选择,许多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失落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而学习动力不足。而且与自己原来学校的许多同学比,自己上的并不是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心理也会失衡。另外,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许多同学从中学教师的严格管教中得到解放,心理上松懈下来,越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未来的定位在哪里,学习目标一片茫然。更有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认为高职学习就是混个毕业证书,不思进取,对于学习敷衍了事。

第二,适应能力弱化,心理失衡。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小家,进入集体生活,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的群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大学丰富的学习生活为高职生提供了许多表现机会。自我意识也在飞速成长,很多人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但也有部分人由于性格原因,适应力较差,在各种活动中易遭受挫折,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并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经验也缺乏,分析问题容易主观、片面、受周围人和网络人影响较大,引起心理上的剧烈反应,产生自我否定。

(二)新问题

第一,网络高度依赖,人际淡漠。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拥有便利生活。高职生脱离了紧张的学习环境,离开了家长的严厉管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QQ、微信、微博时刻不离,有时甚至上课也控制不住自己。很多90后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宅”——宅在家里或宿舍里上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高职生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长期以往,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另外,互联网也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情感空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许多学生宁可在网络上畅游,也不愿在现实中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上虚拟的世界并不能真正替代现实,许多同学知道这一点,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许多同学,一天没有手机,便觉得无所事事,总感觉少了什么东西,坐立不安,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情感或心理困惑,虚拟调适重于现实调适。大学生阶段是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理渐趋于成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氛围、青春的冲动,许多大学生产生恋爱需求。但由于心理上不够成熟、生活上不完全独立、经济基础不实在、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们经常出现情感困惑或其它心理困惑。如何正确处理生理及心理的冲动,许多人并不了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更多人选择上网来调适,如网上交友、网上交易、网上发泄、网上攻击等等,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实施过激行为,例如,有人居然利用网络直播自残甚至自杀过程等。情感困惑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择业焦虑,经验缺乏,网络受骗案例高发。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政策的更新,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各大院校扩招现象普遍。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造成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择业难度增加。由于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一再提高。学历、学位、专业特色、实践能力、人才综合素质等都成为选择的标准。高职学生无论在学历、学位,还是自身能力方面并不具有竞争的绝对优势。尽管许多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由于课程时间、内容、要求均不占学习的主要地位,造成许多高职生规划意识淡泊,择业意识缺乏,在就业中容易碰壁、产生择业焦虑。由于焦虑,更多高职生在网络上求职缺乏辨别能力,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一)社会环境原因

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前丰富。然而国际大环境的暗流汹涌,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给高职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娱乐泛化的时代,互联网宣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为迎合年轻一代的需要,互联网用大量篇幅宣传社会时尚、明星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些比课堂教学更能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选择。另外,网络上还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拜金等。使得许多高职生迷失其中,道德判断能力失衡。这是其一。其二,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空间的虚拟,言论门槛限制的极低,导致许多别有用心的组织及个人,常常在网上发布不良信息或不当言论,诱惑着涉世未深的高职生,导致他们中间许多人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网络成瘾(网络综合症),因而带来严重后果,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校园环境原因

大学教育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大学生在经历了生活、学习、人际的环境变化后,尤其需要引导以助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许多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甚至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理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是其一。其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纠正,许多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和治疗那些心理有问题或有疾病的学生。这种只抓问题学生的策略也有待改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其三,许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课时及内容都远远不够。专业服务学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多是兼职人员,且师资队伍极不稳定,专业化也不强,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其四,预防永远重于治疗,这一理念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应用,多数院校等发现问题了,才进行教育及治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其五,校园网络平台,易受别有用心的人控制,带给高职生不良影响。

(三)家庭环境原因

90后高职生许多是独生子女,出生在四二一家庭。这种特殊性导致许多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形成孩子的优越感,也带来孩子自私、自负、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不是家长的。家庭的无原则溺爱、无原则纵容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许多潜在问题。网络中各种负面信息、社会生活的各种变革,也造成了许多的特殊家庭,例如贫病家庭、单亲家庭、独守儿童家庭等家庭教育的缺乏,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情绪悲观消极、耐受力差、人际交往困难等。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一)适应网络时代,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指导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们生活与学习的网络化,网络越来越成为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现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几乎不断,通讯工具日益完备,更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现代大学生人人拥有QQ、微信、飞信、微博,更要创新教育方式,变革古老的说教方式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其优点,网络教育方式更受年轻受众的喜爱。除了网络信息推送,课堂教学也可变革为网络教学,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心理不同编辑不同内容供学生选看;心理咨询也可使用新型通讯方式实现异地咨询,实现学生远程求助;利用网络,构建专业服务队伍,让学生自由选择沟通交流老师;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各校网络共享,服务广大学生等等。教育方式要丰富要多样化,传统的学术讲座、团体辅导、课程教学仍不能丢弃,现代的网络测量、网络宣传、网络活动则是新型手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支持、关爱、帮助学生,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由于网络门槛较低,充斥着各种思潮和不良信息,而学生们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需要把关网络资源的优劣,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提高鉴别力,提高自制力,远离网络垃圾、不良游戏及不良社会思潮,加强自身建设,塑造良好品质。

(二)营造良好环境,更新教育理念

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社会大环境需要全社会一起来营造,要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纠正社会不良价值观和舆论导向,肯定大学生们的自身价值,积极创造就业、创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校园环境的营造,需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尤其做好校园平台及班级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正能量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关注学生群体及公众空间舆论走向,实行舆情掌控。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开展丰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理念。整合家庭力量,与父母一起,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联络与交流学生在校情况,与家庭相联合,让家庭亲情力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柱。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经常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与父母多交流,塑造良好家庭氛围。

纵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们多关注的是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属于少数层面教育。多数高校担任“救火者”的角色,哪里出问题,就扑向哪里。这种“亡羊补牢”型教育,往往使人疲惫不堪。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应该拥有积极的认知、良好的抵抗体系,能预防及抵抗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更重于治疗。教育的对象也应该从少数层面扩大到所有学生。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指导下构筑自己的心理预防体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不仅仅是问题解决,更要注意全体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以预防为出发点,创造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完善自我。

(三)革新沟通渠道,丰富教育内容

许多大学生有问题或困难时不愿意找老师,也不愿找同学,而是独自想办法。然而有些问题若不寻求帮助加以化解,也会演化成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不愿意找他助的原因只在于沟通渠道,他们不喜欢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问题还是不愿意面对面地诉说。因此对与大学生的沟通渠道不妨进行革新。革新方式有许多,如可设立虚拟机器人或虚拟知心朋友,可以设公用QQ号、公用微信号,及时答复学生问题等。

教育内容也非常重要。关注点不仅仅要针对问题,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尽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体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将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于心。针对高职教育特点,除了常见的大学生自我认识教育、人际交往方式方法教育、良好的适应能力教育、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等,还需加入就业指导、择业观念、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教育。可以根据学生成长阶段不同,编辑教育目标,即时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更科学,更有效。

(四)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建立校、院、生三级工作体系。三级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教育的素质高低。要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然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教育者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辅导员担任,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为提升教育效果,应积极鼓励兼职教育者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心理上了解学生,改变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的习惯。其次,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重视学生心理信息员队伍建设,指导其承担心理预警、心理干预等任务,建立初步预防体系。通过完善专业教师、二级学院兼职教师、学生心理信息员三级服务体系,通过经费、人员保障,形成早重视、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的习惯,建立积极有效的服务机制。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全员教师有责。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它专业教师授课时也应顺带成长成人规律教育,学习成人两不误;利用校园平台、班级平台宣传积极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新媒体,设立支持系统,让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有人帮忙指导并解决;沟通社会桥梁,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关爱学生个体,积极创造其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动性等,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1]王琰. 网络境遇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悖论性样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2):121-124.

[2]耿丽雪,贾中海.“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7):102-104.

[3]蔡亚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90-91.

[4]吴涛,等.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2015,(10):53-55.

[5]姚薇,周学铁.“多元化”教学理念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3):117-119.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it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Age of “Internet +”

YU Mao-min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At the age of “Internet +” ,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wit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akes on a new form out of various reasons. Consequently, measures take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hould also make some changes. Improving the exist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to adapt the Internet age, and to adapt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good educational results.

Internet +;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it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s

2016-07-12

余茂敏(1976-),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013SJDFDY022)的研究成果。

B844.2

A

1008-8156(2016)03-0029-04

修回日期:2016-09-10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互联网+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