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涛韩 冬 陈功香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济南250022)
Film Stim情绪影片数据库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评定*
宋素涛**韩 冬 陈功香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济南250022)
本研究利用主观情绪唤醒度、正负性和分化情绪量表对FilmStim大型情绪影片数据库进行本土化评定。研究发现,所有情绪影片唤醒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性影片;正、负性情绪影片诱发相应效价的情绪;悲伤、恐惧、厌恶和中性影片成功诱发目标情绪,愤怒、温和和愉快影片同时诱发同效价的其他情绪。结果表明:FilmStim中的中性影片可作为其他情绪的控制条件;除愤怒外的负性影片可有效诱发目标情绪;正性情绪影片没有有效诱发目标情绪,存在较大文化差异。
情绪 影像库 FilmStim 本土化评定
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情绪与认知的研究,并已取得许多进展,而诱发出稳定且可靠的情绪状态是研究的前提条件,因此创建有效和可靠的情绪诱发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许多情绪诱发手段沿用至今,主要可以分为刺激材料诱发与情境诱发两类(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根据感觉通道的不同,刺激材料诱发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及混合刺激材料诱发等,其中视觉刺激及视听通道的混合刺激(影像片段)较为常见。比如Velten情绪诱发法(Velten, 1968),通过让被试阅读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语句并体验语句所表达的情绪含义来实现情绪诱发;情绪性刺激图片诱发法,通过让被试观看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图片诱发出目标情绪(Lang,Bradley,&Cuthbert,2005;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2005);影像情绪诱发法,泛指通过观看电影或录像剪辑来诱发被试目标情绪的方法,在诱发过程中告知被试不要抑制产生的情绪,而要让情绪自然流露(Gray et al.,2005;徐鹏飞,黄宇霞,罗跃嘉,2010)。情境诱发法可以创设真实情境也可以使用想象等方法模拟某种情境进而诱发被试相应的情绪。真实情境例如利用电脑游戏或博弈游戏进行情绪诱发(van't Wout,Chang,&Sanfey,2010);想象情境例如自传式回忆情绪诱发法,在诱发情绪过程中,让被试闭上眼睛回忆能引起悲伤、愉快或中性情绪的经验事件(Schaefer&Philippot,2005)。想象情绪诱发法还可以让被试在主试指导语的指引下放松,想象悲伤、愉快或中性的场景,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为了更好地诱发出被试的情绪,有时会要求被试将想象中的情景写出或口述(Schaefer et al.,2003)。此外,还有虚拟现实情绪诱发法(Stemm ler,Heldmann,Pauls,&Scherer,2001),这种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一种中性环境,根据需要诱发的目标情绪的不同而逐渐改变环境并加以指导语引导被试的行为,该技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被试相信自己正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除此之外还有面部反馈技术(W iswede,Münte,Krämer,&Rüsseler,2009)、呼吸反馈技术(Philippot,Chapelle,&Blairy,2002)等。
情绪的诱发技术与手段非常多,排除被试个体差异的因素,情绪诱发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情绪诱发的效果。与其他方法相比,利用电影片段诱发情绪具有诸多优点:第一,在实验室内易于实施;第二,很多研究都已证明,电影片段能够引发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第三,电影场景具有视听双通道输入刺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真切的模拟现实。
在我国,徐鹏飞等(2010)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情绪诱发影像刺激材料库(徐鹏飞等,2010)。该数据库包含了六种情绪,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快乐和中性,共30个影像片段,每种情绪分别有5个影像片段,除一个影像片段的语言为日语外,其余均为汉语。国际上,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的Schaefer等人(Schaefer,Nils,Sanchez,&Philippot,2010)编制了一个大型情绪影像数据库FilmStim,该数据库包含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快乐、温和以及中性七种情绪,共64个影像片段。影片的选择经过严格筛选,由50位电影专家(电影出租店经理)通过回忆、描述电影片段以及给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唤醒水平打分的方法,获得最初待选的824个电影片段,然后在每种类别情绪影片中选择了被专家选择次数最多的电影片段进行剪辑和保存。每个电影片段的持续时间在1~7分钟内,电影片段在被剪辑时遵循使情绪最大化的原则。该数据库影片类型丰富,与其他数据库通常只包含快乐一种正性情绪相比,该数据库增加了与依恋(充满爱的、深情的、友好的)有关的正性情绪;此外,研究者为影片提供了多种分类的标准,包括唤醒度、正负性情绪、目标情绪,以方便其他研究者根据这几种不同的指标对影片进行选择。对该数据库的分析发现:这些电影片段能够引发强烈的情绪,并且能够从消极和积极两个角度进行区分;每种类别的电影片段可以划分出相对高分数的7种目标情绪状态。此外,该数据库及每部影片的评分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下载,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利用FilmStim数据库进行情绪诱发实验,但是尚缺乏对该数据库的全面评定,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数据库进行本土化评定工作,以方便国内学者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1 研究对象
在某大学有偿招募被试240名,被试共分为8组,每组30人,每组被试又被分为4个小组,对随后的8组影片进行评定。正式实验前向被试介绍实验内容,征得被试自愿参与,告知被试在实验中如有不适可以随时退出。实验时首先使用贝克抑郁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被试进行筛查,选择得分处于正常水平的被试参与后期实验数据的分析。经筛选后共有197名被试符合要求(男69人,女128人,男女比例不低于1∶2,M特质焦虑=38.89,SD特质焦虑=5.57;M抑郁=5.48,SD抑郁=3.60;M状态焦虑=36.32,SD状态焦虑=6.58),平均年龄21.06± 1.64岁,平均每组影片评定人数为24.63 ±3.07人(最少:21人,最多29人)。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准备
正式实验前首先对FilmStim情绪影片数据库的电影片段添加中文字幕,其中影片42与67因片源难以找到,未能配以字幕,故本研究未对上述两个影片进行评定。
2.2.2 影像材料
实验采用FilmStim中的62个电影片段,包含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温和情绪各10个片段,愉快情绪8个片段,中性情绪4个片段。
每组电影片段的选择与排序遵循以下两个原则(Schaefer et al.,2010):第一,两个相同类型情绪的电影片段不能连续出现;第二,被试不能连续观看超过两个同效价的电影片段。根据这两个原则,将62个电影分为8组,每组包括7~9个电影片段。除两组包含5种影片类型外,其余分组包含6种影片类型。每4小组被试评价一组影片,有两个小组被试进行顺序观看,另外两个小组被试进行逆序观看,控制可能存在的顺序效应。
2.2.3 工具
本研究与Schaefer等人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一致(Schaefer et al.,2010)。使用主观情绪唤醒度七点量表对被试的情绪唤醒水平进行测量:“当你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你觉得非常激动、非常刺激请打7分;如果你觉得很平静、昏昏欲睡请打1分”。
使用分化情绪量表(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DES)(孟昭兰,2005)评估被试的情绪状态。DES包含10组形容词,描述了兴趣、厌恶、愉快、轻蔑、惊奇、恐惧、痛苦、害羞、愤怒和内疚10种情绪。本量表为七点量表(1代表没有感受,7代表感受强烈),主要用来测量不同类型的影片是否诱发了可以区分的情绪状态。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本量表可以测量的分化情绪类型,参考Schaefer等人的研究(2010),本量表增加了6组形容词,分别为平静的、安宁的、放松的;焦虑的、紧张的、不安的;热情、欣喜的、兴高采烈的;充满爱的、深情的、友好的;感动的;满意的、喜欢的。
使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黄丽,杨廷忠,2003)对影片诱发的情绪类型效价进行评定。该量表采用五点进行评定,1代表几乎没有,5代表极其多。
2.2.4 实验程序
被试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参加实验。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安排被试就坐,为避免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之间相互影响,每个被试的前后左右方向的邻桌都不安排其他被试;接下来向被试介绍实验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被试将手机关闭或调至完全静音,以免实验过程中受到干扰。根据实验要求需要在昏暗的环境下观看电影片段,所以在正式实验前,会将实验室内的灯关闭。
正式实验阶段(图1)先给被试做放松训练,方式为用轻柔缓慢的声音和语速朗读放松指导语,时间3分钟左右。接着让被试小幅度活动身体,集中注意力后告知被试正式实验马上开始,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不要走神,眼睛不要离开屏幕。随后被试戴上耳机观看影片。观看完影片后开始填写问卷,并告知被试在填写时注意:第一,请根据你的真实感受作答,而不是你认为看完电影后应该有的感受;第二,请填写你在观看影片时的感受,而不是你今天一整天的心情。待被试全部填完问卷后,开始做放松训练,接下来再观看第二个电影片段,看完影片后填写问卷,直到该组影片全部观看完毕。
图1 实验流程图
2.2.5 统计方法
对主观情绪唤醒度和正负性情绪分别做7(情绪: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温和、愉快和中性)×2(性别:男/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情绪分化量表做7(情绪: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温和、愉快和中性)×7(DES:愉快、痛苦、愤怒、厌恶、恐惧、中性、温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于分组中个别缺失的影片类型的评分利用其余七组的均值取代。研究中只有p<0.05且达到中等程度效果量η2>0.06(Cohen,1988)我们才认为统计结果是有意义的。
3.1 情绪影片诱发主观情绪唤醒水平的差异分析
本部分主要关注两个问题:(1)哪种类型影片的唤醒水平最高?(2)唤醒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以被试的唤醒水平为因变量,情绪影片类型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主效应显著,F(6,1170)=90.44,p<0.001,η2=0.32(M愤怒=4.83,M悲伤=4.38,M恐惧=5.25,M厌恶=4.95,M温和=4.11,M愉快=4.44,M中性=2.82)。Bonferroni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影片的唤醒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性影片(p<0.001);恐惧情绪影片的唤醒水平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影片(p<0.01)。此外,愤怒—厌恶、悲伤—愉快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图2)。
图2 被试观看不同类型情绪影片时的唤醒水平得分(M±SE)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95)=10.15,p=0.002,η2=0.05,M男性=4.17,M女性=4.52。情绪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1170)=3.67,p=0.001,η2=0.02。
3.2 情绪影片诱发正性、负性情绪状态的差异分析
3.2.1 情绪影片诱发正性情绪状态的差异分析
本部分主要关心以下两个问题:(1)影片是否诱发了可以区分的正性情绪?(2)影片正性情绪评分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以被试的正性情绪(PA)得分为因变量,影片情绪类型与性别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情绪影片的主效应显著F(6,190)=35.94,p<0.001,η2=0.53,(M愤怒=19.14,M悲伤=20.31,M恐惧=20.59,M厌恶=19.89,M温和=24.94,M愉快=21.18,M中性=17.80)。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温和与其他类型情绪影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但是愉快与悲伤、恐惧类型影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3(A))。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PA得分的区分性较差。
图3 (A)不同类型影片正性情绪(PA)得分;(B)不同类型影片正性情绪(PA-合成)得分;(C)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类型影片上的正性情绪(PA)得分;(D)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类型影片上的正性情绪(PA-合成)得分(M±SE)
为了进一步研究愉快类型影片是否诱发了正性情绪,我们对PA量表的分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PA量表包含的分项为感兴趣的、精神活力高的、劲头足的、热情的、自豪的、警觉性高的、倍受鼓舞的、意志坚定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活力的共10项。对愉快与恐惧影片PA得分在各个分项上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精神活力高的、劲头足的两个分项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愉快与悲伤影片PA得分在各个分项上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感兴趣的、自豪的、备受鼓舞的三个分项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PA分项中与唤醒相关的条目有可能导致了这种差异,因此需要一种更合适的工具对正性情绪影片是否有效诱发了正性情绪进行考查。我们利用DES量表构建了新的PA得分(Schaefer et al.,2010),计算以下5项的均值:高兴的、幸福的、快乐的;热情、欣喜的、兴高采烈的;充满爱的、深情的、友好的;感动的;满意的、喜欢的。得分如图3(B)所示。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方差分析表明,影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5,916)=196.13,p<0.001,η2=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快乐与温和影片诱发的新的PA得分均显著高于负性及中性影片(p<0.001)。
性别差异分析表明,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95)=2.34,p=0.13,M男性=20.96,M女性=20.14。影片情绪类型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6,190)=2.87,p=0.01,η2=0.08,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对厌恶与愉快类型影片的PA评分(M厌恶=21.29,M愉快=21.99)显著大于女性(M厌恶=18.48,M愉快=20.37)(p<0.05)(图3(C))。利用新合成的PA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致,男性对厌恶与愉快类型影片的评分显著高于女性(图3(D))。
3.2.2 情绪影片诱发负性情绪状态的差异分析
本部分主要关心以下两个问题:(1)影片是否诱发了可以区分的负性情绪?(2)影片负性情绪评分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以被试的负性情绪(NA)得分为因变量,影片情绪类型与性别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情绪影片的主效应显著,F(6,190)=113.82,p<0.001,η2=0.78(M愤怒=20.20,M悲伤=17.70,M恐惧=23.83,M厌恶=21.01,M温和=12.51,M愉快=13.43,M中性=12.57)。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与原始评定相似,负性情绪影片的NA得分均显著高于正性及中性影片(p<0.001)(图4(A))。
图4 (A)不同类型影片负性情绪(NA)得分(B)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类型影片上的负性情绪(NA)得分(M±SE)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95)=7.74,p=0.006,η2=0.04。影片情绪类型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6,190)=3.91,p=0.01,η2=0.11,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对恐惧与厌恶类型影片的NA评分(M恐惧=22.06,M厌恶=18.64)显著小于女性(M恐惧=25.59,M厌恶=23.38)(p<0.001)(图4(B))。
3.3 影片诱发目标情绪的有效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不同类型的影片是否有效诱发了目标情绪?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影片与目标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36,161)=45.80,p<0.001,η2=0.91。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悲伤、恐惧、厌恶和中性情绪影片的目标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六种情绪,即成功诱发出了目标情绪(p<0.001);愤怒、温和和愉快情绪影片在诱发出目标情绪的同时,也诱发出了同效价的其他情绪(p>0.05)。其中,愤怒影片诱发出的愤怒情绪与悲伤、厌恶两类目标情绪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M愤怒=3.40,M悲伤=3.27,M厌恶=3.68);温和影片诱发出的温和情绪与愉快情绪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M温和=4.23,M愉快=4.33);愉快影片诱发出的愉快情绪与中性情绪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M愉快=3.40,M中性=3.16)(图5)。
图5 不同类型情绪影片的分化情绪(DES)得分(M±SE)
3.4 影片评定结果与原始评定的差异分析
本部分主要关注本土化评定与原始评定在唤醒度与效价(PA合成分与NA得分)两方面的差异,并给出了每部影片的评分结果(表1)。
在唤醒水平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全部62部影片中,有40部影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4部原始评定的唤醒水平更高,主要为悲伤8部,温和与愤怒各6部,厌恶2部,恐惧与愉快各1部;剩余16部中,本土评定有更高得分,主要为恐惧5部,厌恶、中性各4部,愉快2部,愤怒1部(图6)。这表明影片在诱发情绪的强度上是受到情绪类型及被试的文化背景影响的。
对PA合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图6):共25部影片差异显著(p<0.05),其中16部本土评分更高。对温和与愤怒影片,分别有5部、4部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本土被试更高的评分,说明温和影片诱发了本土被试更强烈的正性情绪,而对愤怒影片并没有达到像原始评定中那样强烈的负性水平。对愉快与厌恶影片,分别有5部、3部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本土被试较低的得分,说明愉快影片诱发了本土被试较低的正性情绪,厌恶影片诱发了更低水平的正性情绪。
对NA得分的分析发现(图6):共28部影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7部本土评分更高。对愉快影片,达到差异的为6部,均表现为本土评定的得分更高,说明对愉快类型的影片,本土被试体验到更为强烈的偏负性的情绪,更低水平的正性情绪。对悲伤影片,共2部达到差异,对愤怒影片,共5部达到差异,均为本土评定低于原始评定,说明对这两类影片本土被试体验到相对低水平的负性情绪。对恐惧影片,达到差异的有3部,均为本土评定高于原始评定,对厌恶影片,共8部达到差异,其中6部本土高于原始评定,说明恐惧与厌恶影片引发了本土被试更高水平的负性感受。
为方便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影片,表1中列出了每部影片在唤醒度、正负性情绪得分(PA、NA、PA合成分)及DES分项上的评分结果。
图6 本土化评定与原始评定在唤醒水平、正性(PA-合成)与负性情绪(NA)得分上的差异分析。纵坐标表示本土高于原始评定或者原始高于本土评定的影片数目。
表1 影片在唤醒度、正负性情绪得分(PA、NA、PA合成分)及DES分项上的得分(M±SD)
(续表)
(续表)
本研究对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情绪影片数据库FilmStim进行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评定,与原始评定结果相比,本研究发现该数据库中的影片在中国大学生群体被试中也诱发了强烈的可以区分的正性及负性情绪,中性情绪影片作为控制条件也比较稳定。不同之处在于影片诱发的目标情绪上,总体来说,负性情绪影片诱发目标情绪的有效性较高(愤怒除外),正性情绪影片诱发的多为复合情绪。
负性情绪影片中,所有影片的唤醒水平显著高于中性影片,NA得分也显著高于正性及中性影片,说明负性情绪影片诱发了强烈的负性效价的情绪。在诱发目标情绪的有效性上,研究发现愤怒影片的有效性较差,其诱发出的愤怒与悲伤、厌恶两类目标情绪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单个影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类影片在引发愤怒情绪的同时,诱发了悲伤与厌恶情绪,也有影片诱发了较高水平的恐惧情绪。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愤怒影片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对老者、女性、儿童及有色人种的欺凌行为(如影片11,描述了一位老年女性受到持枪恐吓死亡的场景;影片51描述了一位女性受到三位男士的暴力强奸;影片25描述了对儿童的性虐待;影片5描述了一个纳粹分子杀了一名黑人男子并砸爆了他的头)。对影片观看者的采访发现,被试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引发悲伤情绪)和对反面角色的愤怒,以及对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枪杀、斩手等)的恐惧,但同时性虐待及枪杀相关的场景也引发了较强的恶心感(厌恶情绪)。因此,对施暴者的愤怒并没有成为一种主导情绪。在对愤怒影片与原始评定的对比中,也一致发现原始评定下,有更多数目的愤怒影片诱发了被试更强烈的负性情绪感受。
正性情绪影片中,所有影片的唤醒水平显著高于中性影片,PA合成得分也显著高于负性及中性影片,说明正性影片诱发了强烈的正性效价的情绪。在诱发目标情绪方面,温和和愉快影片在诱发出目标情绪的同时,也诱发出了同效价的其他情绪。对单个影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温和类型的影片并没有有效诱发温和情绪,其温和得分与愉快及中性情绪上没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影片18(《这个杀手不太冷》片段,描述了两位主角的永别),不仅没有诱发出温和情绪,反而诱发出比较强烈的悲伤情绪。对愉快类型影片的单个分析发现,中国观众并不太能认可西方影片中的幽默,愉快得分与中性情绪得分并无显著差异,特别是影片61(我为玛丽狂片段,描述人咬狗的场景),愉快得分与愤怒、厌恶、恐惧得分无显著差异。对温和及愉快这两类正性情绪影片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尽管FilmStim影片库中的影片在选择时尽可能考虑了多种文化背景,除法国外,还包括意大利、英国与美国文化因素,但是这也主要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正性情绪诱发效果,这也提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情绪影像库的重要性。
对中性影片而言,研究发现其他类型影片的唤醒水平均显著更高;对NA得分及合成的PA得分的分析也发现了与中性影片的显著差异;对DES得分的分析发现,中性影片的目标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六种情绪,这些结果一致说明中性影片可以作为其他影片的控制条件,体现出了较好的国际通用性。
在性别差异角度上,PA评分结果发现男性对厌恶与愉快类型影片的评分显著大于女性,与PA合成分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NA评分结果发现男性对恐惧与厌恶类型影片的评分显著小于女性。这些结果表明女性对情绪感知更加敏感,更容易感知到强烈的负性情绪,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是一致的(Derntl et al.,2010;Montagne,Kessels,Frigerio,de Haan,&Perrett,2005),这可能是由于女性与男性被认定的社会角色和神经生理结构等部位的差异造成的(Derntl et al.,2010;Grossman&Wood,1993;Montagne,Kessels,Frigerio,de Haan,&Perrett,2005)。例如,女性通常被赋予照顾者的角色,而恐惧是一种与照顾者角色相关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上,女性的强度高于男性;而男性通常被赋予保护者的角色,在愤怒这种情绪上,男性会有更强烈的感受或者表达。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愤怒影片在唤醒度、PA与NA评分上存在性别差异,而愤怒影片诱发出的愤怒水平也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被试群体在性别匹配上并未达到1∶1,女性多于男性所造成。此外,本研究只考察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样本容量也可能偏小,进一步增大样本容量,并细致地考察学历、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使用本数据库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本研究利用主观情绪唤醒度、正负性情绪量表及分化情绪量表对FilmStim大型情绪影片数据库进行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初步评定。三种测量工具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1)中性情绪影片可以作为其他情绪的控制条件。(2)悲伤、恐惧、厌恶类型影片可以有效诱发目标情绪。(3)正性情绪影片没有有效诱发出目标情绪,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国内研究者使用FilmStim刺激库中的影片进行相关研究时提供一定依据。
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2005).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11),4-7.
黄丽,杨廷忠.(2003).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7(1),54-56.
孟昭兰.(2005).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鹏飞,黄宇霞,罗跃嘉.(2010).中国情绪影像材料库的初步编制和评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4(07),551-554+561.
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情绪诱发方法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1),45-55.
Cohen,J.(1988).Statistical power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New York:Law 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rntl,B.,Finkelmeyer,A.,Eickhoff,S.,Kellermann,T.,Falkenberg,D.I.,Schneider,F.,&Habel,U.(2010).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empathic abilities:Neural correlat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Psychoneuroendocrinology,35(1),67-82.
Gray,J.R.,Burgess,G.C.,Schaefer,A.,Yarkoni,T.,Larsen,R.J.,&Braver,T.S.(2005).A ffective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in neural processing efficiency confirmed using fMRI.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5(2),182-190.
Grossman,M.,&Wood,W.(1993).Sex differences in intensity of emotional experience:A social role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65(5),1010-1022.
Lang,P.J.,Bradley,M.M.,&Cuthbert,B.N.(2005).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Affective ratings of pictures and instruction manual:NIMH,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motion&Attention.
Montagne,B.,Kessels,R.P.,Frigerio,E.,de Haan,E.H.,&Perrett,D.I.(2005).Sex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affective facial expressions:Do men really lack emotional sensitivity?Cognitive Processing,6(2),136-141.
Philippot,P.,Chapelle,G.,&Blairy,S.(2002).Respiratory feedback in the generation of emotion.Cognition&Emotion,16(5),605-627.
Schaefer,A.,Collette,F.,Philippot,P.,Van der Linden,M.,Laureys,S.,Delfiore,G.,et al.(2003).Neural correlates of“hot”and“cold”emotional processing: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emotion.Neuroimage,18(4),938-949.
Schaefer,A.,Nils,F.,Sanchez,X.,&Philippot,P.(2010).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large database of emotion-eliciting films:A new tool for emotion researchers.Cognition and Emotion,24(7),1153-1172.
Schaefer,A.,&Philippot,P.(2005).Selective effects of emotion on the phenomenal characteristic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Memory,13(2),148-160.
Stemm ler,G.,Heldmann,M.,Pauls,C.A.,&Scherer,T.(2001).Constraints for emotion specificity in fear and anger:The context counts.Psychophysiology,38(2),275-291.
van't Wout,M.,Chang,L.J.,&Sanfey,A.G.(2010).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regulation on social interactive decision-making.Emotion,10(6),815.
Velten,E.(1968).A laboratory task for induction of mood state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6(4),473-482.
W iswede,D.,Münte,T.F.,Krämer,U.M.,&Rüsseler,J.(2009).Embodied emotion modulates neural signature of performance monitoring.PLoSOne,4(6),e5754.
Prelim inary Assessment of the Film Stim Database for Emotion-Elici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ONG Su-tao HAN Dong CHEN Gong-x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A native assessment of a large emotional film clips database-FilmStim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self-reported emotional arousal scale,the 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The results showed:(i)All emotion film's arousa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utral film clips;(ii)Film clips evoked differentiab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iii)The film clips of sadness,fear,disgust and neutral emotions elicited target emotion successfully;the film clips of anger,tenderness and amusement elicited not only the target emotions,but also other emotions of the same valence.In conclusion,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i)Neutral film clips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control condition of other emotions.(ii)Except for anger,the negative film clips can effectively induce the target emotions.(iii)The positive film clips cannot effectively induce the target emotion,which may imply a big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emotion,video database,FilmStim,native assessment
B841
A
1006-6020(2016)-04-03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