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及切入点*

2016-02-16 08:35岭吴梅婷
应用心理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波中枢神经递质

林 岭吴梅婷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宁波315211)

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及切入点*

林 岭**吴梅婷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宁波315211)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 of luctuograph technology,ET)以其独特的测评功效已经在临床医学、体育等领域得到较多应用。本文通过对ET的技术原理、关键测评功效及该技术在有关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论证了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根据对目前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必要性的讨论,提出了应用ET技术系统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 民航飞行员 心理疲劳 可行性

1 前 言

飞行员疲劳已成为民航领域主要的飞行安全隐患之一,据统计15%~20%的飞行事故与飞行疲劳有关(吴锋广&牟海鹰,2015)。民航界目前尚无公认的飞行疲劳定义,孙瑞山和田万里(2015)认为可将飞行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其实只是一种习惯性表述,缺乏明确的概念内涵及维度结构,国内外诸多以心理疲劳为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职业倦怠等表现为主的主观心理疲劳以及以脑功能状态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疲劳两大类。林岭和张力为(2008)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包括中枢疲劳的五维度心理疲劳概念,该研究结果提示中枢疲劳既可能是心理疲劳的中枢症状,也可能是导致主观心理疲劳有关表现的内在中枢神经机制。任何外在心理疲劳现象都存在其中枢神经机制,心理疲劳的纵深研究必须借助神经生理技术探索其脑功能状态的变化与中枢神经机制。目前,研究中枢功能状态的生理技术有脑电图(包括EEG与ERP)、眼动图(EOG)、心率变异性(HRV)、功能核磁共振(fMRI)、近红外光学成像(NIRS)等(徐芬&董奇,2002)。HRV、EOG、EEG在评价中枢疲劳及心理负荷方面具有一定功效(张智君&朱祖祥,1994),但其结果易受情绪、人格等因素干扰(王政&李延军,2010)。fMRI、NIRS等设备昂贵且使用成本很高,较难普及,在飞行员心理疲劳测评应用方面局限性较大。而且所有这些手段是通过生理信号强弱或区域的变化对中枢疲劳状态进行现象解释,难以从中枢疲劳发生的内在机制(特别是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行有效、无创的定量测评。上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领域自主研发了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该技术的测评原理与信号分析完全不同于上述神经生理技术,在中枢神经递质变化、脑α超慢波竞争协同变化及熵值变化等测评方面具有独到功效,为中枢疲劳的定量测评及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的客观科学手段,并已在临床医学及体育等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本文通过对ET技术原理分析、应用ET技术研究测评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分析、结合目前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有关研究的切入点,为我国民航心理学领域有效开展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与测评提供参考。

2 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通过CNKI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发现,有关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实证研究不足50篇,且集中于心理疲劳现状调查、影响因素、测评手段应用等。基于心理耗竭问卷(MBI)、自陈疲劳得分等主观问卷进行的飞行员心理疲劳发生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国家、不同航线飞行员心理疲劳发生率为40%~95%,严重的心理耗竭发生率为6.4%(Reis,Mestre&Canhão,2013)。关于飞行员心理疲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为问卷调查研究,有关调查提示夜间飞行、时差、早醒、时间压力、多个飞行时段和连续执勤时间过长等与飞行员心理疲劳有关(Bourgeois-Bougrine,Carbon,Gounelle et al,2003;Caldwell,2005)。除主观量表调查研究外,国内外关于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也采用了诸如脑电图等生理学技术。范晓丽和牛海燕等(2015)通过模拟飞行任务诱发飞行员脑疲劳并观察EEG的参数变化,结果显示在脑疲劳状态下不同脑区的α波、β波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提示有关指标可以作为衡量脑力疲劳的潜在指标。张佳丽等(2013)应用生物反馈仪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40分钟模拟飞行任务后,被试的θ波、β波等脑电波幅产生有意义变化,且存在脑区差异,提示模拟飞行任务导致了飞行员脑力疲劳。李津强(2008)的研究发现睡眠剥夺24小时后飞行员的主观疲劳感升高、HRV出现有意义变化,提示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加。Hankins等(1998)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心率变异性对于生理负荷变化是一项敏感的指标,而眼动指标、EEG的θ波波幅在飞行员执行心理计算任务时会增加。

鉴于飞行员心理疲劳与飞行事故隐患间的可能联系,国内研究者还从心理疲劳与人因差错的关系角度进行了研究。马锐和李敬(2011)显示当发生心理疲劳时飞行员反应迟钝,同时失误增多并可能导致人因差错性飞行事故。杜红兵,刘明和靳慧斌(2013)在飞行员差错分析与分类研究中提出心理疲劳是构成导致飞行员因信息加工能力下降而产生飞行差错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上述讨论不难看出,飞行员心理疲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是事关人因差错与飞行事故的安全问题,主观疲劳问卷及一些简单的生理技术在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中得到一定程度应用,相关研究结果也提示有关生理学指标可以辅助检测飞行员心理疲劳。但由于相关文献报告总量较少,加之不同研究间被试、测评技术、实验设计等的差异,就目前研究结果尚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及得出比较统一的结论。

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目前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研究深度不足。真正针对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中枢神经机制、标准化测评工具及评价标准的系统化深度研究匮乏。②生理疲劳、心理疲劳界定不清晰。有关研究没能对生理与心理疲劳进行有效界定与区分,大部分是针对综合疲劳,而特指心理疲劳的研究报告数量不足。③先进的研究手段应用不足。国内外关于飞行员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采用主观问卷及简单的常规脑电图、心率变异及眼动图等测评,而ERP、fMRI、ET等应用匮乏,民航领域对于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技术水平及深度已经落后于其他领域相关研究。

3 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

3.1 技术原理、关键测评功效

ET最早是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一个预研项目,用于测试和研究航天员的脑功能。该技术通过对中枢神经递质化学振荡周期变化而导致的突触后膜电位涨落变化趋势的多重频谱分析可以实时对中枢神经递质变化情况进行有效测评。根据混沌学的耗散结构理论,不同神经递质有着不同的化学震荡周期,神经递质的周期性释放与突触后电位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再考虑到脑波是大脑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总和,因此,神经递质振荡的信息,可以被按下列次序携带到脑波中:脑内神经递质释放的涨落(化学振荡)——突触后电位的变化——脑电α波的涨落——S系统的谱线和谱系结构变化(见下文)。这种过程是非线性的,在各个环节上都可以通过自组织而把主要特征突现出来,锁定在某个稳定的频率上。不同神经介质可以有不同的稳定频率(优势谱线、谱系)(梅磊,1995)。根据脑电超慢涨落测评技术,在脑电波中隐含着频率极低(毫赫兹级)的超慢涨落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由计算机扫描、分离后通过频谱变换从脑电波中提取脑电超慢涨落信号,再对超慢涨落信号进行多重频谱分析,从而获得对超慢涨落信号(即S系统,super-slow system)的定量测评。上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动物学和临床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不同S谱线系与不同中枢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关系。如,S1与γ-氨基丁酸(GABA)有关;S2与谷氨酸(GA)有关;S4系与5-羟色胺(5-HT)有关;S5系与乙酰胆碱(ACh)有关;S7系与去甲肾上腺素(NE)有关;S11系与多巴胺(DA)有关等(白延强,梅磊&刘月红,1990;白延强等,1995)。

该技术还可对脑α超慢波(8~13Hz)涨落竞争协同关系进行定量测评。脑α波各频率成分出现涨落优势的比例是各频率竞争的结果,反映有关频率成分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ET还能采集分析脑信息熵值。脑的信息熵是集中反映脑所处内外环境变化中适应性反应情况的指标(王霆,王德堃&邓兴国,2010)。对于大脑来说,熵值越低则脑功能有序化程度越高,熵值升高则相反(李稚,吴瑛&李捷,2015)。有研究结果还提示脑α波频率比率与熵值有一定关系(王晓军&李捷,2009)。

总之,ET技术是依据现代协同学、混沌学等理论利用多重频谱分析技术对蕴涵在传统脑电波形中的特征性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可有效揭示出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特征与实时状态,大脑功能状态对环境适应性变化特征等。

3.2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由于ET在中枢神经递质、不同频率超慢波比例构成及脑信息熵值的无创性实时测评方面具有独特功效,除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外,该技术已被扩展应用到临床医学、体育及心理学等领域。以“脑超慢波”或“涨落技术”或“ET”等检索词,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检索得到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不同领域发表ET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有近200篇(不含综述类),见表1。

表1 ET技术在不同领域实证研究文献量分布情况

从表1看出ET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体育及心理学等领域,研究性质集中于现象描述与应用研究。在临床医学方面主要应用到与神经递质变化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精神疾病的检测与指导治疗中,有关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精神疾病有着不同的神经递质变化趋势与特点(杨小军,2016;郭田生,2014;蒋帅,吴银侠&王大刚,2014)。且有关疾病的ET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一致(池名等,2014;段慧君等,2012)。另外,临床医学领域还将该技术应用于指导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的治疗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关文献多达60余篇。在体育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心理疲劳、竞技状态评价、选材等方面,有关实验研究报告有40余篇。运动员心理疲劳相关研究结果提示ET技术可以有效测评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变化趋势及其与躯体行为、主观疲劳及认知加功能力等方面关系(张振民,2004;林岭&刘建秀,2014)。ET技术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涉及α波频率成分与瑞文图形推理得分间关系与记忆活动过程中的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等(李会杰,刘涵慧&沃建中,2006;沃建中,刘慧娟&林崇德,2002)。航空领域研究视角涉及飞行事故后飞行人员脑神经递质活动的情况等(王煜蕙&戚菲,2012)。

作为我国原创的神经生理技术,尽管ET技术诞生时间并不长(不到20年),目前尚未推广到国外(未检索到国外研究者有关实证研究报告),但该技术以其有别于其他神经生理技术的独特测评功效及实用价值,已经在我国医学、体育、心理学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医学、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均提示ET的神经递质测评功效在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及运动员心理疲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测评诊断及指导治疗等实用价值。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提示ET技术将对于飞行员心理疲劳相关研究也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

3.3 应用ET关键测评功效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

3.3.1 神经递质测评功效在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中的可行性

中枢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即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升高及多巴胺等兴奋性递质的降低与中枢疲劳有关(王永梅,2012;Dey&Singh,1992;Romain,Philip,Hiroshi et al,2007)。结合上面应用研究现状分析可见ET技术以其可以实时定量检测不同大脑功能状态下的神经递质变化趋势,在飞行员心理疲劳及其中枢神经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价值。

3.3.2 脑α波频率(8-13Hz)涨落竞争协同关系在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中的可行性

Doppelmayr和Klimesch(2002)发现较多的低频α波出现,与困倦和较差的认知作业成绩有关,较多的高频α波则与积极认知活动有关,提示α波的不同频率结构与脑功能状态有着直接关系。尽管目前尚无足够实证结果揭示心理疲劳与α波的不同频率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根据ET的技术原理及人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我们不难推测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理疲劳将可能影响α波的不同频率结构的变化,应用ET技术的脑α波频率涨落竞争协同关系测评功效探索其与飞行员中枢疲劳或心理疲劳间的关系具备理论与技术的可行性。

3.3.3 熵值测评功效在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中的可行性

熵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是衡量一个耗散结构的有序稳定状态。对于人脑系统来说,熵值越低,大脑的有序程度越高;熵值越高,大脑的有序程度则越低。李浩坚(2007)应用ET技术对熵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脑波主频与熵值呈显著性负相关,即脑波主频越高,熵值越小,大脑结构与功能的有序化程度越高。李稚,吴瑛和李捷(2015)也得出相同的结果,且工作负荷、疲劳积累等因素均可影响大脑功能的有序化程度并将导致熵值变化。因此,飞行员因工作负荷强度大等因素导致的心理疲劳乃至中枢疲劳也将可能通过熵值的测评来进行有关机制探索、疲劳状态评价。

3.3.4 实践应用的可行性

早期的动物与临床实验证实了ET的S谱系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对应关系(白延强等,1995)。临床医学领域已经将ET的神经递质测评功效应用于神经系统与精神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指导治疗,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如癫痫、头痛、精神分裂症等脑功能兴奋性疾病时,ET检测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增强(杨小军,2016;郭田生,2014),而痴呆、高龄、抑郁症等脑功能状态抑制性人群则表现出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递质活动强度降低,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递质活动增强(池名等,2014;蒋帅,吴银侠&王大刚,2014;刘昌,李德明&梅磊,1997)。有研究者将ET技术应用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及竞技状态,提示当运动员发生心理疲劳时或竞技状态下降时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代表性指标为S4)活动增强(王晓军&李稚,2011;林岭&刘建秀,2014;林岭&张力为2008)。尽管未见飞行员心理疲劳的ET研究报告,但飞行员因各种飞行职业环境因素导致的心理疲劳与运动员训练性心理疲劳及有关临床疾病的脑功能状态抑制主要差异在于诱因不同,故应具有相同的中枢神经递质机制,ET技术在神经递质的独特测评功效应用于飞行员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应具有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综上,ET的神经递质测评功效、脑α超慢波涨落竞争协同关系测评功效及熵值测评功效均将在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与实践测评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可行性。另外,该技术的设备携带、测试均较方便(便携式手提箱,标准EEG 12导联采样即可),对测试环境无特殊要求,测试成本较低,且可实时无创测评脑功能,在飞行员的心理学研究中有着较好的推广发展前景。

4 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切入点

4.1 飞行员不同心理疲劳现象间关系及中枢神经机制研究

ET技术可以对不同诱因的神经递质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在应用ET技术研究飞行员心理疲劳现象时可以将ET技术的有关测评功效与指标结合其他神经生理技术、主观测评问卷(MBI等)、行为观察等手段,有针对性地探索ET不同指标与其他神经生理指标及主观测评指标间的关系,并可以对不同个体、飞行任务与环境等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疲劳的中枢神经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将为不同性质心理疲劳的有效测评、性质界定等奠定必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4.2 飞行员心理疲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效果研究

Wang和Lu(2014)的调查研究发现飞行员个体因素及工作负荷、职业环境、机组配合、管理制度等均可影响飞行员的心理疲劳发生,并与人因差错有关。迄今为止,未见有关影响因素对飞行员心理疲劳可能伴发的中枢神经递质变化相关研究。应用ET技术,通过有针对性的横断或追踪实验研究设计,可以分析探索个体心理特征及环境因素对飞行员心理疲劳及其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及脑功能状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心理疲劳干预、管理措施对心理疲劳的调控管理效果。

4.3 飞行员心理疲劳对其他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影响

诸多研究均提示在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会降低、负面情绪增加、行为动机与行为绩效会降低等(Lim&Ebstein,2012;Victoria&John,2010;Yoshihito et al,2005;李俊楠,宋国萍&赵丹妮,2015;完颜笑如,庄达民&刘伟2011)。目前相关研究中对于自变量心理疲劳的界定指标均未能触及心理疲劳的神经递质变化,即“内在”之因。而ET技术则可有效弥补现有手段局限,为飞行员心理疲劳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探因手段。以ET技术定量界定飞行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与ERP、fMRI及主观问卷等技术结合起来使用,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机制探索及现象解释性研究,进而探索心理疲劳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过程、情绪、行为绩效等的影响等。

5 结 论

(1)应用ET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问题具有理论与技术的可行性。

(2)应用ET技术开展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可以从心理疲劳中枢神经机制探索、影响因素以及心理疲劳对飞行员其他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影响等环节及层面系统进行。

白延强,刘月红,兰景全,梅磊和周传岱.(1995).家兔脑室注射乙酞胆碱、去甲肾上腺索的脑波涨落图分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183-186.

白延强,梅磊和刘月红.(1990).多巴胺、5-羟色胺酸和戊巴比妥钠对大白鼠脑涨落图的影响.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3,17-21.

池名,青雪梅,潘彦舒,许凤全,刘超和张成.(2014).120例抑郁症患者大脑多神经递质变化初探.中国中药杂志,39,1516-1524.

杜红兵,刘明,靳慧斌.(2013).基于信息加工模型的飞行员差错分析与分类.工业安全与环保,39(2):90-95.

段慧君,李素萍,刘玮玮,尤晓霞,王磊,张爱霞等.(2012).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与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12,413-415.

范晓丽,牛海燕,周前祥,柳忠起.(2015).基于EEG的脑力疲劳特征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网络版),bh.1001-5965.2015.0428.

郭田生.(2014).脑涨落图的技术原理及临床研究应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41,127-130.

韩晨霞,李峰,马捷.(2016).长航人员心理疲劳与GABA机制相关性探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6,397-399.

蒋帅,吴银侠,王大刚.(2014).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山东医药,54(20):1-4.

李浩坚.(2007).优秀射击运动员赛前调控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

李会杰,刘涵慧,沃建中.(2006).图形推理的脑波超慢涨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305-308.

李津强.(2008).脑力疲劳检测方法的实验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博士论文.

李俊楠,宋国萍,赵丹妮.(2015).心理疲劳影响视觉前注意变化觉察的ERP研究.人类工效学,21(2):15-18.

李稚,吴瑛,李捷.(2015).国家女子体操队备战伦敦奥运会不同训练阶段脑α波特征及适应状态分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34,955-961.

林岭,刘建秀.(2014).射箭运动员运动性中枢疲劳对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33,1179-1184.

林岭,张力为.(2008).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7,231-234.

刘昌,李德明,梅磊.(1997).成人脑波涨落图功率空间构型的年龄变化特点.心理学动态,16,54-57.

马锐,李敬.(2011).中国民航1980-2009年间运输飞行事故人的失误分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4,111-115.

梅磊.(1995).ET-脑功能研究所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8-105.

孙瑞山,田万里.(2015).飞行疲劳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职业与健康,31,1142-1146.

完颜笑如,庄达民,刘伟.(2011).基于非任务相关ERP技术的飞行员脑力负荷评价方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30,528-532.

王霆,王德堃,邓兴国.(2010).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优秀射箭运动员中枢疲劳研究中的应用.体育科学,,30(2):64-70.

王晓军,李捷.(2009).不同水平射击运动员脑电α波测试结果的比较.体育科研,30,89-91.

王晓军,李稚.(2011).连续大强度比赛对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1(5):89-92.

王煜蕙,戚菲.(2012).事故后飞行人员脑功能超慢波功率涨落的研究.中国疗养医学,21,963-964.

王永梅.(2012).运动性中枢疲劳及相关神经递质研究进展.体育科研,33(3):78-81.

王政,李延军.(2010).监控作业脑力疲劳综合评定方法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3,20-25.

沃建中,刘慧娟,林崇德.(2002).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5,286-289.

吴锋广,牟海鹰.(2015).飞行疲劳表现、影响因素及监测技术.西安航空学院学报,33(5):39-42.

徐芬,董奇.(2002).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应用心理学,8(4):51-55.

杨小军.(2016).脑电超慢涨落图检查对预测癫痫药物控制敏感性的价值.河北医学,22,448-450.

张振民.(2004).采用脑生物电诱发试验诊断优秀运动员中枢疲劳.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3,422-425.

张佳丽,李靖,蒙果,李鸣皋.(2013).飞行员在模拟飞行训练中脑力疲劳的脑电图研究.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9,267-270.

张智君,朱祖祥.(1994).心理负荷评估方法研究回顾.应用心理学,19(4):18-22.

Bourgeois-Bougrine,S.,Carbon,P.,Gounelle,C.,Mollard,R.,Coblentz,A.(2003).Perceived fatigue for short-and long-haul flights:A survey of 739 airline pilots.Aviat Space Environ Med,74,1072-1077.

Caldwell,J.A.(2005).Fatigue in aviation.Travel Med Infect Dis.3,85-96.

Dey,S.,Singh,R.H.,&Dey,P.K.(1992).Exercise training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alterations in serotonin metabolism of rat brain in relation to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exercise.Physial Behave,52,1095-1099.

Doppelmayr,M.&K limesch,W.(2002).EEG alpha power and intelligence.Intelligence,30,289-302.

Hankins,T.C.&W ilson,G.F.(1998).A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eye activity EEG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pilotmental workload during flight.A-viation,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69,360-367.

Lim,J.&Ebstein,RT.(2012).Dopam inergic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time-on-task declines and fatigue in the 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los One,7,337-357.

Lorist,M.M.,Boksem,M.A.&Ridderinkhof,K.R.(2005).Impaired cognitive control and reduced cingulate activity during mental fatigue.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4,199-205.

Reis,C.,Mestre,C.&Canhäo,H.(2013).Prevalence of fatigue in a group of airline pilots.Aviation,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84,828-833.

Romain,M.,Philip,W.,Hiroshi,H.,Bart,R.,&Maria,F P.(2007).Brain neurotransmitters in fatigue and overtraining.Appl.Physiol.Nutr.Metab.32,857-864.

Wang,T.C.&Chuang,L.H.(2014).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atigue variation and fatigue factors in aircraft line maintenance crew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 ics,44,107-113.

Victoria,M.L.,&John,D.L.(2010).Central fatigue:Issues related to cognition,mood and behavior,and psychiatric diagnoses.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332-336.

Yoshihito,S.,Masaaki,T.,Akira,I.,Seiki,T.,Etsuko,K.&Masami,F.(2013).Two different types of mental fatigue produce different styles of task performance.Neurology,Psychiatry&Brainresearch,19,5-11.

The Feasibility and Entry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ivil Aviation Pilots'M ental Fatigue w ith Encephal of Luctuograph Technology

LIN Ling WU M ei-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The Encephal of Luctuograph Technology(ET)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sports etc,as a result of its unique assessment efficacies.This study mainly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technical principles and key assessment efficacies of E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levant fields,and points out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ET to themental fatigue research of the civil aviation pilots.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that focu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development,remaining problems and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mental fatigue research on civil aviation pilots,this study then put forward themain entry points of themental fatigue research on airline pilots using ET.

encephal of luctuograph technology,civil aviation pilots,mental fatigue,feasibility

B845;B849

A

1006-6020(2016)-04-0377-08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A190013):合格飞行学员心理特征及检测评价方法研究。

**通信作者:林岭,男,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教授,e-mail:linling@nbu.edu.cn。

猜你喜欢
脑波中枢神经递质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请记得我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脑波音乐受到科学界关注 听大脑“唱歌”助临床诊疗
用脑波解析技术对香波的清凉感进行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