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创新型研究生

2016-02-15 20:08方铭姜丹王艳红李娟贾桂燕李丽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培养模式研究生

方铭 姜丹 王艳红 李娟 贾桂燕 李丽阳

摘 要:该文分析了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重要性及优势与不足,并简析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相关举措,以促进培养跨学科生物信息学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0-02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生物信息学、数字医学、金融数学、环境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产生意味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这是不同科学门类领域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凭借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和类比推理等方法,对象世界及其变化进行体认和再现后形成的新学科[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鼓励创新,而鼓励创新需要鼓励创新性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因为这个阶段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基础上的,但在高等院校中,由于当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单一专业制”,限制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然而,面对如此巨大变革,庞大的测序数据也是当前研究人员面对最困难的问题,此时生物信息学得到高度重视。尽管生物信息学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是它的研究手段却是计算机与统计学算法相结合,涵盖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以及阐述等各个方面以理解和利用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为目的学科,这对我们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和研究的屏障,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如何在生物学本科生中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是生物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难点。探索如何克服这一难点而培养能力和自主性强的生物信息学科研究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 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必要性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出现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为许多领域的科学问题提供了答案。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去寻找新大陆,而是采用一种新视角[2]。在某一个学科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换个角度就很可能迎刃而解,这种创新性的问题答案的获得不但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更需要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具有跨学科思维并掌握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在国外,跨学科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如在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已经建立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小组、大学研究论坛以及跨学科研究协会等组织;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了复合专业群以促进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生素质的提高[3]。这些不争的事实均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趋势所在,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培养也不例外。

2 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已从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向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培养方向发展,跨学科、跨专业选择的研究生数量也日渐增多,已成规模。跨学科的研究生同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当然包括跨学科培养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优势在于研究生能夠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因为学科交叉而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创新点;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有:在新学科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积累上有所欠缺,对很多问题理解不透彻,初期也可能学习,科研压力大很难进入科研状态,如果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导致有些研究生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但过了这个阶段,跨学科的优势即可逐步显现出来。

3 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制约因素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分别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创新型人才[4]。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对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理念与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题依然是单学科,而非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采取这种模式,虽然也培养了一些杰出人才,但总体上不利于研究生多方面知识的获取,使研究生缺乏创新性。对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行政管理条例应该灵活,研究生学制期限也不应该固定,因人而异等等均收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实施。在高等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很少设立学科跨度大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院与学院之间基本不再进行跨学院跨学科开课,选课上缺乏协作性,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也没有整体的培养应对跨学科的培养方案等。

3.2 培养体制与机构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是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学院,学院数量较多,学校也习惯于以学院为基本单位,学院内部学科包容量较少,专业划分过于详细,而此时可能忽略了跨学科与交叉学科过于规范的培养框架。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拥有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与专业,但由于僵化的培养制度,难于形成特色或优势学科主导下的跨学科培养方案,更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所以,跨学科培养存在一定的体制问题,学生在掌握了大量交叉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后,还要认清主导学科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现有的培养制度和教学计划,就容易使整个培养体系走向僵化,不但不能促进跨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

3.3 导师与研究生个人 在指导教师方面,大多数导师也不具有跨學科学习与跨学科研究的经历,其开展的研究项目也只是单一学科的。而刚刚跨学科的研究生也可能和导师的情况类似,这样导师与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都相对单一,对其他学科知识及发展动态掌握不够,使跨学科培养在双方面都受到了阻碍。所以,在跨学科研究上,导师和学生都应该拥有跨学科研究的知识背景,既要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也要经常参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积极进行跨学科建设和跨学科项目的研究。

4 跨学科培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的必要措施

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培养也不例外,从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制约因素考虑,为提高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4.1 建立健全相关跨学科培养制度 在组织机构上,设置好学院后,应注意适当增加学院的学科数量,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在资源利用上,实现资源共享,由学校统一进行管理大型实验设备和仪器,建立相关的技术与服务平台,避免资源闲置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率,更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积极争取校企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等,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4.2 完善跨学科培养方式 跨学科培养涉及到很多环节,首先在考试科目的设置、试卷命题及复试上,都要尽可能按跨学科招生。既要注重考察考生知识容量,也要考察考生的能力是否具备跨学科培养的潜力,优先录取综合素質高的跨学科考生。此外,招生录取途径也应该多样化,如导师有招生自主权[5]。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上,更要注重课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还要引入交叉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另外,跨学科研究生可以在不同实验室进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多听跨学科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

此外,还要注重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评估科研人员的业绩时,过于注重甚至只考虑第一作者的贡献,其他作者的贡献忽略不计,这样非常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培养,影响积极性。许多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是和其他的生物学科交叉发展的,第一作者贡献固然大,其他位次的也要适当的考虑,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快速发展。

4.3 重视导师与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生的水平高低與导师的学术水平、综合能力等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导师对研究生选题、技术路线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研究生在跨学科上也应高度重视,储备知识,拓展思维,这样和导师进行的跨学科沟通时才能顺利进行,有利于发展。导师方面,我们倡导的多导师制,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还有副导师,这样更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全面知识与试验技能,有助于跨学科的创新性。培养跨学科的生物信息生学研究生的知识与技能,多导师制更值得提倡,因为其中涉及很多软件知识、计算机知识、生物学知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相互补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跨学科人才培养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炎冰,宋子良.交叉学科概念新解[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3(4):51-54.

[2]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34.

[3]何沐蓉,朱浩,常军武.跨学科培养生物医学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7):11-16.

[4]贾川.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5]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学培养模式研究生
“PBL+E—learning”教学模式探索
移动教学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