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丰
(长春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
《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能力训练》一书中提出:“心理素质是指人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品质和心理机能的统一体。”由于心理素质包括人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因此,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里的环境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成为这样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使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变得可行。
语言和文字是每个人认识世界、掌握知识、与人沟通的基础工具,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这两种工具的方法,不仅承载着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还负担着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拥有思想内涵的任务。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正是为了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上复杂的人和事,跟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重合。在语文的教学中,从道德素养到审美观念的渗透,能够赋予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符合,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促进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步入社会之后的人情世故,并且能够在社会之中有所担当,有所建树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更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1]
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丰富的认知渠道,引导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同时,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特点,制订出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心理素质的培养,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冲动的逆反心态,造成相反的结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是相同的,所以,心理素质培养与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利用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途径,还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对良好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都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加以指导和引领。[2]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学生的状态,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思想性,通过语文的教学指引,使学生接受一定文化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比如通过《伤仲永》一文的讲解,让学生梳理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明白万事皆需努力才能有所回报,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再怎么过人的天赋也会被消磨殆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一些感悟,加强心理建设。
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师,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去发现、去感悟,从思想行为上接受文化的感染,从心理上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就以心理层面而言,现在的学生大多心理脆弱,遇到一点挫折和问题就难以承受,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时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就能够有所发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疏导。比如通过《丰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艰难困苦,通过比较性的完善心理建设,强化素质教育。再比如,借鉴苏轼、李白的人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转移心情,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具有导向性地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转化,进行有效的情绪转移,增强学习的兴趣,并使自己成长为乐观积极的人。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本身只有文字和一小部分插图的叙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转换成视听结合的视频,创造出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交互刺激下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同时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回答,让学生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说话,这不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帮助,还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加强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多鼓励,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及课后多说一些激励的话语,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产生学习的动力,变成一个乐观自信充满学习兴趣的优秀学生。[3]
教师应当多开展课堂和课外的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自信心。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语文课堂中,交流障碍是不存在的,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门课。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羚羊木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对作者该不该拿回羚羊木雕展开辩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内心所想,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的这种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和竞争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中更加充满自信,更加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4]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于冷漠甚至是对立的状态,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课堂的人性化,使教师和学生在感性的环境和故事化的情境中没有隔阂地去交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心理建设。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共鸣,使学生在心里定位自己的父亲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关于父亲的故事,了解如山般的父爱,在自我心理认知上有回报父母的感恩心理。
作为语文教师,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的人,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课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传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让自己树立了一个有智慧、有素质的形象,这让学生很容易对语文教师产生崇敬、佩服的感觉。教师要利用这种身份,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朋友、当作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做,会让学生不至于因为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打击和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倾诉、没有人为自己指引方向而失去信心、失去力量。语文教师这种自然与学生产生的亲近感,和学生对语文教师可能存在的敬重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利用这种优势,语文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教导,还能够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导师,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学生的心灵健康。[5]
语文教学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对于情感和榜样的导向作用。首先是文字的情感导向。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经历着我国悠久历史的语言文字的熏陶,而在语文课堂中,这种熏陶已经上升到了情感与做人方面。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文,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壮、或悠扬婉转、或轻快明朗,在学习不同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朗读或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字本身饱含的情感,并且让学生们进行齐声朗诵,这样在理解课文意思之前学生们对课文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快地进入课文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而这些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壮、或悠扬婉转、或轻快明朗的课文都向学生传递着健康、积极向上、文明、道德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会让学生产生认同和理解,从而使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品德。
其次是写作对于学生的情感导向。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写作抒发情感、议论实事,这里的写作不仅是指学生的课堂作文,还包括学生的日记以及心情随笔。[6]学生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教师应该在教导学生写作之时做好充分准备来引导学生良好的价值和感情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出理解父母、爱戴父母、关心父母的正确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感情的引导来培养学生,比如说在教导学生写这样的作文之前,先给学生读一篇类似《一杯薄薄的思念》这类回忆亲人的文章,接着再趁热打铁给学生观看和朗读《谁能读懂我心中的痛》,这种带着无尽懊悔与歉疚的怀念亲人、憎恨自己不懂得珍惜的文章。学生在这两篇文章的感情引导下,就会回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就会开始试着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就会写出类似“父母为我们所做的,我认为理所应当,可是他们的辛苦总是不在我的面前表露出来,突然觉得很对不起父母”之类的充满情感和理解的文章。
还有就是榜样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需要学生用坚定的意志以及优秀的品格去一一克服。学生在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总会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激励。在语文教学中,总会有很多人物的介绍和事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将人物的事迹整理出来,向学生们进行讲解,并在此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谈一谈与学生们生活相近的榜样,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在面对困难时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7]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让一个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前程和更加优质的人生,能让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处在高速运行的状态之下。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语文作为我国学生必学的科目,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乐观,通过学生高度的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意识,通过情感与榜样的导向作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强的意志,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今后的大风大浪,成为一个优秀的、有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海红.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云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研究——以呼市第二职业中专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常建康.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才智,2010(33):30.
[4]叶晓虹.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探讨[J].高考(综合版),2015(3):121.
[5]于洪涛.大学生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J].科技资讯,2014(28):235.
[6]刘晓惠.浅谈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60-261.
[7]谷海凝.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艺术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构建研究[J].品牌,2014(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