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贵州高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

2016-02-15 11:44:56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贵州互联网+教育

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互联网+”视阈下贵州高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

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活力,“互联网+”的提出为中国进入信息社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与创新,互联网能提供快捷的信息交换,因此“互联网+教育”的结合是必须的。“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促进了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依托“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互联网;新经济;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创新

当前全球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工业化步入到信息化,新型社会下劳动者通过互联网提升自己,以此获取更多的机会。为保持新经济的增长态势,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动力,信息社会下的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一时间,“互联网+”成为我国生产力创新的热门话题,到底“加什么”、“怎么加”,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并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互联网的基础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教育的本质是与知识信息相关的,因此把互联网和教育相结合是顺理成章并具有高相关度的。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线上教育的机会,这会为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贵州地处西部,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落后,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处于全国倒数位置,整个教育发展处于劣势。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节奏,因此依托“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改变贵州高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促进贵州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国内外“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与现状

在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教育技术行动”的纲领,推动学校互相联网的活动,计划在2000年的时候,让全美国的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育,让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网络学习。据统计,美国高校目前在互联网上开设的课程教育种类近5万门,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网络学校是在网状结构的多链接的基础上,在许多相关公司和教育部门管理下建立起来的。美国提出的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音译名)教学方式,就是基于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知识传播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就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想学习的任何相关资料与帮助。

1998年英国提出了“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能力”的概念。根据当时互联网在英国的普及程度,提出了全国高校实行上网学习计划,目标是到2002年使英国的学生都能够上网学习。同时,在英国的“欧洲学习中心”总部,提出不仅基础教育要进行网上的学习,大部分专业技术培训也将要依赖因特网,使远程教育更加开放与完善。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最早提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几乎包括所有学科的课程,甚至可以颁发结业证书、课程证书、硕士学位证书等。目前使用开放的远程多媒体教学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超过了6万。

日本在近几年也和美国协作开发了具有同步和异步的多媒体通信功能,包括文本、图形和图像,音频、视频和共享工作空间,能够支持远程协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找到各种学习资源,从不同方面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之前,我国已经有了长达10年的探索研究,比如说农村的远程教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中国目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制定并通过了《国家开放大学章程》。教育部要求985高校积极推进慕课的建设,并对上网的课程给予一定的制作补贴。同时,一批互联网公司如网易、极客学院等都看到了其中的经济机遇,纷纷参与到MOOC课程的提供中。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慕课的第一批响应者建立了“学堂在线”这个相关的网站。2013年清华大学主持的“学堂在线”项目正式启动,并通过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投入现已作为独立公司进行运营。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改革,更是进入了新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现了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也促进了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对当今高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思想家培根对知识的描述,并且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社会,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教育就是传递知识的源泉,各国非常重视对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传递为对教育的厚望,这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模式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研究形成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教程。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通常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老师”的方法,教育机构多采用灌装输入的单方向形式的讲授,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多彩教育模式。虽然我们利用计算机从传统的粉笔教育转变为多媒体教学,从声、形等多画面的技术开始了教学模式改革,但是这种放图像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并没有进入到信息社会的层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因为对知识的垄断优势而获得课堂主动权,是知识的权威实施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变大,途径变易,施教者对受教者的统治地位不再绝对。在创新型的教育方式下,破除了单方面施教或学习可能造成的片面和狭隘,在施教主体与求知主体的学习交往和互动中,能更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本身乃至其载体的价值得到弘扬,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会使人才发展滞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慕课信息平台,开设了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你很难想象课程刚开通就有16万学者在网上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学习,这么多人的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的。因此“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使教育走出了封闭的教室范围,做到人人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教学的大环境下,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每个人的分享与充实,人们通过全球性的知识库可以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学习,并为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教育涉及的范围广泛,既有针对成人的技术培训也有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还有相应的学历教学和知识的系统教育。“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联合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形态被“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事业已经开始了新的变革。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贵州教育模式改革策略

(一)多元化背景下贵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中国的发展被世界所认可,这期间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战略,因此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中国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现在随着民办高校的建立,外资学校的进入,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鲤鱼跳龙门式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信息丰富的“人才培养”,传统大学的生源越来越少,高校如何提升知名度,留住学生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贵州地处西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贵州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倒数之列,这严重制约了贵州的人才发展,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前夕,贵州仅有三所大学,分别是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立贵阳医学院。当时三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仅有1747人,相对于当时贵州人口比例,每百万人口中仅有0.9人为大学生[1]。建国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贵州的教育事业有了大踏步的前进。据统计,在1978年,贵州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7所,在校大学生约为1.33万人,研究生58人[2]。到2009年,贵州省建立了大中专院校47所,培养的学生人数上升到了29.91万人,研究生人数为1.2万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明显增长,达到了13.8%[3],截止到2016年,贵州拥有大中专职业技术学院51所。可以看出,利用资源的整合、社会的发展,贵州的人才培养范围也在逐步的扩大,不仅有大学、学院,还有相应对口型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

在贵州除了贵阳、遵义等城市体系建设比较好的地区,高校设施配套基本齐备,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外,其余的城市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均衡现象。贵州只有贵州大学是唯一属于“211”工程的,其余的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财政支持少,占地面积、教育教学设施、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十分薄弱,图书资料相对短缺,目前的教育方式还是基于传统的书本―教师―教室的方式,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这种单线性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多元化信息时代的教学背景下,贵州大学在2007年底引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信息化平台,2008年贵州师范大学引进了与贵州大学相同的信息化平台,2009年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了Blackboard信息化平台,但是这几所高校对于网络教育的利用率都不高,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不清楚,可见贵州高校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性开展起来[4]。

(二)利用“互联网+”模式促进贵州高校的教育改革

虽然现在贵州有很多大中专院校,但是这些学校多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丰富,发展规模缓慢,并且生源多为当地周边学生,能出成绩的人才不多,所以贵州高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靠后。“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上提供师资的交流。因此贵州高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能促进人才发展,提高贵州高校的知名度。

1.从理念上转变

传统教育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互联网教育可以借鉴、吸收其精华并发展利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系统中,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实行的是单一的传送方式,倡导的还是以教师为尊的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兴趣。“互联网+教育”打破了知识的单方面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贵州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挑选能吸引自己的自主学习式教育。这就让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的信息化教育。

2.在教学方式上创新

传统教育是以考试达标为教学管理目标,互联网教育是以学习为兴趣的自主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还是沿用原来的教学方式,配上信息技术,最多是粉笔加黑板变为幻灯片加大屏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更有创新性,比如利用现在十分流行的“弹幕”,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对老师上课的内容提出看法,并同步传输到老师的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堂课的反映,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互动,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线下线上的全方位教学,这就打破了以教室为主的单一教学地点,可以吸引学生随时参与,做到了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3.完善制度提升竞争力

贵州高校教育要找准视角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广泛的资源提升自我的品质。贵州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前提是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务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从市场、资源等层面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是加强与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贵州发展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宽带网速慢,通信费用高都会成为网络教育的无法承受之重。同时开放公共数据平台,不要让高校成为信息孤岛,要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面对“互联网+”的技术与安全挑战,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文化交流的今天,学生还没有完全准确的辨别能力,对一些带有暴力血腥色情色彩的文化要严加剔除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最后要打造能拿得出手的可以共享的网上课程,提高贵州教育的知名度。贵州有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红色的长征文化,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精品网络课程,使大家了解贵州,并推动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1]任吉麟.贵州教育年鉴(1949-1984)[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9-07-17(1).

[3]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0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贵阳:贵州统计局,2010.

[4]王继红,罗子江.贵州高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100-101.

(责任编辑:娄刚)

A Study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Model of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et Plus”

FENG Da-n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conomy needs vitality and the appearance of“Internet plus”provides new chances or challenges for China’s information society.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s to impart and innovate knowledge,and internet can exchange information promptly,thus making it a must to combine“Internet plus Education”.The teaching model of“Internet plus Education”may let students gain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breaking the unicity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eachers.Besides,the model of“Internet plus Education”may improve teaching level and produce better talents.

Internet;new economy;information era;education reform;Innovation

G640

A

1009-3583(2016)-0084-04

2016-03-23

冯大霓,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贵州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