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目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认知教育

2016-02-15 11:44吴昌权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成就动机个体

吴昌权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基于成就目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认知教育

吴昌权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成就目标的取向,影响着成就任务的选择、成就过程的情绪体验与成就行为,是激发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内在动力,基于成就目标的创业教育培养的是“潜在创业者”。运用四分法成就目标理论,可以加强学生对创业价值、目标定向、任务选择、策略运用等的元认知水平,真正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转变,真正体现大学创业教育的价值。

掌握目标;成绩目标;创业;能力;动机

21世纪,全球经济战争拉开序幕,作为培养发展未来社会经济人才的大学教育,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创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意识主流,2011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再次明确提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要求各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课程被列入大学必修课程的同时,“大学生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如雨后春笋,成为各大学争相建立的亮点工程,大学生创业形成一股浪潮。但我们也看到,本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业教育,在“政绩观”推动下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公司”“办企业”“拜金”之风盛行,这显然与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相背离。如何避免盲目创业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者的思考。

一、成就目标理论概述

(一)成就目标

埃利奥特和德韦克(E.Elliott&C.S.Dweck, 1988)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关于认知过程的计划”;埃姆斯(C.Ames,1992)则将其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其他还有如:厄当和迈尔(1995)定义成就目标为“学生对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理由的知觉”;平瑞克(P.Pintrich,2000)则将目标按抽象与具体维度分为三种水平:靶目标(target goals)、综合目标、成就目标[1],综合看,可以概述为成就目标即是个体对成就情境、自身胜任能力及行为倾向的一种认知。

(二)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以尼科尔斯(J.Nicholls,1984)的能力理论为基础,按理论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二分法(掌握目标、成绩目标)、三分法(掌握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四分法(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主要探讨个体成就目标取向与目标认识、能力评价、情绪、动机、行为、效能感间的关系。

二、创业与创业教育

西方人认为,创业即指在混乱无序、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从概念可以看出,创业起始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这就要求个体必须具备勤奋、自信、果敢、坚毅、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决策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2]。大学创业教育不是创办企业的教育,培养学生潜在的创业能力、观念认知、行为思考、思维模式改进是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课程设置、创业环境、教育理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创业政策,同时也希望在短时间内能改变因扩招而受影响的学生就业形势,高等院校往往选择“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依托公司提供师资培训与资源,线上线下打造创业教育平台,这样的办学模式虽然远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于“一穷二白”的高校创业教育,这一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且相对合理。只是在课程建设的初期,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对功利价值观的宣扬;二是不顾个体差异,鼓动全体学生当“老板”,集中体现在对创业价值、目标认知、能力倾向、情绪体验、动机定向、行为控制及效能感的教育和引导缺失。

(一)创业教育认知缺失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者本身还是受教育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缺失,表现为一是教育者关注少数兴趣浓、成绩优秀的学生,把创业教育搞成了精英教育;二是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公司、办企业;三是学生普遍对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没有意识,出于对未来物质生活的渴望而盲目跟风;四是认为创业与资金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教育认知,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得知,学生只要觉得学习内容不存在潜在意义,则不会将教师所授知识整合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就目标理论下目标定向与个体能力、情绪、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不但于创业者而言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且于就业者在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教育意义也非常明显,对创业教育的本质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学生才能表现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进而达到对知识、思维、技能的重构。

(二)成就目标认知教育缺失(行为、情绪、动机、效能感)

由于目标对动机的影响,创业教育自然离不开目标教育,四分法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分为2×2对称模型:掌握、成绩、接近目标、回避目标。不同目标取向有着不同的动机行为模式,即对于归因、认知、情感、行为的认知差异,学业、创业等成就过程对个体目标取向都有不同要求,教育者如不加以辨别和区分,容易错误地以突出的功利观创业进行无差别鼓动,可能导致想创业的学生盲目自信,而不想创业的学生敬而远之,同时,缺乏正确的成就目标认知,其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效能感的预测功能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掘个体潜力,指导其对人生作出合理而满意的规划,并乐于为之努力。

(三)成就能力认知教育不足

能力理论认为:个体对能力的认识和态度具有差异性,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认为能力是无差异的,与个人努力程度呈正相关,即无差异的能力概念(less differentiated conception of ability);另一种态度认为,能力有差异,即差异能力概念(differentiated conceptionofability),不同能力概念者,在目标取向、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两种态度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即在无竞争或不需要进行能力评价时,前者往往多于后者,反之,后者多于前者。

心理学规定,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内在心理叫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就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3]。一般来说,个体于自我能力认识持两种观点:成绩目标与掌握目标,从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及目标来看,不同的能力观表现在成就目标的难度选择、情绪反馈、行为控制、失败归因等方面均有不同,认识能力知觉,能更科学地指导成就目标选择,进而提高对成就过程的掌控及成就任务达成概率。

(四)成就动机认知教育局限

创业教育将“公司培训模式”引入大学课堂,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前者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后者却为提升受众素质及开发潜能为目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实行“到处撒网,重点培养”,实质是鼓动学生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大学课堂成了“企业家摇篮”,学生动机倾向被干扰,教师成了刺激学生创业动机的外部“诱因”,这样的“诱因”虽然在一种程度上能唤起学生的行为反应,迎合部分学生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但对学生后继行为的强化功能体现不明显,于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取向个体来说,在困难面前,后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因为缺乏动机的内驱力而选择逃避与退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利益驱使下的创业教育必然会从开始便注定失败。

四、成就目标理论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运用成就目标理论为指导,开展创业教育,使个体对自我目标定向、动机行为、情绪、能力均有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成就任务,理性认知能力倾向,并能进行自我归因,建立情绪管理策略和进行行为干预,对受教育者而言,才能真正体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三步法”成就目标教育

1.成就目标定向测试

创业教育之初,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目标定向的测试,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目标定向的类别甚至等级划分,而是帮助学生实现“准确定位、正确抉择、情绪干预、行为控制、有效提升”,依据平瑞克(2000)四分法成就目标理论为依据制作量表,对学生目标定向进行定位测试,量表可根据专业水平自行制作,也可以引用经过验证的量表,如刘惠军等制作的《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在进行定位测试时,需要做好对学生的解释、保密、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2.成就目标设置认知

成就目标理论阐明了掌握目标取向与成绩目标取向在任务选择上的差异性特征,但在具体教学环境中,成就目标定向测试只是在理论上对学生作了一个大致分群,由于个体心理表现的复杂性,相同目标定向群体不等于有完全相同的共性特质,在具体成就目标的选择上,在参照理论分群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其他因素对成就任务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内在因素(价值观、性格、性别、兴趣、能力、需要、专业等)和外在因素(行业状况、政策措施、熟悉程度等),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需要在创业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3.自我归因与应对策略的认知

分群基础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认知和参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对学生进行成就任务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剖析自我,揭示成就任务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作用机理,提高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清晰了解和掌握诸要素间的关系。在成就情境中,对归因的确立决定其创业过程中的态度,掌握目标取向者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对成就任务的选择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对个人的挑战,这样的认知点一般稳定性较强,不会轻易改变,即使在遭遇失败时,也会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从而及时作出策略上的调整,其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主;成绩目标取向者作出的成就任务选择是基于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评判标准,成就目标的稳定性差,在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并刻意回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归因特点的认识,建立创业过程的元认识意识,是建立学生个体元认知监控的基础,从而对创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自控性,实现策略调整和措施应对。

(二)情绪管理策略认知教育

良好的情绪能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及个人健康,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掌握目标取向者对成就过程的体验相对积极,而成绩目标取向重视的是结果,表现出情绪消极。积极的情绪一般以喜乐体验为主,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成就实现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体现的是以悲愁为主,对人的精神状态有负面影响,必然对成就实现有阻碍作用,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以个体需要为中介,而个体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由此,在创业教育中,一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创业任务与自我需要间的真实相关度,促进以真实体现自我需要为目的创业任务的选择;二是教育学生对情绪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并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实行自我调节。

(三)能力倾向与能力关系认知教育

心理学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主要受个体遗传、教育、社会实践、努力程度等因素影响。创业由于受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所以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人有不同,能力各异,能力影响着活动效率,清朝诗人顾嗣协曾作诗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充分说明个体能力对于不同成就任务上表现出的效率差异。

成就目标理论对不同目标取向者在能力倾向上均作了详细的鉴定,指出能力倾向对能力的认知态度,不同能力倾向由于内在的认知不同,付出的努力程度必然有较大差异,掌握目标取向者认为努力与能力有较大正相关,会在成就过程中表现出信心与毅力,并能在挫折前积极调整个人行为,还会主动寻求帮助,这一能力认知态度对成就任务和自我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是创业者需要的能力观,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倾向测试,明确能力倾向对能力提高的影响。

(四)成就动机认知教育

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个体去进行或抑制某种行动的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4]。张凯竣认为,大学生创业动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精神动机、名利动机、责任动机[5]。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掌握目标与兴趣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具有更高的内在学习动机,李燕平和郭德俊(2004)对个体动机与目标关系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成绩定向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愉悦感,研究虽然指出目标取向并不能直接决定个体内在的动机水平,但揭示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对动机的强化作用,不恰当的动机,维持积极情绪体验的时间相对短暂。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会受这三种动机的影响和制衡,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他们会在成就任务中迷失人生的方向。我国是农业人口占主导的国家,来自农村乡镇的生源占了大多数,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传统教育、个人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不同,在成就目标所表现出的认知倾向上,受当今社会财富与地位的主流价值取向影响,容易把名利动机视为主要也是唯一的创业倾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协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动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创业内在动机的培养机制。

(五)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6]。一般来说,个体在进行某一成就任务时,都会产生对结果的期待,即对自我能力的主观推断,从而产生效能感高低的结果。成就目标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高低影响着任务的选择与努力程度,效能感高者一般选择中等难度任务并能做到持续的努力,反之,低效能感选择任务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能力评判的得失,容易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定位学生自我效能感,能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效能感,能强化内在动机,为创业作好心理认知准备。在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对自我创业效能感的认知,能帮助学生了解其作用,以促进成就任务中动机的强化,同时,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创业效能感进行培养,如:邀请与学生条件基本一样的创业成功者进行经验介绍,以加强学生潜在性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建立在以名利为导向的狭隘创业认知上,创业教育成了创业动员;在创业教育中,偏重于对学生创业的显性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创业潜力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抓住学生创业动机的动力原点。不管于哪个方面,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立足长远效益,以发展学生潜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急不躁,客观对待,依据成就目标理论,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目标的良好导向。

[1]心理研究[EB/OL].[2015-6-21].http://www.pep.com.cn/xgjy /xlyj/xlshuku/shuku18/ll/dj/201008/t20100827_816876.htm.

[2]创业教育[EB/OL].[2015-6-25].http://baike.baidu.com/view/ 1472489.htm.

[3]王萍.现代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张凯竣,雷家骕.基于成就目标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动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8):1226.

[6]自我效能感[EB/OL].[2015-6-20].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5teSbmjVVWoBtvXZZrxkJQvBqyP93Ih3uCdwthpBXBQlhejWirKLfSBvmqVlRiGGEKivgRdaovPRr_8iH0JAq.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 Cognitive Education of Starting Busines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WU Chang-quan
(School of P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e orientation of Achievement goal affects selection of achievement task,emotional experience of achievement process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and it i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encouraging one’s endeavors,and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starting education based on achievement goal is the“Potential Entrepreneur”.By means of the quartering of the achievement goal theory,we may intensify the meta-cognitive level of students as to entrepreneurship values,goal orientation,task selection,strategic application,etc;only in this way,can we combine the entrepreneur ship educ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letting students form an idea of HP entrepreneurs and urging them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way and behavioral model,which make undergraduates embody their entrepreneurship values.

mastery of goal;achievement goal;entrepreneurship;ability;motivation

G642.0

A

1009-3583(2016)-0080-04

2015-12-20

吴昌权,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成就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了不起的成就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失恋“成就”的CEO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