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英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养成教育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黄学英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中要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探索内容贴近学生、过程吸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实践,形成主题鲜明、要求明确、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德育实践系列。
养成教育 培养习惯 近一点 小一点 实一点 主体性 德育实践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反思我校的德育工作,始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养成教育的实施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及德育工作计划。在我校推进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养成教育序列化是我们的一个特色,这一特色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加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同时有助于对学校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与科学的考核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实现养成教育内容的细化,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提出行为规范的不同层次的重点要求,依年级的上升而逐步提高其要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明确具体,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例如,在一年级养成教育中,结合一年级入队教育,开展争做“十好”预备队员活动。“十好”:课间休息秩序好;上课铃声身坐好;积极动脑听讲好;作业整洁书写好;大胆举手发言好;老师不在守纪好;两操认真能做好;按时值日整洁好;尊敬师长礼貌好;团结同学发言好。通过入队教育,引导一年级小同学学会知要求,明规范,求进步,早入队。另外,在细化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将教育内容又实现序列化,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层次性和教育的连续性,要有梯度,不能简单重复,做到由浅入深、各有重点,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将《小学生行为规范教序序列化要求》全面落实在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序列之中,实现落实育人目标的层次化。例如,制定并倡导学生养成“十个”文明好习惯:安静环境不喧闹;听别人讲话不插嘴;和人相处与人方便;垃圾分类不乱丢弃;公共物品珍惜爱护;乘车购物主动排队;楼内行走主动右行;不讲脏话礼貌待人;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言行合体彬彬有礼。针对每一个习惯,低年级侧重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中年级侧重基础文明习惯的巩固,高年级侧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围绕养成教育的落实,我们还探索“内容贴近学生、过程吸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实践,形成主题鲜明、要求明确、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德育实践系列,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丰富主体性德育的教育内容。
一方面,我们建立行为规范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校本课和校班会等进行专题教育,教师不仅在思品课、班队会中让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而且在学科课堂中结合课改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建立“四个三”德育课程,即“三礼”——礼貌问好、礼让同学、礼仪形象;“三随手”——随手冲厕、随手关灯、随手捡起纸屑;“三不带”——不带零食进校园,不带杂物出教室,不带玩具来学校”;“三安静”——进楼道就安静、进教室就安静、队列行走中安静。课程针对的是学生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最常见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就是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着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还注重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建立家校合作互动、网上论坛等互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假期参加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由社区负责单位给予评价意见。各中队结合学校计划和班级德育计划,开展校园“特色小队”活动。少先队小干部充分发挥活动的创造性,校园内的文明小队活动在各个角落,校园外的特色小队深入到社区,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少先队开展的重阳节慰问老年公寓的老人、感恩节走进社区为长寿老人送去祝福、寒暑假参与社区绿化美化、节水等公益活动等,帮助学生把良好习惯延伸到校外。令我们欣慰的是,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教育。2015年6月1日,在一年级新队员入队仪式结束后,学生家长们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带领着孩子来到社区擦拭健身器材;来到社区文化广场组织爱心义卖活动,把爱心义卖款捐献给手拉手的西藏盲童学校。家长们和孩子们一样,戴着红领巾、打着队旗,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儿童节。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在校外学做合格的“小公民”,从小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我们以“行为规范示范班、文明班”创建活动为载体,为每个班级建立成长档案,对于班风建设好、学生习惯好、学风积极向上的班级,实行“行为规范免检班集体”的激励,带动更多班级的文明创建,以此来推动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我们还为“行为习惯有待转化生”“心理问题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转化纳入到科学管理的轨道,通过个案研究、心理辅导等重点帮扶措施,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对20个在校“随班就读”的学生给予了特殊指导,开设“一对一”的个训课程,心理老师针对每个学生制定辅导方案,每周至少辅导一次,定期请学生家长到校沟通个训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基本能适应在校的学习生活,并且做到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其中,一个智力障碍的学生现在已经年满17岁了,由于智力和身体发育问题,他11岁才上小学,在校6年的生活,他得到了老师们无私的关爱、得到了同学们极大的宽容、也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尽管17岁的他即将走出小学,但是学校为他今后的成长和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创新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才能促进学校养成教育的深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