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郑雍可
吴争
倪维杨
每一颗不发光的星都该被尊重——“尊重普通人”材料作文导写
洪方煜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退休的门卫回去前特意找到一位老师表示感谢:您是全校唯一一个到校门口下车的老师,也是全校唯一一个每次进校向我点头微笑的老师,我谢谢您!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与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由两则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题,理解题旨时需综合理解两则材料,方能扣住题意。第一则材料讲述的是老师对普通工作者(底层人士)的尊重,第二则名言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品格。两则材料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无论国家还是公民,都需要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底层民众,这是一种品格,一份修养,也是一个国家得到公民认可的重要因素。
联系社会现实,国家的注意力过多地给了精英人士,公众的眼光过多地关注镁光灯聚集的“星”——影星、歌星以及商界成功人士,却往往忽视了身边的普通人,父母、老师、朋友,以及那些默默为我们做贡献的人士——保安、农民工、环卫工人、各种手工艺人……世人喜欢锦上添花,那些星光耀眼者,从来不缺鲜花与掌声。而那些底层人士,却往往卑微地活在世人异样的眼光里。实际上,恰恰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共同支撑起了世界。西方哲学家有云:“世界的启迪在旷野,人类的希望在底层。”东方思想巨人孔子,也表现出了对普通人士的礼敬,对待盲人,对待家有丧事者,尽管这种“礼”是有差等的,但仍然体现出了发自内心的尊敬。
所以,我们要不为浮华遮望眼,要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普通人(父母、老师、同学,我们平时过于熟悉而忽视的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闪光点,那是人性的光辉所在。他们才是构成国家的主体,他们处在卑微的角落,却创造了世界的美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中的老王、说书人、琵琶女、格斯拉兄弟的人生际遇,我们的社会才会少些对下层人民表现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宝马司机,才能远离暴气、匪气、戾气。
所以,从今天开始,向每一个给你提供方便的普通者表示敬意和感谢;从今天开始,不要从清洁工的扫把上跨过;从今天开始,不要让车子直冲进校园,而是下车或摇下车窗,向门卫点头或微笑示意。让自己的素养、人格焕发出仁者的芬芳。
【佳作展评】
选择伟大
郑雍可
当赵本山得意洋洋地将他的小品送出国门,站上美国的大舞台,迎接他的却不是观众热辣的追捧,而是一片可叹的死寂。美国人的疑问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这个嘲笑残疾人的家伙难道是你们国家的大明星?”想起春晚赵本山次次叫好不停的表演,我只能答“是”。美国人还在继续叩问我的羞愧心:“听说这个不尊重妇女的人还买了私人飞机?那钱学森有私人飞机吗?”我只能默默吞下已到嘴边的辩驳,因为我突然了解了美国人的未尽之语。那种对于我们祖国的白眼让我的心震颤,可我,无力反驳。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过:“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而当今的中国,一个疯狂追逐娱乐明星却不啻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善人善行的中国,一个小学生都懂得“伟哥”“伊妹儿”的中国,一个年轻人言辞间带上“抱大腿”“求包养”“我要给你生猴子”的中国……当我们对这一切习以为常、视若无睹甚至以之为乐的时候,我们还能堂堂正正地夸耀中国人身上的脊梁吗?或许,此时的我们已被别国打上了“选择卑劣”的烙印。
“选择卑劣”比卑劣更可怕,因为这种“选择”是一种纵容,是一种沉溺,使人丧失了分辨品格优劣的能力,最后甘于卑劣。像鲁迅先生笔下千千万万的小市民,他们用阿Q精神不断麻痹自己,最后得到的便是沉默中的灭亡。这种沉默多么叫人心惊啊!它是行人组团闯红灯时,你驻足原地不敢伸出的手;它是游人涂鸦“到此一游”时,你颇为正义的腹诽;它是围观者幸灾乐祸地对着轻生者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心存不忍的离去……在倡导追怀、致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洗脱“中国式”符号的今天,我们或许不是卑劣的一员,可我们的沉默同样是对中华品格的污辱。
“选择伟大”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勇敢,“追怀伟大”是一份以“无为”为过的清醒和决绝。当开始有老师选择在进校门时,下车向门卫微笑,这个老师的特立独行不就是一种对优秀品格的致敬?当开始有人自发地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的老母筹集善款,这种正能量不正是对伟大的追怀?而此刻看到这些故事的我们,或许心中泛起了一丝丝温暖的涟漪——我们不也在选择伟大的路上迈出了一小步?
“选择伟大”并不遥远:它可以是一句劝诫,或是一点感动,它可以是对善人善行的一个“赞”,也可以是对科学事业的一点支持……
一句歌词诗意地描述了这种“选择”:人生不可只有眼前的苟且,更要有追求的远方。成就中国在世人眼中的品格或许就像那远方,任重而道远。但“选择伟大”,让我们从叩问点滴开始,终会使我们的国家成就伟大!
[点评]文章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股浓烈的爱国之气:美国人对赵本山表演的质疑,叩问着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羞愧心;当今不少青年“选择卑劣”,让自己的心灵震颤不已;而国人对“中国式”符号的纵容与分辨品格优劣能力的丧失,更使作者触目惊心。所有这些,在作者看来,都是对中华品格的污辱。要破解这种困局,作者主张“选择伟大”“追怀伟大”,这种“伟大”可以从点滴开始:下车向门卫微笑,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的老母筹集善款,甚至是一句劝诫,对善人善行的一个“赞”,对科学事业的一点支持……作者认为,人生不可只有眼前的苟且,更要有追求的远方,从叩问点滴开始,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成就伟大。文章以气驭文,昂扬大气,批判之中有建设,感性之中显理性,显示了青年学子中可贵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怀。
丢失的大多数
吴争
“在没有未来的日子里,人们放弃了忍耐与拘束,而专情于自己的欲望——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信念以至理想,以至敬意所安的地方。这样的末世景象实属必然。”
诚如加缪所言,若是置身没有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确实地丢失敬意。
属于大多数的我们,于是将成为丢失的大多数。
犹记得,从那踉跄悲情的仓皇岁月一路走来,我们的民族委实经历了太多磕绊。那是一个不懂反思的年代,人们将最高贵的致敬尽数洒向高昂的城墙与红色的革命,而对忘我投身与纵情挥洒鄙夷,对时代先锋与领军前沿鄙夷,宛若倦了耐性的青年,空存愤世嫉俗的愣青兼毫无生气的零碎片语。
犹记得,穿过了无烟迹的大萧条,他们却时时将信仰树立,将敬意扬起;高贵的光点聚集于至为关键的头顶,或许片面,尽管不甘,但他们的国度里大多数人都切实得到了敬意,厚重、真挚宛若他们所献出的。
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百年前至今的美国。
我们大可质疑其间的可比性,但唯有一点毋庸置疑——品格的标准不变,致敬的评判不变。诚如肯尼迪所言,一个国家评判的关键在于它所领导的人民的敬意所安,由上世纪的媚外崇洋,七十年代的“偶像”崇拜,八十年代的“洪水猛兽”,到如今,外在世界飞速发展,宛若白驹过隙,牵动着人们的意志与审美,也同样地投射着人们的品格。
我们早已不再身处没有未来的渺茫,因而我们自可有大把时间去找一妥当之处安放热情、敬意,而我们的忍耐与拘束,我们的克制欲望,也将不仅仅停留在进步者的觉醒书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使我们的理想臻于完美。
但,果真如此吗?我们果真做到真切地安放我们的敬意了吗?答案不置可否——或许我们该去自问,三十年前的大狂潮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如今天甚至更甚于今天地怀抱希冀呢?若心的浮躁永无栖息,若将其聊赖于如明星追捧,或者是低俗段子、民族自嘲的悲哀打闹里,我们又怎有自信宣喊我们并非卑躬屈膝?
碎片化地丢失敬意,我们将丢失远不止于信仰与品性,而当丢失的大多数成了社会的症结,我们将循环往复于僵死的局面里。
我们应当反思己身。
我们是沉默中丢失的大多数,但丢失的大多数本不该沉默。
我们早该明白。
丢失的大多数本应拥有。当我们将高贵的敬意洒向我们品性所指的地方。
[点评]作者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对于我们的民族,从踉跄悲情的仓皇岁月中一路走来,我们崇尚的是革命,对民众更多的是鄙夷,鄙夷忘我投身与纵情挥洒,时代先锋与领军前沿,我们丢掉了许多高贵的东西:信念、理想、敬意。与此相反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人们将更多的敬意给了民众,以信仰支撑起了高傲的头颅。如果我们还将敬意投向明星追捧,或者是低俗段子、民族自嘲的悲哀打闹,加缪所说的末世绝非危言耸听。这种站在中西方比较角度的反思,深入民族骨髓,令人刺痛,令人警醒。
半碗土
倪维杨
荒山野岭。
空气沉重地喘息,呼出炎热的鼻息。“嗒嗒嗒”,远处行来一队人马,残损的旗纛耷拉着;毛色驳杂的马打着响鼻,不时发出“希律律”的长嘶;几个甲士曳剑随行。为首一人,布衣土衫,目如晨星,双腿夹紧马肚,昂首前行。太阳愈发毒辣,晒得人头晕目眩。
一骑挟风尘而来,座上骑士跃下战马,单膝下跪:“少爷,前方有一人家,可暂供歇憩。”为首之人答道:“好,众人且随吾来。”众马奔向前去,尘土扬起得不甚有力。没多久,见一人家,茅檐低矮,木栅残损,门口的老井上处处裂纹。“这破地方岂容吾等?”后方一甲士低声骂道,黯淡的剑身“铮”得一声响,有股按捺不住的狂躁。“哎!不得胡言,吾等奔波劳累,有人家可歇已属万幸。”为首之人喝止了甲士的咒骂,一人策马向前。烈日袭下滚滚热浪,为首之人汗透外衫,座下之马脚步却沉稳有力,不紧不慢,来至茅屋前,此人跃身下马,轻叩柴扉,用尽可能柔和之语气问道:“此处可有人家?我等赶路之人,恰逢毒日,想来讨口水喝,万望应允。”伫立良久,身后的队伍有些躁动,马的长嘶撩拨着大汉们疲惫易怒的神经,杂乱的马蹄不停地撞击着地面,掀起尘土,又渐变平静。前方少爷还拱手等在门前,毫无怨怒。
“吱呀”,门开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叟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千沟万壑的脸上皱出一丝敬畏,正欲开口,一声极粗鲁的詈骂打断了老人。“呔!老东西!吾等不耐甚矣。尔可将水奉上,方恕汝之怠矣。”说罢,欲拔剑欺身向前,虎目怒视老者。“闭嘴!”为首之人竖掌朝天再一次喝断了甲士的话语,他并未起身,双手抱拳,身躯再一微躬,尊敬地一揖,缓声问道:“老人家,吾等赶路之人,只想讨口水喝。叨扰之处,万望见谅。”说罢,又是深深一揖。“公子,不可多礼!”身后甲士一急,大吼道。老人目光颤抖地打量着面前这个干净的年轻人,以他八十余岁的阅历看,这定是一位有身份的公子哥。想到此处,老人觳觫着,用颤抖的手指轻托了一下,连手指都不敢沾到其衣襟,转身,缓缓地趔趄着向内走去。一群人拥入了茅屋的院落。院落内比想象的更为破旧,四壁清风,破损的石磨耷拉在一旁,木制的板车横放在角落里,遍布灰尖,只一口老井,上面的青苔也已泛黑泛黄。老人家缓缓坐在井边,用手在土里一抠,抠出半块干裂的土块。小颗粒的土屑从指缝间落了,老人干瘪的手轻轻托住土块,另一只手在脚踝处摸索片刻,轻轻一勾,脱下一只鞋来,将土放入鞋中,双手捧起,呈向为首之人。“大胆刁民,竟以此侮辱重耳公子,以死赔罪吧。”甲士抽剑,闪闪的剑上寒光凛冽,在烈日下依然不减分毫。公子用手挡开剑,又是一躬身,他说:“农民一生最重土地,其命脉便是这泥土,如今彼置之于此,即欲予吾其半生奉之为神之物,吾当拜谢之。”言毕,单膝跪地,不顾黄土纷扬,手捧其鞋,向前拜倒。老人扶起重耳,一言不发,手指天,日头略微西斜,手指地,石磨底略有潮意,指了指重耳,微微一拜。重耳道:“谢老丈教诲,吾铭感于心。”
几丝若有若无的云气飘在半空中,天色稍微暗淡了些。“云蒸天阴,础润而雨,各位务请坚持片刻,吾等须快马加鞭赶回国都。”“谨遵号令!”声彻云霄,无一丝怠倦。
后记:“齐桓晋文”之晋文公重耳,六十二岁归国,在位七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史称春秋五霸之一。
[点评]作者将晋文公重耳流亡的一段逸事,巧妙地移植进作文中,文章契合题意,尽显作者的机智灵气。作者的描写很见功底:毒辣的太阳,健马“希律律”的长嘶,瘦骨嶙峋的老叟颤巍巍地走动,晋文公重耳的呵斥与作揖,带甲之士的詈骂,甲士手上寒气凛冽的宝剑……这些细腻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一幕幕情景剧,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老叟的年迈、甲士的粗鲁、晋文公的威严与谦恭,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展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浙江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