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菲
少年
熊菲
明晃晃的日光里,少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雕花窗棂的阴影柔柔地覆下来,街边茶水和热豆腐的蒸汽也有一层极淡而飘忽的阴影,走动的人群的阴影匆忙得像皮影戏,整个街巷也有自己古旧而繁复的阴影。穿过这重重的阴影,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依旧热烈并晃眼,少年在这样的光亮下有点无所遁形。
少年眯起了眼。街边有妇人搬了小木凳,在茶叶蛋的店铺旁边,她们坐在一起唠嗑,择菜,手上的银镯子很久以前大概也柔亮而光芒微露过,但现在上面有细碎的印痕甚至油光渍亮,镯子时不时也会轻轻撞到水盆的边缘,清清脆脆地响起来,她们穿着松垮的汗衫,弯下腰去,麻利地用指甲轻轻一掐青嫩的菜根,再麻利地将它们甩到一边,陶瓷盆里的水咣里咣当地晃起来,盆底绘着的朱红的花瓣竟变得鲜润起来。还有立着不肯动的孩子,他们毛发柔软,脸上在阳光和阴影的分界处能看见细微的绒毛,小小的衣服看上去也是舒服得让人想抚摸的棉布料子,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卖炒米糖的老爷爷面前,眼神明亮而澄澈,刚出炉的炒米糖上糖浆还带着温度,软而黏稠,老爷爷一刀一刀下去,便被分成了许多长方形的片片,花生和芝麻的香气温暖又热情地涌上来,然后母亲只好在拽了拽孩子的衣角之后掏钱拎回家一小袋。
少年在被太阳晒到脸上有点发热后,站起身走回屋子里。外头日光愈盛,里面的光线暗淡便愈阴凉,木梁很高,高得有些空旷,贴在墙上的画卷起了边角,上面附着的灰尘以及屋内的不透光使明艳的颜色看上去落寞得慌。他喜欢那个木椅,摸上去凉而滑,像是温柔如婴孩的纹理,靠背以一种慵懒的姿态向后蜿蜒,他有时沉沉睡去时能闻到一种沉静的香气,那是木头的香气,每一家和每一家木头的香气都不一样,那香气里隐诉着一些晦涩又曲折的过往。屋子里还有灰尘味和淡淡的霉味,这对于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来说,反倒是最让人熟悉而心安的味道。灰尘味其实也带着些潮湿的水汽,和北方干燥呛人的灰尘味相比,虽然不够直爽,但那样弯弯绕的湿度也是因为熟悉而被忽略的诗意。
外头日光灿烂,里面寂寂无声,让少年有些惶惑,哪一处才是更加真实的生活。他坐在纱帐前看了很长时间的书,光线被纱网一滤之后像是变缓了好多,白天的时光显得冗长而平静。少年口有些渴,站起身走出门外,去了附近的店铺,装有茶水的圆木桶里面有桂花茶,还有酸梅汤,少年自然舀了一碗酸梅汤,乍一看颜色是深浓的黑红,拿到嘴边,才发现比想象的要透明浅淡好多。这时的街上人很少,阳光有点迷炫,但把酸甜甘凉的酸梅汤喝完,觉得清爽好多。
少年最喜欢的,是暮色四合的时刻。人们又开始脚步匆匆起来,但在这样日光逐渐衰微,天边染上冷寂的紫蓝的时刻,匆匆也成了让人珍惜的热闹的实感。似乎是有很多花,都在黄昏的时候开放,或者在一天将尽的时刻不甘心地散出汹涌的香气。它们代替了逐渐消退的日光与温度,渐渐和夜色一起笼罩整条街道。先亮起来的,是灯笼,红色的光芒昏暗而摇晃,映在被晚风吹碎的水面上,跌宕成一长串明灭不定的光路。店铺里也亮起了白炽灯泡,在长年累月的腻腻油烟里熏来熏去,光芒虽然也亮,但显得有气无力的。
风声四溢,街上有时会摆长门宴,少年在大家没注意的时候坐了下来,月光圆满盈亮,一点也不吝惜地填满每个石板凹凸不平的坑洼里。放置碗筷的声音,隔着一条街大声嚷的声音,鞋子踩在石板上的声音,擦肩而过衣服摩挲的细碎布料声,凳脚被移动的突兀的声音,也许还有花瓣落在水面上的声音,河水摇晃灯火的声音,火光摇曳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飘到半空中,就被揉进无声而浩大的黑夜里,和遥远的星辰一起冷寂下去,沉睡下去。
夜深了,少年安静地睡去,做了一个梦,很遥远的梦,梦里有孤独得发黑的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火车里浑浊的灯光藏起他的心事——梦里的梦里有属于他的遥远的南方。
[点评]《中国作家》原副主编、著名评论家萧立军:
这是一篇少年“意识流”的记录,有着鲁迅《好的故事》梦一般的幽魅和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般的情感四溢。
这是少年敏锐的眼睛。正午强烈的阳光、杂沓的人群,门外喧闹的世界、门内阴凉的味道,直至暮色四合、星河漫起,人们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着,在时光的碎影中,少年闻到了生活的气息,流水一样。
这是少年细腻的心灵。在太阳起落之间,生活的油渍,家具的霉味,酸梅汤的清凉,以及遥远的星辰,无一不在敲打着少年心底的琴弦,在生命音符的起落之间,少年听到了生命的呢喃,水晶一般。
这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的感受力,这是少年的心事和星空,是他的梦和远方。当下青少年的写作,由于多是追求词句的华美和戏剧性的刻意,经常使作品充满夸张的表情和缺少骨肉的垮态,因此,对细腻的事物和情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就显得格外珍贵,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体现这种能力,就会丧失真实感,减弱其可信度。
湖北大学2016级学科语文研究生李璐: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调动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仿佛来到作者念念不忘的南方老家。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其中,光与影的互动是文中一大亮点。《井上雄彦纪录片》里曾说过:“为了画‘光’而画‘影’。”其意思是“影”是衬托“光”的存在,通过表面的“影”衬托“光”的明。文章通过描写雕花窗棂的影、热豆腐与茶水蒸汽的影、人群的影、街巷的影,表现虽然外界繁华明亮,但故乡却似隐士般默默与世长存。后文写灯笼之光、白炽灯光和月光,则表现出故乡浓浓的人情味。白日之“影”与夜深之“光”形成鲜明的反差,深得人心。
文章还有一大亮点,作者从听觉上描写花瓣落水之声、河水摇曳灯火之声、火光摇曳之声。这些声音在一般状态下很难听见,只有在绝对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得到。这让我想起《小李飞刀》中李寻欢见阿飞,阿飞告诉李寻欢梅花花开十七朵了。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有多寂寞,一个人感受到微小声音的存在那是有多寂寞。作者上文中写到长门宴上嘈杂的声音,与此时微妙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朱自清所说:“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
夜未央,思未央,久在他乡忘故乡,月圆最断肠。随着成长,我们与故乡渐行渐远,乘着火车像告别老友一样挥手,远去。
如果十七岁是青春的雨季,那么文字和艺术就是我的秘密花园。
读书让人生充满新奇,每一段美丽的文字都像一段陌生而令人神往的冒险。记录这些冒险的经历,用纸笔写下不一样的青春。青春不只是纸上的舞蹈,如同热爱文学,我也喜爱舞蹈和音乐。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老师:周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