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批评分析

2016-02-15 16:2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接受者演讲者受众

陈 凡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批评分析

陈凡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美国作为历史仅有200多年的总统共和制的民主国家,总统在国家政治事务、文化传承中的意义重大,而总统就职演说,作为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无疑值得深入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语料,进行修辞批评分析,从演说的基本要素入手,着重分析表达策略、受众的接受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总统的就职演说如何通过修辞策略,共同指向一个不变的主题:宪法精神和美国利益。

就职演说;修辞批评;表达策略;美国总统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4.015

演说术和修辞学密不可分,二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存的古希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西方修辞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各种演讲实践,在对演讲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西方修辞学的雏形得以产生。最早的修辞学起源于法庭辩论。由于很多人无法提供正式的文件来证明自己的要求实属合理,所以在法庭上他们只能利用自己雄辩的口才来说服和打动法官。在这样的官司中,善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演讲的人自然占据上风,这也使广大民众迫切感受到提高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克拉克斯第一个对演讲修辞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如何从或然性中形成论点,并指出了一般演讲的四部分。这对后世修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高尔吉亚、伊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了克拉克斯创立的修辞学,最终形成了希腊古典修辞学体系。20世纪西方修辞学全面发展,修辞学与语言学、人际交往学、哲学、文学批评、文章写作、广告媒体等相结合,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态势,出现了诸多修辞学流派。

美国作为历史仅有200多年的总统共和制的民主国家。总统在国家政治事务、文化传承中的意义重大,而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无疑值得深入研究。“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从头读去, 二百多年的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就逐步浮现出来。其中既可以看出贯穿始终的、作为美国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也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的变化。不变的是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基本社会制度, 在此框架内, 内政外交逐步演变。”[1]这项传统始于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直传承到贝拉克·奥巴马,总统们通过就职演说表达其美好希望和英雄梦想,展示其雄才大略和施政纲领,这不仅仅是总统个人忠诚与热情、风度与智慧的生动写照,更是美国民族社会与历史、经济与文化的壮丽画卷。任何演说都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演讲者、演说词(文本)、受众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语料进行修辞批评分析,着重分析演说者的表达策略、受众的接受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

一、演说者的表达策略分析

谁在言说,是话语权的核心问题;向谁言说,是从话语权向表达策略的过渡;如何言说,是表达策略的审美实现。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修辞学家和演讲实践家,他在《论雄辩术》一书中把演讲的成功归结为三件事:证明我们的论断;赢得听众的欢喜;激起他们的情感以便产生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驱使。而昆提利安则认为,“善于言辞的好人能够拯救国家”[2]。

从修辞意识形态说,总统演讲是一种政治话语,而在政治话语中,演说者会巧妙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和策略影响和控制着听众的意识,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美国于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7年开始制定新宪法,并于1789年根据新的宪法产生了第一位总统。宪法的序言为美国确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3]31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美国建国初期,身为开国元勋那一代的总统都把建立和维护宪法的尊严、实现宪法确立的目标从而使全体美国人民树立牢固的国家认同感,作为他们就职演说的重要内容。这一代总统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和詹姆斯·门罗。乔治·华盛顿作为美国第一位总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乞求“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的领导下都能成功地发挥作用”[3]72。约翰·亚当斯1797年的费城演说竭力淡化党派间的差异。托马斯·杰弗逊1801年的就职演说邀请两个党派为了共同的利益齐心协力。詹姆斯·麦迪逊1809年的就职演说反映了美国过去8年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在促进商务和工业发展上,而1813年连任就职演说主要表达了他将要率领美国人民赢得美国对英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胜利的决心。而以“门罗主义”著名的詹姆斯·门罗1817年的就职演说传递了美国是一个“发展如此迅速,力量如此强大,人民如此富足幸福”的国家,“政府几乎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3]99。可以看出,美国建国初期的总统们,在初期环境复杂、人心涣散、党派纷争的社会现实之外,用语言重建了一个关于理想国度和理想政府的审美现场,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世界,而且是超验的世界。通过语言在人们的心理层面重建了一种“象征性的现实”。这种陷入群体修辞幻象中的自信和豪迈,浪漫情怀多于现实期待。其目的有二:一是汇聚民心;二是引领向前。

当人们通过语言来认知一个对象的时候,对象的现实状况往往是被遮蔽的,真实的对象可能在语言中得到了提升、压抑或者变形。这种对语言制造的幻象就叫修辞幻象。认识到修辞幻象的存在,也就是承认了幻象对人的屏蔽功能。而修辞幻象的生成和延伸,是早期美国总统进行演说制造美国形象的有意为之之举。当信息资源被表达者控制的时候,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也就制造着控制接受者的语言幻觉。语言表达的修辞化一方面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又阻断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因为语言提供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经过包装的修辞文本。这种经过包装的积极的演说语言,对于早期美国精神的形成是必要的。

二、受众分析

接受信息——做出反应,是修辞活动中接受者的存在方式。接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取舍、过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取决于接受者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也取决于接受者在何种意义上对接受对象行使解释权。接受者和演说者可能达成共识,也可能形成经验错位。接受者具有社会性、个体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等特征。所有的演说,其表意效果的标准应该看信息的接受客体是否被打动。

受众对于演讲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演说者首先应该熟悉受众的特点和心理期待以确定演讲的内容和方式,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演讲的价值。代表共和党人的亚伯拉罕·林肯在1860年的总统大选中获胜。然而,他的当选意味着联邦的分裂,因为南方各州已经表示,一旦林肯当选,他们就退出联邦。当年12月,南卡罗莱纳率先脱离联邦。随后六州跟进并成立了美国南部联邦。面对这番情景,林肯的就职演说坚定但是充满了和解精神。结束语很好地体现了整个就职演说的精神:“我不想就此结束演说。我还要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千万不可成为敌人。尽管对抗情绪很严重,但它决不能使我们之间友爱的纽带断裂。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记忆的奇妙琴弦从每一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延伸到每一颗跳动的心脏和每一个家庭,必将再度为我们天性中主善的天使所拨响,到那时,联邦大团结的合唱仍会响彻云霄。”[3]122而“对任何人不存恶意,对一切人心存宽容”也成为后人常常回味的名言。林肯的演说,在内战最为危急的时刻,无异于给美国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顺应了广大人民的需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成为表达者与受众都最大限度接受并维护的正义力量。就具体的接收者而言,每个人都具有个体的不可重复性,任何演说都不可能达到每一个人的接受和认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在最终的意义上,接受者仍然是社会性的人。演说者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汇入社会化认同,形成一种规约受众认识的理性框架,被受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到心理深层,潜在地成为一种解码准则。接受者运用这种解码准则进行的修辞接受,又汇入社会对某种修辞表达的认同之中。“对任何人不存恶意,对一切人心存宽容”唤起的是人性中肯定性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政治意义的反对黑人奴隶制的呼声,成为一股能唤起最多人支持和赞同的社会化认同。

三、互动分析

成功的演说都是通过互动达成的。通过互动,总统演说才能与受众达成一致,受众才能认同他们的政治理念。而西方演讲修辞批评的实质,就是研究演说者和受众之间的权力互动关系[4]。事实上,在过去信息和通信技术都不发达的时代,美国人民对于政治和政治人物都不甚了解,只有通过政治人物巧妙的言辞和机智的语言,才能认识情况并了解他们。这一切都有赖于西方修辞学的传统。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治人物更加懂得与受众进行修辞互动,通过语言得到他们的支持。“西方演讲修辞批评的核心思想则主要关注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演讲互动中,演讲者可以运用认同与施压的修辞手法影响受众,而受众则拥有评判的相对优势来反作用于演讲者。展现了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修辞互动。”[5]

作为对表达自信和接受自信的整合,巴赫金强调意义产生于主体间共同拥有的一个辉煌瞬间,哈贝马斯强调意义产生于主体间的敞开和对话,二者都意味着主体作为未完成的建构,向主体间延伸。这种主体间性体现在修辞活动中,即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关系。换言之,意义产生于主体间对话,也就是意义在表达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一种话语方式的建构,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它始终处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双向对话的互动当中。

冷战结束后,美国整个政治、经济运作体制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正在迅速转变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实际需要。新生代领导者的浮现和胜出似乎顺应了历史的潮流。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充满信心地宣布,美国复兴的新季节已经开始。他主张削减军事开支、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税收以减少预算赤字。同时,他建议增加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开支。“虽然我们面临的挑战令人恐惧,但我们的力量也让人感到震慑。美国人民从来都不甘寂寞,用于探索,充满希望。我们必须用前人的远见和意志来应对当今的任务。”“面对这项工作,我将履行自己全部的职权。我肯定国会与我同行。因为,没有哪位总统、哪届国会、哪届政府可以单独完成使命。同胞们,你们也必须在国家的振兴中发挥你们的作用。在为国效力时,我们认识到一个简单而有力的事实: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相互关照。”[3]232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传媒、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快速又便捷。总统演说的修辞性更精细,更淋漓尽致,克林顿总统深谙此道。演说的深层机制,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主题经验世界的对接;是双方世界的有效沟通,成功的演说在于深层主体经验世界对接的成功。既然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那就很难在信息交换受阻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总统演说要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必须考虑真实、道德和艺术标准的结合。总统隶属于某个社会团体,但他在演讲中所要做到的事情是说服受众接受他所认可的真实。一般来说,在提供充分的、可信的论据上,展开理性的、自由的、公开的讨论,是比较可靠的做法。让不同的意见都能融入自己的演说,目的是让受众有可能在认真思考了各方观点之后做出冷静的、清醒的判断。相反,煽动的或者压制的演说则是在道德上存有疑点。在客观、冷静的基础上,演说还必须考虑艺术性。“政治演说的目的主要在于向听众宣扬政治主张, 使他们信服并按演说者的意图采取行动。这样的演说必须有力且具有强烈的煽动性。为达此效果演讲者常常借助于修辞手段。”[6]克林顿的就职演说运用了排比、对照、倒装、插入、比喻、借代等各种修辞格,力求生动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引起最广泛的认同。从演讲者的角度看,对受众施压,引起共鸣,内容上必须披上合情合理的、普适化的外衣。要能够超越种族、超越文化障碍传递最广泛的人文价值观念。形式上必须讲究语言的顺畅和压倒性的气势。那么语言修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受众而言,听了太多政客的演讲和辩论时,他们有越来越苛刻的评判标准和挑剔眼光,当在情感上激起了一定的共鸣之外,他们还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轻易认同。这样的互动权力关系,使得美国的总统演说越来越讲求语言表达,成为一种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修辞的综合反映。

四、结语

塔夫托总统曾说,就职演说的目的在于简单阐明新政府的主要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就职演说可谓是新政府的第一份政策宣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总统就职演说又可谓是一部浓缩的、美国官方观点的美国政治、外交、经济、国际关系等发展史。

历任美国总统演说风格各异——肯尼迪的演说古朴、雄辩,小罗斯福的演说明白、晓畅,尼克松的演说华丽,卡特的演说朴实——但无论什么风格都遵循传统演说术和修辞学的基本原则。 就职演说的传统还将继续,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宣扬民主、赞颂自由、捍卫宪法的永久主题和激情洋溢、修饰精确的文字风格也将继续传承。我们对其进行修辞批评分析的目的,是要批判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他们的就职演说,从马克思主义分析传统出发看问题,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总统就是各个资本家集团的代言人,他们的就职演说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1]资中筠.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变与不变[J].美国研究,2005(2):7-16.

[2]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CUP,1936.

[3]武军,武巍,杨玉莉.美国总统就职演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

[4]蓝纯.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52-59.

[5]张玉芳.演讲语篇中的修辞互动: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32-35.

[6]熊莉.从就职演说辞看肯尼迪演说的文体风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407-410.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n the inauguration speech of American presidents

CHEN F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President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al affairs of USA, a democratic country with more than 200 years history. The inauguration speeches of the presidents, as their most important reflections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values, are worth of study. This paper chooses the typical speeches as corpus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of speech, the accepting procedures of the audiences and the interactive modes. Through analyzing, we can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auguration speech of presidents are rhetorical strategies which invariably orients the spirit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U.S. interests.

inauguration speech;rhetorical criticism;strategies of speech;American presidents

2015-11-16;

2015-12-09

陈凡(1982-),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

H315

A

1671-9476(2016)04-0057-03

猜你喜欢
接受者演讲者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会计时的话筒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阅读自然的艺术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