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6-02-15 16:21陈叶
职教通讯 2016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

陈叶



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若干思考

陈叶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悄然而至,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从移动互联时代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入手,探讨利用新媒体建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开创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中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移动互联网络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信、微博等一大批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标明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新的媒体时代正式开启。网络的发展不仅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移动网络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给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误导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文化“垄断”,使得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多元的趋势[1],这种趋势给了广大学生以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在人人都是网络信息主人的境况下,在“民主、平等”的背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信息的公信度遭遇普遍怀疑,教育者的传统“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受到了来自全方位的监督与质疑,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

(二)给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与互动性特征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平台,而学生自身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这种由传统媒体的“一对多”到当代新媒体的“多对多”的转变,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个体化”的鲜明特征,也使得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的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2],从而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传授途径提出了挑战,甚至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同时,从学生生活环境的开放性、交往的互动性与信息接触的广泛性、即时性来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将不一定能拴住学生的思想,校内生活也许不再是提高学生品德的平台。

(三)给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带来变化

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角色出现的,师生关系尽管强调平等,但仍然强调了教师在道德上的示范者形象。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关系正在被改变,新媒体时代的交往与互动呈现出“立体性”,从传播技术手段上看,教师正从思想品德影响的发布者,成为一个新的学习者。从另一角度讲,教师实际上已经处在诸种媒体的包围之中,其个人的私密空间随着技术的开放变得越来越小。教师这一群体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偶象”受到了来自学生全方位的关注甚至监督。

二、移动互联对中专学生的影响

2014年2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心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这份盘点中的种种数据,体现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生机与活力,而这种网络新兴传播方式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群体的喜爱。特别是随着移动支付、App、手机网民数量增长,青少年整体占网民数量的60%以上,可见,当代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最庞大用户群。

在对太仓中等专业学校1 00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手机拥有量达100%,且32.3%的学生表示有两部以上手机。学生们上网时间在1小时的人数达68.9%;上网时间在2小时的人数达20.1%;上网时间在3小时的人数达15.7%;几乎不上网的人数仅占2.0%。移动互联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一)思想方面

移动互联的虚拟性为学生们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平台,他们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网络上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3]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也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困惑、诚信度降低等。

(二)学习方面

据调查,约70%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新变化,不少学生通过更多地运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们认为互联网技术对知识积累有着明显优势,为自己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有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不少同学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也严重影响着自己的的休息,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也有学生反映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大大降低弱化,90%的学生成了“低头族”。

(三)生活方面

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借助于手机QQ、微信、微博等即时交流媒体,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觉轻松和便捷,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趋自由。虚拟空间活动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从而使得面对面交流、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移动数据互联网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对网络过分依赖,疏远现实群体,长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完善人格的形成。[4]特别是学生们由于年龄尚小,对网络上一些色情、暴力等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鉴别力,严重时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身体健康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做好移动互联时代下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策略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经济迅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已不可能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形形色色的现象充斥学校。学生从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可以接触到不良的信息,思想随时有被侵袭的可能。作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开创移动互联环境下中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构筑教育平台,开拓教育渠道

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特殊的接受过程。中专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各种网上不良信息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不良思想品德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建立符合青少年学生特有年龄心理特征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站,才能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传统教育阵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挖掘移动互联技术的功能和作用。(1)要合理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建设教育阵地,通过对有关于学校的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使其成为传播信息、方便师生交流的主要工作平台;(2)要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博客、在学校主页设立思想品德教育论坛、建立QQ群、开发APP思想品德教育客户端等形式,建立专门的移动互联教育阵地;(3)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环境下中专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与中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库,构筑中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中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

(二)顺应时代潮流,培养专业队伍

学校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维护和宣传这种价值观与道德观的责任感;应当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即会用新媒体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5]

(三)积极主动协调,争取得到支持

学校应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知识,强调家长的教育责任,要求家长应根据子女的特点,与学校、社会一起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上网、用手机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向家长通报校园网建设的情况以及网络教室向学生开放的打算等,改变家长把“移动互联视为洪水猛兽”的消极防范做法,走出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出击,让正面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教育的主旋律。同时,学校应联系社会的各方力量,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到学校讲课等形式,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名人、专家的形象也在学生中形成偶像效应,无形中给学生增添了内在动力,从而获得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信息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关注移动互联网与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关系,认识移动互联环境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探索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能真正使移动互联成为开展中专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和新阵地。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513-1514.

[4]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0-41.

[5]刘晓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8-40.

[责任编辑李漪]

作者简介:陈叶,女,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8-0078-03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 “五位一体”教学改革机制探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
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新技术的展望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营销变革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商城创新模式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休闲渔业发展的营销模式探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